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冬天
2022-05-30刘厦
刘厦,198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刊。获2019年《北京文学》年度作品奖,2020年首届“贾大山文学奖”。著有诗集《长草的时光》、散文集《遇见生命》。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记住的却是温暖;冬天是单调的,而我记住的却是那么多快乐的时光。冬天那一个个家常的味道,已成为我记忆版图中幸福的坐标。
白菜肉饺子
北方人爱吃饺子,想必区别只是比较爱吃和特别爱吃吧。我属于前者,母亲绝对属于后者。母亲少有空闲,但只要一得空就会包饺子,在她看来,对于蔬菜的最大利用就是做饺子馅。她会跟随时令的变化选择不同的饺子馅,韭菜馅、茴香馅、青菜馅、茄子馅、西葫芦馅,如果在丝瓜丰收的季节,没有包上一顿丝瓜馅的饺子,那今年的丝瓜算白种了。
饺子馅虽然可以随心而创,但在母亲心中,稳坐首席位置的还是白菜豬肉馅的。用母亲的话说:还是白菜肉的正庄儿。不过要想吃,只能冬天,尽管一年四季都有大白菜,但其他季节的白菜没有面性,包出的饺子自然要逊色很多。所以我记忆中的白菜肉饺子便和冬天融为一体了。那香喷喷的味道必定伴随着满屋的热气,必定伴随着红红的炉火。
白菜肉饺子无论是用料还是制作程序基本都是一致的,但却一个人包一个味儿。从客观上说这点儿差距是甚微的,但就是这点不同,让饺子有了各自的灵魂。除了买的,我吃过六七个人包的饺子,虽然都很好吃,但却有一种距离,那是味蕾和味道之间的拘束感,仿佛那美味背后的语言我并不能听懂。于我而言,最好吃的当然是母亲包的,仿佛那味道我是可以理解的,我能听懂它所有的意思。
小时候,我和姐姐经常咳嗽一冬天,父母要为我们的病奔波,为照顾我们操劳,有时候连过年也顾不上包顿饺子。妗子知道我们家忙,会送一些煮熟的饺子,我们吃得十分珍惜,并感觉着她家的幸福。于我们家而言,包饺子是奢侈的,不是缺乏物资,而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要我们家能够包饺子吃,就意味着我们没有生病,家里没有事,母亲有了空闲。
每次包饺子都是我们家的好日子。母亲会守着我们剁馅,和面,她一个人会鼓捣一上午,因为她会被我们的事不断打断,但母亲却从不觉得包饺子麻烦,反而她的心情会格外好。母亲不期待大富大贵,只期待平平安安,多少次在我们病中,焦虑的母亲多么思念能够包饺子的时光。母亲说:能过那样的日子我就知足了。
我和姐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母亲包饺子,必定会要一块面团玩,捏个小兔子,或者弄成一个饼,用火柴在上面按出一圈一圈的小坑。有时候会有邻居来串门,和母亲有说有笑地一起包起来。
窗外寒风一阵阵吹着,而屋里的温暖却穿透了岁月。
正是有了这个包饺子的过程,白菜肉饺子才会这么香吧。这味道中不能缺少的,是那包饺子前曲折的路和对幸福的期盼。
如今,我和姐姐已不再那么频繁地生病了,但吃顿白菜肉饺子依然是难得的。因为母亲的身体已不如前,腿疼、哮喘,让她在照顾我们之后,就没有多少体力了,要想吃顿饺子就得父亲做主力,但母亲对此好像更加热衷了。我们经常阻止她:吃什么不行,干嘛做那么麻烦的。母亲也会在吃完饺子后,疲惫地说:不捏了。但只要她有些力气的时候就又张罗着包。以前母亲忙,吃不上饺子但有盼头;而现在,母亲老了,她知道那样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母亲想用包饺子来证明生活还是原来的生活,她在包饺子中寻找着安全感。
人生就是这样,幸福就在不远处,和人若即若离,既让你品尝到它的美味,又不肯彻底给你,带着向往和遗憾走过一生。
柿子
老院子中那两棵柿子树,正对着祖父母屋门和窗户之间的墙垛。那树是祖父的爱物。他先种下黑枣树,然后精挑细选来柿子枝嫁接而成。祖父不选有底座的磨盘柿子,那种皮太厚,也不要像鸡心般的火星柿子,那种更适合做柿桃,他看上的是那种个头不大,圆中显方,像小包袱一样的柿子,祖父并不知道它的学名,只叫它小柿子。祖父多少次问我们:你们说什么水果最好。我们自然每次回答的都不一样,而他每次都会说:我说最好的是柿子,它没籽没核,皮薄肉软,不酸不涩,甜得纯正,在树上时红灯笼一样好看,摘下来又能放好多日子。正因为这样珍视,所以祖父吃柿子从不剥皮。
