拤朔迷离的“万历三楼”
2022-05-30曾丽琴
曾丽琴
说到土楼,大家一般想起的是永定、南靖的土楼,华安的土楼则鲜有人知。而即使有人知道华安土楼,也一般只知仙都镇的二宜楼,而不知沙建镇的“万历三楼”。
我便是那只知二宜楼不知“万历三楼”的人。
二宜楼自然是早就知道的,因为它“宜山宜水,宜室宜家”。其名既与《诗经》有关,我这读中文的怎会不特别注意?再加上深山中的它竟绘有西方图案的壁画并糊有《纽约时报》,这么独特,不记住也难。
然而“万历三楼”又是个啥?有个啥价值嘛?去之前我嘀咕着。身为漳州人,我知道福建的土楼不少,但并不是每一座楼都有参观的价值。
但“万历三楼”的确震撼了我。
这三座楼都建于万历年间,内部格局也都是土楼中比较少见的单元式,但它们并非一个整体,并且各自的历史都扑朔迷离、语焉不详。
齐云楼
岱山齐云楼建于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是目前可考的建造时间最早的圆形土楼,被誉为“楼姆”。它建于一座小山包之上,所以进西大门需走上不低的台阶。整座齐云楼从外观上看大约有3层楼高,但土楼内的建筑最高只2层。土楼外墙最下面的垒石将小山包围了一圈,是加固的意思。
义务导游郭树土先生指着土楼外墙某个竖面介绍说哪部分是元代老墙,哪部分又是明代重修的墙,而哪部分则是清代新建的墙。听起来似乎有道理,那么这座楼的历史就不应只追溯到楼匾上所刻的“大明万历十八年”。然而这些说法没有史料的佐证,终究只能听听而已。
但这座楼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则是确实的。同治四年(1865)12月12日,时闽浙总督左宗棠会同福建巡抚徐宗榦写了一封“剿除龙溪县属土匪殄除殆尽折”,其中便描述了其时齐云楼的位置、建筑以及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窃漳州府属龙溪西北二十五都岱山社郭姓一村,在漳城西北八十里。村中旧有土寨,周围约半里,高四五丈,垒石为墙,排开枪眼,形势险峻,俨若一城。平日掳人关禁,啸聚抢劫,邻近各村往来商旅,无不被其扰害。上年贼据南靖,该社匪徒郭凸、郭好等,率众投入伪来逆陆顺德股内,受封伪职……”
而这也给齐云楼留下了“生门”“死门”的传说及习俗。齐云楼的日常婚嫁都从北门走,因为北门是“生门”,而殡丧则从南门走,因为南门是“死门”。之所以将北南门分别定为生死门,据说是因为当时左宗棠下属漳州镇总兵罗大春炮轰齐云楼时,从北门出去的齐云楼居民都可以逃走,從南门出去的却都被杀死。那些逃走的后来有的播迁到了台湾与东南亚,近些年也都回来认亲。
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建造齐云楼的郭氏家族。按义务导游郭树土先生的说法,他们岱山郭姓是开唐名将郭子仪长子之孙郭嵩的后裔。郭嵩入闽到长乐,后开枝到泉州、仙游、莆田等地。宋时,其裔孙郭瑶从莆田迁漳州龙眼营。元时,郭瑶裔孙郭文达从漳州东门外好景山迁岱山开基。郭树土先生说这些都有族谱历历为证,在现场听时我当然确信无疑了。
但喜欢爬梳史料的我在回来查询齐云楼相关资料时,却又发现岱山郭姓或为回回,其族谱系假托郭子仪后代的说法。
我的龙师老校友曾五岳先生曾任漳州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他在《圆土楼起源与伊斯兰文化》一文中举了几个例子力证岱山郭姓为回族,我觉得其中4点颇有道理:其一,经黄仲琴教授研究,郭姓为回回十二姓之一;其二,岱山郭姓来自的莆田魏塘村已恢复为回族村;其三,岱山村后上章虎形山上保存着岱山郭姓祖墓,经鉴定是伊斯兰遗迹;其四,岱山郭姓祖祠的一幅楹联“故居记得大名府,胥宇来从好景山”暗示郭姓定居漳州城的时候曾担任胥吏小官,元代等级森严,当胥吏小官的一般是色目人,而回回正是色目人之一。
曾五岳先生认为元末明初汉人排斥回人,岱山郭姓便从繁华的城市迁到龙溪县边郊二十五都昇平堡隐居,更假托郭子仪后人以自保。
史实究竟是怎样?不是历史学者的我不敢妄断,但我十分期待后续有严谨的研究者来揭晓谜团。
昇平楼
人说建于万历二十九年的宝山昇平楼似古罗马斗兽场,我初见其时亦是如此反应。昇平楼亦是郭氏家族建造的,但此郭氏源自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后裔。郭树土先生介绍说楼取名“昇平”正是因为郭暧的夫人是昇平公主。
个人觉得昇平楼这个楼名由来的说法不是那么靠谱。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名都是“避尊者讳”,应该不会将其先祖夫人的名号作为楼名。宝山村当时亦属昇平堡,所以,其楼名因地名而起的可能性大一些。
