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2022-05-30李信班

高考·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李信班

摘 要:核心素养即学生需具备的有利于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研究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適应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及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地理是一门涵盖自然、地球内部、宇宙空间、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学科,学生学习和了解地理知识能为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讨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希望能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国教育部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课程改革主要环节即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个学科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不同阶段育人任务与目标。地理作为中学课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学情从多层面发展其核心素养,使学生高效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一)区域认知素养

人类的基本活动都受范围限制和环境影响。所谓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根据标准来划分、认知区域环境或地理特征的代表性的能力。人类地理环境是由一个个地理板块、地理区域组成的。学习和认知地理,需要将特定的地理名称、特征放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去分析、学习,需要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有质量,见效率。高中地理教学涵盖的知识点、知识面都非常广,许多地理区域的气候、地理都具有特殊性、代表性,都是重要的考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地理学习内容,构建地理区域知识框架。因此,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就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区域位置认知能力,掌握地理的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对地理区域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区位条件,区域特征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区域差异、地域分异规律,把握区域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并基于全面角度,评价区域决策,针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提出良好对策与建议,帮助学生形成区域意识[1]。

(二)综合思维素养

综合思维原指多角度、多途径思考、想象的能力。地理综合思维指利用地理方式、方法,对地理现象与事物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动态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地理学科具有文理结合的特征,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要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从不同视角去解释地理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辩证看待现实的地理问题。综合思维就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需要,是活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体现。高中地理就综合思维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时空综合能力,即根据地理时空层面分析地理事物、现象发生与演变情况,推断前因后果的能力;二是要素综合能力,即从地理环境差异性与整体性层面综合分析某个地理现象、事物及要素间关系;三是地方综合能力,即基于宏观角度研究,微观层面分析固定区域,严谨判断与分析该区域地理事物与现象[2]。

(三)地理实践力素养

所谓地理实践力即教师指导学生基于地理层面理解人地协调观,将自身置于地理环境中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高中地理实践力素养主要体现在:1.地理测量与观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选取易于观察、测量的地方,基于信息观察和分析,明确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描述区域周围的环境,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2.模拟演示实验。提前预设实验,依据方案模拟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解析相关地理现象,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验探究能力。3.方案设计与实施。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与地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较强的地理实践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学以致用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准确指出一些违背大自然发展规律与地理科学发展行为;具有适应野外活动能力及灵敏应对突发问题的基本能力[3]。

(四)人地协调观素养

人地协调观就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需形成的地理价值观,也是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涵盖可持续发展、环境观以及资源观等各种观念,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基于辩证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学会尊重自然及科学运用自然的思想意识。

二、在高中地理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育人质量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贯彻执行,对初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所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进行有效的落实,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也成为强化国家软实力,顺应国际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提升国民素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地理是高中教育重要学科之一,地理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重任,地理教学目标、育人理想都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得到了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德育先行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成地理学科任务

高中地理学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注重研究科学进步与人类发展,也是研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充分了解人类活动如何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且相互之间进行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地理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对学生自身,以及未来的生活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师需要进行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高级阶段。高中地理课程则要强调对现代公民所需地理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地理现象与事物分析的,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但是,之前我国地理教学,都将地理定性为具有理科性质的文科,地理学科的定性模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所以需要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地理教育教学质量[4]。

(三)促进学生发展需求

高中地理课程涵盖地球内外圈层、大气运动、水循环、工农业、城市、人口等众多因素,使学生了解人文、自然、中国乃至世界地理等多方面知识,也借此了解人类所处环境,在学习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正确地理观,形成对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地理素养,更有利于健全完善人格。

(四)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地理教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98年,教育部率先提出3+X模式。近年来,沪浙等地区采取了3+3的选考模式,无论是哪种考试体系,在研究构建中,都将必备技能、核心知识,以及学科素养等定为高考考核标准。而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为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而不断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地理高考针对该学科的关注点,会从以往的知识记忆朝知识应用与综合分析等不断转变。受此影响,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专属于自身的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养。