我五六岁时它们才开始结果,我十四岁时因为盖房就把它们砍掉了,虽然仅那么几年,但它们成了我整个童年的背景。
我童年的很多早晨和上午都是在这树下度过的。树影漏下的碎光在我的课本上随风闪亮,我们会随着树影的缩小不断向东挪。我们吹着泡泡糖做游戏,偶尔会有小柿子突然从旁边掉落。小柿子可不是软的,它比小梨、小苹果还要硬。我们觉得小柿子可爱,经常捡起来拿着玩。有时候我会想,它这么硬怎么会变得那么软呢。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时间可以让一切软下来。
会突然有一天,风有些凉了,树叶变得吵闹,秋天便到了。我们更多时间会在屋里,但每次出入,都能看到柿子又红了一点,我们便越来越期盼着摘柿子的日子。
祖父会在农历十月初一(给死去的人送寒衣的日子)前下令摘柿子。每次都是祖父指挥,整理装箱,父亲做主力,爬梯子上树。我们自然是兴高采烈的观众。父亲发现了怪状的柿子,像小猫的,像小茶壶的,都会给我们拿着玩。每次摘下来的柿子好像都比树上长着的时候多很多,这是实在的柿子树给予我们家的爱吧。
祖父会按照每年的产量进行分份,我的三个伯伯、两个姑姑、五个老姑,每家十几斤,祖父会用称称好,每份不多也不少。在烧纸聚会时分给他们。我们这屋里祖父会多给一些,母亲又会从我们那份中分出一瓢一瓢地送给左邻右舍和大姨、二姨。祖父会留下很少一部分给自己,而且是有点毛病和不太好看的。
在冬日的午后,祖父没事了,会在日头地儿里吃柿子,吃得认真,吃得只剩下一个把儿。这时候祖父就又问我们:你们说最好吃的水果是什么。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祖父少有的悠闲时光。
而我们却没有祖父的耐心,细吃长远,非得在刚摘的柿子里捏出软点的吃,那味道自然也是美的,但吃完嘴会麻半天。为了让柿子快点软,我们会把它放在梨筐里,让梨把它埋起来,都说这样软得快。果然,几天后外面的柿子还是老样子,梨堆里的就又红又软了。这段记忆其实伴随着熟透了的鸭梨香,现在想来是那么诱人,但对于我们这个梨村来说,梨并不招我们这些孩子稀罕。
那个时候,农村冬天能买到的水果很单一,人们也没有买水果的意识,好吃又好看的柿子就成了我们家的掌上明珠。
或许是因为我们家那满树火红的柿子招眼,或许是因为吃到的人迷上了那冰凉的甜蜜,那几年,每到春天都会有人来剪柿子枝,拿回家嫁接。以至于后来我们村几乎家家都有柿子树了,感觉都是从我们家引进的。其实是它不用管理、虫害少,种在农家院又美观的优点,让我们这些百姓人家选择了它吧。我们家盖好新房后,还特意把别人家嫁接我们家的柿子枝又接了回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柿子没有像从前那样受我们欢迎了。
可能因为祖父去世了,没有人不断地夸赞它了,但更大的原因,是越来越多样的水果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分季节,不分国界。人们越来越重视吃水果,不仅看重味道,还看重营养,有时也为了品尝新奇。去超市花一百多块钱买水果,已是常事。在各种水果面前,柿子默默无语地被冷落了。
很多人家柿子的命运都变为:被摘下来后放到烂掉,然后扔掉;也有的人家懒得摘了,任凭它被鸟类啄食,任凭它们一个个地掉落,最终和落叶一样被清理走。
柿子丝毫没变,变的是我们。
我经常在心理咨询中对来访者说:你的价值不能被别人评定。这句话缓解了很多自卑人的焦虑。可在柿子面前,这句话多么的错误。任何一个个体的价值都存在于它与外界的互动之中,又怎么能够独立存在呢。钻石如果不被人类追捧,它也只是一块石头。或许人们的迷茫就来自于莫测的被评定吧,在这动态的评定中,有多少人还能做到坚守初衷呢。如果你还能像柿子一样,该红就红,能有多甜就多甜,那你就还是你。随时光起伏,看人世间的繁华和落寞,才是生命最真实的风景。
如今,每到送寒衣的日子,我都会让父亲给祖父带两个柿子。这不仅是我对祖父的怀念,更是我對远去的柿子的一种纪念方式。那冰凉的火焰,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记忆,给我的冬天点亮了希望的灯盏。
