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摄影艺术再现
2022-05-30王娟
2019年9月,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施工现场。王娟 摄
我出生在中国最大边境城市—辽宁丹东,这里曾是闻名全国的轻工业名城。在我从事摄影的30 余年里,辽东这方土地为我的工业题材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
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我长期聚焦工业、工人,拍攝了大量工业题材作品,有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鸟巢”(国家体育场)、乌东德水电站、京雄高铁、赣深高铁、北京丰台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北京东六环隧道工程、本钢新五号高炉等工程建设。记录了一线工人忘我奋斗的感人场面,从不同维度表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力量。面对这些重大工程,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精神世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荡涤。
我喜欢工业摄影,对火热的建设工地充满感情。深入重点工程拍摄现场,那些多彩的作业场景、不同生活际遇的劳动者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促使我用相机将其凝固成一幅幅有故事、有情节、有温度的画面。很多时候,从一项工程的开工到竣工,我都会被施工人员的精神所感动。比如,拍摄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施工的壮观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天,在乌东德水电站拍大坝泄水,我忽然看见两名施工人员正吊在大坝半空做保温层,在磅礴坝体衬托的天地间,他们漂荡如飞蓬,不知怎的,一瞬间我泪流满面,那种感动难以名状。伴随着快门清脆的声音,那磅礴的画面、醉人的场景、温暖的时刻,都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愉悦,让我感受到中国劳动者的奉献精神与奋斗情怀。
2019年11月,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王娟 摄
我深知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想要拍好大国工程题材,必须走近现场体验生活,同时又要进行文化底蕴的系统梳理与沉淀。我认为这种“近”不仅体现在物理距离,更体现在心理距离。摄影者只有融入劳动现场成为“劳动者”,行走在厂房里,攀爬到高台上,与工人“零距离”接触,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苦与乐,他们的爱与痛,才会敏感地捕捉到工程施工、产品生产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定格令人热血沸腾的永恒之美。
当然,要使工业摄影作品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必须通过摄影语言构建完美形式,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即“艺术再现”,否则,这类题材的创作容易陷入图解式的“机器+ 人”的俗套之中。要在遵循工业题材拍摄规律前提下,将更多具有现代工业的元素融入画面,不着痕迹地将看似高大、冰冷、粗硬的拍摄对象,表现得富含美感、韵律和张力,从而呈现出浓厚的艺术韵味。同时,通过使用不同的摄影技法,巧妙地处理人与机械、人与人、机械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关系,达到作品纪实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
2020年1月,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施工。王娟 摄
2020年1月,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混凝土浇筑。王娟 摄
2007年5月,建设中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王娟 摄
2022年1月,建设中的北京丰台站。王娟 摄
2020年11月,建设中的北京丰台站。王娟 摄
2009年3月,边境口岸丹东站改扩建施工现场。王娟 摄
2008年7月,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者。王娟 摄
总之,拍摄工业题材,不仅仅是影像的记录过程,更是“把脉”时代、记录生活、见证人性的心路历程。作为摄影者,只有深入实际,与劳动者一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融入其间,才有可能感同身受,激发灵感,留住宝贵历史。而我的心灵,也恰恰在这风雨无悔的过程中得到极大震撼,获得深刻体悟,完成一次次的精神升华。
记录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当代摄影人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我将继续学习实践,用镜头聚焦中国工业和中国工人,凝聚中国力量,为中国工业题材影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