三、在高中地理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资源观、自然观、发展观、人口观。人地协调观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重点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实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培养人地协调观。以《地球上的水》这章为例,在第一节《水循环》中“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可挖掘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例如,“海陆间循环”的教学关注水资源得以再生,使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河流水得到更新。在“认识沙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教学中要落在人类活动可以利用和改造水循环环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沙田与裸田的景观差异,理解沙石覆盖对径流、下渗、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使学生明白人类认识水循环的意义在于利用水循环规律为人类造福,如修建大坝、植树造林、地膜覆盖等。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教学中关注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度,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让学生明确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十分稀少,树立开源节流意识,也体现人对地及地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强化人地协调观。在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中关于“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教学中,可以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分布及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海水温度分布及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理解人类的渔业活动与海水温度的关系。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征培养区域认知

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时应紧贴学生学情,使区域认知培养目标落于实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唤醒学生对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虽然在当前的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对学生区域位置的培养现状相对较好,但是在进行区域发展、区域联系方面的培养却不尽如人意,多因未唤醒学生内在需求有关。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地理知识就可提升区域位置与特征素养,然后需要学生发挥自身内在需求与主动意识才能提升区域联系与发展素养。毫无疑问,学生是进行区域认知的主体,对于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效果与学生自身的意愿、内在需求、参与认知培养动机等因素有关。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可采取如小组合作学习或案例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其二,尊重智能差异,激发全新区域认知。女生区域认知培养情况与男生相比较好,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不同性别智能差异,男生逻辑智能与空间智能优于女生,故而能透彻理解和把握地图,地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男生区域认知素养进行培养。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学生内在能力。高中生经历初中阶段学习后已经具备进行区域综合特征的分析、区域地理的位置分析、区域差异分析,以及进行区域发展联系等区域的简单分析能力。因此,要在充分肯定学生已具备基础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激发学生进行地理区域全新认知的热情,使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得以提升。

(三)打造高效主题课堂培养综合思维

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该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潜在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以《自然界水循环》教学为例,教师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首先,创设主题情境。在情境中融入知识,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培养综合思维奠定基础。在该章节教学中,学生运用自来水、沙子、小石头、橡皮筋、白色透明薄膜、烧杯、塑料盆等实验材料并结合水循环过程基本原理设计水循环模拟探究实验,在此主题情境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下述任务:1.基于水循环发生领域,可将水循环分为哪三种类型?2.水循环主要能量来源为哪些?3.三种类型水循环涵盖哪些环节?4.三种水循环各有哪些环节?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将教材知识转至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潜在学习驱动力,为培养综合思维做好铺垫。其次,搭设支架,开展高效探究。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理念,即探究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思维能力重要途径。教师发现学生在该章节中设计的“水循环模拟探究实验”主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教师从以下方面指导,即是否可在塑料盆中添加适量自来水模拟海洋;是否可在烧杯内装满沙子模拟陆地;是否可将装满沙子的烧杯放置于塑料盆中等,为学生疑难点提供帮助,引领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提升综合思维。

(四)借助乡土实践培养独立实践素养

地理学科非常关注教学的实用性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需要以地理实践活动为载体,基于活动设计与实践来落实。换而言之,实践出真知,基于乡土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可靠途径。所以,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掘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将考查、实验、调研,以及资料的收集等结合起来,通过方案设计、问题解决、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提升地理实践力素养,真正落实对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以“水循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桐山溪的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如“桐山溪的水是哪里来的?”“桐山溪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桐山溪的年径流量是多少?”“桐山溪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什么?”“人们的哪些活动影响了桐山溪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等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解决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地理学科有效整合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学科问题,包括众多科学素养,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地理协調能力与区域认知能力,并以学生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真正意义层面高效育人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姚洁.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学,2020(S2):54-55.

[2]步玉艳,张维桂.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15.

[3]侯靖华.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36):128-129.

[4]李静,李云鹏,王锰.让地理实践力落地生根: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地理组实践活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97.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福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里的落实研究——以2019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