豆腐丸子
有时候我会想,小时候为什么对春节那么向往呢,是向往那众多美食?是向往那带着仪式感的新衣服?是向往人来人往的热闹?还是向往对联灯笼装扮的喜庆?其实都有,但却没有那么单一。如同大锅菜一样,豆腐、粉条如果单独吃,营养也是有的,但却不可能有大锅菜的味道。当众多具有象征意味的人、事、物集中在一起,它们就有了一种共同的味道,那就是年味儿。
那时候,很多春节都是在我们病中度过的,一冬天的咳嗽,让母亲不敢让我们吃肉,因为民间公认肉上火。所以过年的大鱼大肉我们都是看着别人吃,最多享受一下诱人的香气。现在想来,如果我还算有意志力的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吧。
为了丰富我们的春节食谱,母亲会给我们包白菜粉条的饺子,炸豆腐丸子。
豆腐丸子的制作方法不算复杂,把豆腐捏碎,加入适当的淀粉、鸡蛋、葱、姜、香菜,再加入盐、香油和味精,搅匀即可下油炸了,一小会儿就可以出锅了。外焦里嫩,咬一口,豆腐和香菜混合的香气扑鼻。
我们家的豆腐丸子与别人家的略有不同,大多数人家是用手挤,有的还会搓,为的是让丸子更圆,表面更光滑,而我的母亲是用勺子崴,图的是快。母亲怕耽误照顾我们,做家务她都是争分夺秒的状态,就像父亲说的,跟急着上厕所似的。母亲一个上午可以做三条棉裤,针线活儿自然粗陋,但穿着一样暖和舒坦。炸丸子也是一样,母亲炸的是不规则形,表面粗糙,一个个像小珊瑚礁,自然不符合大众对好活儿的评价标准,但也因此增加了丸子的香脆口感。以至于有一次父亲炸了光滑的豆腐丸子,我们却觉得既不好吃又奇怪。
母亲的小珊瑚礁对于不能吃肉的我们来说是最解馋的,咬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这也让我在印象中把小珊瑚礁当作了最好吃的豆腐丸子的标志。
不知是我八岁还是九岁的春节,不知是正月初二还是初三,过年的气氛还十分浓。无论想到哪都是高兴的事:打扑克的朋友们下午还会来找我们;又多了许多的压岁钱;父母比平时好像也高兴;我又长了一岁肯定和以前不一样了。电视里又开始播放我们百看不厌的《西游记》,这时母亲熥(把熟食放在笼屉上加热)了豆腐丸子和肉丸子,掀锅时那混合了肉香的豆腐丸子香与我的视觉融为了一体,瞬间让我记住了春节于我个人而言的永恒味道。豆腐丸子,准确地说,是和肉丸子一起熥的豆腐丸子,更准确地说,是看着《西游记》吃的和肉丸子一起熥的豆腐丸子,便成了我对儿时春节的一个情结,成了这么多年来对我一直具备高辨识度的年味儿。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美食,有的只是承载着美好记忆的食物。我们对一个食物的印象又何尝仅是来源于这个食物的本身呢,它不仅来源于五官的通感,更来源于当时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以及食物所携带的情感符号。从贫乏年代走来的父亲和伯伯们,直到今天没吃够过鸡蛋;在姨夫弥留之际最想吃的,是他父亲腌的咸菜;从北方长大的人,又怎能习惯拿汤圆当主食呢。
我给姐姐开玩笑说:要想让一个人喜欢什么食物,是可以定制的,那就是在他还没吃过某种食物时,找一个他既肚子饿心情又好的时候,以美好的方式给他,他一定会爱上这个食物。
苦尽甘来时吃过的食物,一定是一生珍贵的;热恋中吃到的食物,一定是永远甜蜜的;和屈辱一起咽下的,无论多么美味也是让人厌恶的。
说到底,食物带给我们的味道是精神体验,食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段段不可复制的时光。
如今,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食粮都丰富了,那一天碰巧《西游记》、肉丸子和豆腐丸子又见面了,虽然是在夏天,但年味儿一下子就来了。这让我有些激动,但却不觉得那么好吃了。
豆腐丸子还是豆腐丸子,只是吃它的人不一样了,它所在的世界也变了。事变了,人变了,味儿也就变了。人的一生当中,有太多东西分散了,就再也无法遇到了。曾经的岁月无法回去,豆腐丸子令我迷恋的味道也只能留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