我个人以为昇平楼的建造者在当时必是当地巨贾或做大官之人,因为昇平楼楼体夹土的内外两层花岗岩条石造价不低,非巨贾或大官之家造不出来。敢以昇平堡之“昇平”为楼名,且楼前有进士旗杆等都似乎印证着我这一猜测。虽然说昇平楼并非唯一一座以石为墙的土楼,但这样的土楼的确非常稀少。主要的原因当是造价太高。
不像齐云楼是卧牛睡地的椭圆形,昇平楼是正圆形的。它建于平地上,因此,楼内楼外是实打实的3层。楼的正中由条石铺成八卦,楼正门对面是正厅,今只剩6根石柱,上刻的楹联文字已几乎看不清了。
郭树土先生说受风水先生指点,宝山郭氏先祖将这楼建成类似于古代去稻壳的器具“砻”的样子。这“砻”转啊转,既把旁边与郭姓有嫌隙、为富不仁的林氏给转败转走了,又把宝山郭氏转得富贵腾达。
可惜的是这么富贵腾达的宝山郭氏却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来研究。目前只知他们与岱山郭氏同时入闽,后迁至同安锣鼓山下郭山,南宋时郭明一支再迁至龙海白礁,明初郭明裔孙郭克仁迁宝山。其时宝山名文圃,因此,此支郭姓称宝山文圃郭氏。
但似乎没有人讨论过这支郭氏是否如岱山郭氏一样可能是回回假托这问题。
对我来说,昇平楼是“万历三楼”中最为神秘的,它给我留下太多的不解之谜。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建造这么庞大石楼的经济来源。
日新楼
我见过一张暗色苍穹下庭安日新楼的照片:右上方伸出一支干枝桠,暗色的天空铺满了近五分之一的画面,天空下竖着几堵残垣、零星废石、几丛干草——这照片真是极好地诠释了日新楼“土楼中圆明园”的废墟感。
然而,我也见过穿着旗袍打着阳伞的女子在日新楼废墟中扭捏作态的照片,不协调得让我想起聊斋。这张照片每每让我反思当下文旅生硬的策划。
日新楼建于万历三十一年,是“万历三楼”中最年轻的一座。有人认为与其说它是土楼,不如说它是土寨堡。日新楼为方形,亦建于山之上,中有三排楼两条街,俨然像个小城区。楼下还有与楼中单元房一样结构的房屋几座,郭树土先生说那可能是后来楼里居民住不下,又在楼下补建的房屋。
楼的正中是主厅,亦有6根刻着楹联的废石柱。左边大石碑刻的是《庭安日新楼内大宗追来堂序》,字迹已漫漶不清。右边大石碑字迹更是几乎磨灭,拓印者说碑上记载着邹氏与苏氏的纠纷。而这纠纷又戳到了我的兴趣点。
邹氏为泰宁南宋邹应龙后裔。邹应龙长子邹顺隆先迁龙岩,邹顺隆三子再迁漳州,其中两支迁华安,一支迁南靖。现邹姓为华安第一大姓。庭安村一支是邹顺隆二子邹智慧的后裔。楼是在邹孟都手里建的,其曾知“郑、濮二州”,也因此才有能力建这么大型的楼堡。
而华安苏氏又是什么家族呢?他们就是生产大名鼎鼎東溪窑的商贾巨户。华安苏氏唐末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定居同安,出过大科学家苏颂。后迁德化,元末明初再迁华安昇平堡兰溪社。苏氏祖业烧瓷,迁居华安后依然承继祖业,便开拓出了一条东溪窑产业线。富裕的他们亦建筑了吉臧楼、顶楼、内楼、外楼、顶虾形楼、下虾形楼、猪槽楼等多座土楼。
因为烧窑伐木、地界争抢等原因,苏氏与邹氏产生纠纷并发生了几次家族性械斗,其中第一次械斗的官判便刻在了日新楼主厅右侧大石碑上。
然而苏氏是与郭氏交好并世代联姻的,也因此,郭氏同邹氏的关系自然也恶劣。这可以从道光年间岱山郭氏十八世郭继伋的《岱山记》一方中得到印证:
“越万历年间,曾叔祖及功伯与二邹较争山界,蒙院司委勘案夺:二比各照契执掌,给示印照永无后患矣。顷又与文口因山构讼,皆缘其同姓接壤附近山麓,始而佃盖居住、继而寄殡村落,久之遂占为故土,酿成大衅。是盖昔日之积弊,有以致之而然也。夫以祖宗数百年之遗业,虽未克赞美扬休,抑何至为人所睥睨哉。又如昔者本山狮形之下,邹仰廷营佃构筑小室、暂为居住,后贿姻亲姑宽其岁月,久据不还故基。是若等贪一时之利,留为后患之阶者也,可胜悼哉。余因记而并及此,以俟继起者有公论云。”
通过这篇文章与上面审定碑,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原来邹、苏、郭三家均有姻亲关系,后来苏、郭两家关系日近,却与邹家愈来愈交恶。根据现在留存土楼的数据,可能当时在昇平堡苏郭两家富裕程度大过邹家。而苏郭两家都是烧制东溪窑的大户,并且可能还有产业分工。邹家则可能是耕读世家。但就是这耕读亦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可考。
苏邹两家的纠葛已被漳州知名小说家何葆国先生写入小说《东溪谣》中,而我十分期待在“楼姆”“罗马半兽场”“土楼中的圆明园”这些美称之外,还有更多关于这三座楼的史料被扎实挖掘。我相信这三座楼背后的历史与故事会极为精彩,它们的历史正是明清漳州贸易史一个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