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2-05-30阳代军李林陈秀泉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全媒体人才培养

阳代军 李林 陈秀泉

【摘要】本文分析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技能和需求,指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三融三进”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课赛岗”融合推动课堂改革、“政校企”融汇构建支撑平台、“学培传”融通促进成果转化等策略,为高职院校培养融媒时代所需的全媒体人才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

【關键词】“双高计划” 媒体深度融合 全媒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1-0024-04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要深刻认识到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而出现的。全媒体既不是“全面媒体”,也不是“全能媒体”。全媒体的实质内涵是在拥有不同媒介载体的基础上,针对用户个体的超细分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和媒体传播规律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作为全媒体人才重要来源之一的高职院校,由“示范院校”建设阶段进入“双高计划”建设阶段,基于时代发展大势和时代需求,探索如何构建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全媒体人才,成为新时代高职传媒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技能和需求分析

伴随着5G时代和“万物皆可为媒介”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边界日趋模糊。互联网、新基建催生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MR等新技术,并在教育、科技、医疗、文旅等行业被广泛应用,形成“互联网+”“传媒+”“直播+”等新型业态。在这一形势下,全行业亟须大量新型传媒人才。具有互联网思维、全媒体创意以及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相关能力,能胜任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建设、全媒体业态与生态发展要求的全媒体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一)全媒体人才的技能分析

全媒体人才不等于“全能记者”。媒体的跨界融合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范畴,产业链得到极大的延伸和拓展,岗位类型也更丰富多样,至少包括全媒体策划、生产、制作、传播、营销、运营、管理等岗位,不是单纯的记者职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一方面强调“宽口径”,采、写、摄、录、编、网络运用和现代设备操作等相关技能均有所涉猎,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发力,而是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关联岗位能力转化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则强调“厚基础”,核心能力根据传媒专业群内相关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简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具有跨界思维,满足信息海量化和传播即时化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二)全媒体人才的需求分析

近年来,企业计划新增的文化传媒相关岗位需求呈迅速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南宁片区)将文化传媒产业人才排在首位,其中大多数岗位为数量紧缺型且紧缺度达五星级别。2020年,全国短视频产出约3万亿条,用户规模达到7亿,短视频制作相关人才需求每周有约17 000个岗位缺口。全国直播市场规模过万亿,直播行业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3倍,直播人才至少有约4 000万缺口。有别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增量来自迅猛增长的中小型企业,单独一家企业需求量不会太大,往往一个岗位只需要1—2人,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因此“万金油”型的人才能更快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全媒体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播的平台边界呈现模糊性和不可控性,传播的体制机制及方法手段都面临着选择的困惑:“直播”挑战“委播”、“动播”挑战“静播”、“短播”挑战“长播”、“虚播”挑战“实播”、“机播”挑战“人播”。这一系列变化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暴露出新的问题。

(一)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需求

新基建带动数字经济全面提速提质,2020年上半年,党中央密集部署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助推互联网、人工智能、超高清影像、沉浸现实四大科技发展,“内容+IP+科技”成为智能文娱的关键,小屏视频亟待向“TV+小屏+XR”融媒体升级,5G+高清产业、5G+ABCDE(A—人工智能、B—区块链、C—云计算、D—大数据、E—边缘计算)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经济社会数字化、数字化消费、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等成为新的社交语言,网络直播成为发展新热点,传媒行业可谓日新月异。相对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了其滞后性,教师知识更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实训室升级改造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由此引发传统传媒类专业建设滞后于快速发展的媒体融合发展需求,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岗位工作标准对接不紧密,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全媒体人才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二)课程体系大而全,专业同质化发展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趋向模糊,报纸等传统媒体虽然不至于“舍报(屏)取网”,但也需要借助新兴媒体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巩固和壮大舆论阵地。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拓宽就业口径,往往尽可能地开设相关课程。新闻传播大类中的相关专业无论是新闻出版类还是广播影视类专业,都将短视频制作、网络直播、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运营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当中。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网络新闻与传播归属新闻出版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与策划、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网络直播与运营归属广播影视类,各专业侧重点本应有所区别,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各专业课程大同小异,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差异化发展。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教学缺乏有效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的系统性、延续性不足,协同“共研共制共建”育人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命运共同体”,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缺乏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再加上传媒行业主流媒体门槛较高,一般情况下无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入职问题,在项目合作上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水平信心不足,深度合作意愿不强。小型企业虽有合作意愿,但限于自身规模和经济实力,或者合作目的仅仅是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在校企合作中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作内容大都局限在实习、参观、培训、教师挂职锻炼、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合作等浅层次的合作上。学生实训缺乏有效的平台支撑,师生难以接触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新资讯、新设备,学生也就无法实现技能习得向技能应用的转化。

(四)高层次师资数量不足,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连续扩招导致在校生数量增长过快,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一是传媒类专业师资一部分来源于其他文科专业,虽然经过转型培养,但依然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淀不够、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二是高校人才引进门槛较高,掌握新兴传媒技能的从业者大都为年轻人,即便是资深媒体从业人员也不太重视个人职称晋升,难以达到高校人才引进的条件;而符合人才引进条件的高职称人员又存在缺乏行业经验或者知识、技能老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实践教学的要求。三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不够紧密,真正的行业领军人物、能工巧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教学任务,很难成为学校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因此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高职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路径

(一)高职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经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阶段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示范院校,不断深化改革,为职业教育贡献了“南职方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其中传媒专业群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核两端三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了以“新媒体+核心技能”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打通了人才供需的“两端”,实现了“课程融合、师资融汇、平台融通”,形成了“专业群+校内融媒实体+标杆企业”的多元进阶实训体系。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重新整合传媒专业群,对接媒体融合的行业发展趋势,聚焦高职全媒体人才培养滞后于媒体融合发展行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构建了“三融三进”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以提高校内学生、校外相关从业人员和乡村振兴人才的全媒体技能。

“三融”即“课赛岗”融合、“政校企”融汇、“学培传”融通,形成“闭环式”全媒体人才培养教学生态链;通过“新媒体+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建设、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平台(项目)实训体系,培养切合传媒岗位需求、专业基础扎实、跨界能力强的高职全媒体人才。即通过“三融”衔接媒体融合发展的行业需求,构建“课赛岗”融合—“政校企”融汇—“学培传”融通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教学生态链。其中,“课赛岗”融合实现专业群课程内容与全媒体岗位职业标准、媒体内容生产传播的对接;“政校企”融汇实现全媒体师资、媒体融合实训平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真实项目的共建共享;“学培传”融通拓展乡村振兴、社区培训、文化传承的立体路径,积极服务区域和国际文化交流,推进传媒教学、培训与传播,培养基础扎实、跨界能力强的高职全媒体人才。

“三进”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三阶递进”:知识技能习得(初阶)、岗位能力强化(中阶)、社会服务拓展(高阶)三阶层层递进,德技并修,培养高水平全媒体人才。通过“三进”实现全媒体人才培养能力进阶,打通全媒体人才“知识技能习得(初阶)—岗位能力强化(中阶)—社会服务拓展(高阶)”三阶递进的成长路径。依托“课赛岗”融合,重新对传媒专业群内各专业进行差异化发展定位,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动知识技能习得;借力“校企政”融汇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建支撑平台,保障岗位能力进阶;促进“学培传”融通,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社会服务拓展。

同时,学校积极发挥融媒宣传优势,拓宽专业建设成果转化渠道。以强化人才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为指导方针,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职教优势,集成专业建设成果,通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务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社区教育培训,拓宽传媒专业群建设成果转化渠道,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二)高职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1.“课赛岗”融合,推动课堂改革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传媒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联合区内外校企共同构建“三位一体”融媒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紧扣传媒行业工作标准,培养学生融媒核心技术;技能素养课依托实训教学体系,让学生置身于全媒体内容策划、生产和推广传播全过程,强化全媒体工作岗位意识;职业拓展课依据传媒企业岗位标准和岗位要求设置,引导学生以职业为导向。“课赛岗”融合下,校企共研共制课程标准,联合开发出版教材,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培养班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在线课程、专业课程资源,新媒体龙头企业累计输入真实项目案例超过1 000个,有效解决了“课”“岗”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深度衔接。与此同时,注重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性作用,把融媒作品生产过程与备赛、参赛相结合。近年来,师生参加教学能力大赛、职业技能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20项。

2.“政校企”融汇,构建支撑平台

构建政府引导、行企融入、高校实施的高效能融媒专业发展体系。以全媒体人才培养和融媒传播创新服务地方行业产业发展为目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水平融媒专业教师团队。100多人的教师团队中,来自政府机关、传媒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超过70%,传媒专业群兼职教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项,多人多次荣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校企共建校内企业工作站、创新工作室,共同立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政校企”融汇有效解决了育训结合过程中师资、项目对全媒体人才培养支撑力不足的问题,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合作建成广西高校首个全功能校内融媒體实训中心——南职融媒,并以传媒专业群学生为主力组建主创运营团队,所运营的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连续保持在全国高职院校前十强,2021年6月更是排名全国第二。同时,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广播电视台、京东集团等区内外标杆企业共建新媒体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容艺短视频工厂”项目,校企围绕新媒体创意内容生产与传播开展校内外真实项目实训教学。

3.“学培传”融通,促进成果转化

针对专业建设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了集学习资源共享、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并依托传媒专业群建设成果,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拓宽了专业成果的转化渠道,助力“壮美广西”建设。传媒专业群与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合作共建“阿桂惠农”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益农信息社,建成农业技术、农产品自媒体运营技能、销售技能三大系列课程共1 000多个学习资源,对2 000多名益农信息员进行培训。面向广西上林县6个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开展“推普脱贫+”公益活动,提升3 000多位民族村寨村民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互联网+农业”的生产、经营与销售能力,建立了融媒营销矩阵,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所服务的农产品营业额增长率均达到20%以上,助力定点帮扶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也因此获全国职业院校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纵深发展阶段,面对正在快速发展的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培养适应全媒体流程与传播平台发展全新要求的全媒体人才,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尤其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中的传媒类专业,更应根据国家对“双高计划”的要求,推进产、学、研、创、服五位一体,以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实现产教高端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和高水平共建的人才共育与红利共享,更好地服务传媒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荣.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人才如何培养[J].视听广电,2020(9).

[2]陈秀泉,王丽芳,周展锋,等.融媒时代高职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重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作者简介:阳代军(1975— ),广西灵川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新媒体传播;李林(1979— ),广西田东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项目管理;陈秀泉(1970— ),广西柳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应用语言学。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全媒体人才培养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