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匙,开启骨质疏松治疗之门
2022-05-30卫婷婷
卫婷婷
提及骨质疏松,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缺钙”,很多人认为,人上了一定年纪,身高变矮、驼背、抽筋都属于自然现象。其实,骨质疏松的毛病并不是老了才会出现。也许不到更年期,这种变化就悄悄在每个人的身体中发生,但大多数都不被人重视,直到发生骨折的那一天人们才会意识到这种悄然发生的疾病是多么可怕。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疾病的第7位,被公认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首个《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甚,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远高于同龄男性的6%,而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女性患病率水平显著高于欧美国家,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相近。骨质疏松成为摆在中国老龄化社会面前的关键医学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的医学工作者利用中医药打开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大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主任中医师万雷就是众多从事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根植于这一领域多年,他通过中医药的“金钥匙”,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其中骨质疏松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通过临床应用,相关成果为中老年人加强骨健康管理及预防相关潜在疾病作出了突出贡献。
命运使然,
与中医学研究结缘
自古以来,中原医林兴盛,中药资源丰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万雷的老家河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一颗中医的种子在万雷的身体中逐渐萌发。
因为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的缘故,万雷一直对医生、对医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小时候,在围观村里的老中医帮人治病的过程中,万雷对于中医的最大印象就是“神奇”。正是从小的家庭渊源以及无限的好奇心,让万雷与中医结缘,并于1998年顺利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专业。
大学时期,万雷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始了自己的中医学奠基之路。然而这一切并不如他想象中轻松。中医的医学经典多,理论体系深厚,理解和记忆中医药知识,对初出茅庐的中医学子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最初万雷只能通过背诵的方式来达到初步记忆,然后逐渐再对中医学研究达到融会贯通。在慢慢接受和理解中医学知识的过程中,他对这一领域逐渐萌生了极大兴趣。“通过学习,我们能真正感受到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有些医学理念甚至比现代医学还要超前。”万雷感慨道。
为了能够学习更多的中医学研究知识,此后,万雷又顺利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深造。在这一阶段,万雷进行了更多中医药文献的积累,并投入骨质疏松研究工作中。2004年,他还参与了导师黄宏兴教授主持的关于骨质疏松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开始对骨质疏松的致病原因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坚定了之后在这一领域深耕的决心。
肌骨同治,
提升骨质疏松治疗手段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从事医学研究以来,张仲景的名言一直在影响着万雷的科研人生。因为热爱,所以义无反顾坚持前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骨质疏松领域的研究意义深远。在万雷看来,这项事业值得他潜心其中、探索开拓。2006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继续自己的骨质疏松研究征途。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中对脾系、肾系、骨科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的病位主要在肾、脾、经络,主要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强调骨筋肉并重,动静结合,治疗原则宜补肾、健脾、活血。
承袭中医的研究理论,國家级名中医刘庆思和广东省名中医黄宏兴教授提出了独到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学术思想,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肾虚、脾虚、血瘀。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万雷及其研究团队开始从骨骼、肌肉功能方面防治骨质疏松症,总结出脾肾-肌骨理论体系,提出运用补肾健脾活血方加减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气血运行,进而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万雷对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探索始终步履不停。近些年来,他和团队在科研中又有了新的发现。通过多年的科研探索,他们认识到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反映肌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有指导作用。为了能更好地造福于骨质疏松疾病患者,万雷团队一直在试图找到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之间的交叉点,将脾肾-肌骨理论真正落实到肌肉骨骼的相关疾病中去。
在相关思想的指导下,万雷展开了一系列临床探索,开展了广东省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中医证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协助撰写并发布国内首个《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专家共识》,提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共同靶点,指出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不应该单纯从治疗骨头或者肌肉出发,而是要进行肌骨同治。
为了让相关的研究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万雷和研究团队将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这3个类型用于临床,发表了《骨质疏松症(骨痿)的中医临床路径研究》,在广东省开展骨质疏松症流调,总结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此之后,他们又相继制定了广东省中医药团体标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痿)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及《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反馈。
因为骨质疏松的病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患者的身体会存在氧化损伤及一些细胞凋亡的情况,而中药能抗氧化损伤,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并影响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在这一背景下,万雷和研究团队围绕在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的情况下,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线粒体的能量活性变化,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发现了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KK1、Sost在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Bcl2基因在调控线粒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复方可通过信号通路和Bcl2基因及线粒体发挥抗骨质疏松症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并先后获得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各1项。
从临床出发,
加大骨质疏松知识普及
在大多数人看来,骨质疏松是伴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疾病。因此,很多人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一现状,让万雷颇为忧心。
万雷介绍,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绝经后的50多岁女性和65岁以上老年男性。这一疾病会使患者骨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且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此外,骨质疏松症还会给老年人带来疼痛、骨折、骨骼畸形等危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疾病给女性带来的髋骨骨折危险性远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危险的总和。
在从事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万雷也遇见过许多让他深感痛心的病例。
至今万雷仍记得,一位50多岁的患者周身疼痛一年,因为49岁就已经绝经的缘故,此前一直按照更年期和内分泌疾病进行治疗,但是疼痛始终得不到缓解。在这一现状下,她兜兜转转来到了万雷所在的骨科进行治疗。经过万雷的问询与诊治,他立刻安排其进行骨密度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其骨密度远远小于正常人的骨密度值。这才真正找到其周身疼痛的病因。像这样的案例,在万雷的患者中不在少数,而正是因为人们对于骨质疏松疾病的认识不足,才会漏掉这种潜在的骨质疏松患者。
除此之外,因为骨质疏松疾病是一个慢性病,因此治疗疗程较长,很多患者通过药物暂时减轻疼痛后,就不会再来主动就医,因此造成病情反复,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这些与人们对骨质疏松疾病的认识不足息息相关。
“虽然随着近10年来科学家对于骨质疏松研究的宣传,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已有了大幅度提升,但远远还没达到非常重视的地步。”万雷说。在他看来,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于骨质疏松病人的管理,提高其防病治病的思想,才能真正地帮助病人提高生活质量。今后,他们还希望将骨质疏松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进行更多社会普及,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帮助患者做到提早预防,以避免其对更多患者造成身体的伤害与心理的困扰。
团队共行,
规范骨质疏松疾病治疗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万雷始终认为,如想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领域研究中走得更加长远,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只有依靠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前行,才能把这一方向发展得更好。自2003年起,万雷就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质疏松课题组深深扎根。十多年来,在刘庆思教授、黄宏兴教授的引领下,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始终秉持一个研究信念:在中医治疗骨质疏松领域做出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发明更多特色疗法,造福于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一背景下,广东也开始积极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在萬雷看来,中医药发展的最好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骨质疏松疾病的治疗,万雷始终抱有极大的期待。但他深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治疗标准不统一。纵观南、北方的各大医疗机构,均在骨质疏松的疗法上自成体系,这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诊治规范化极为不利。在这一现状下,万雷还将和研究团队合力建立中医特色明显的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诊疗体系,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以此来解决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领域的“瓶颈”问题。
放眼国际,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涉及中医药内容的替代医学仍没有具体的标准指南。而万雷也希望今后和研究团队将相关标准进行改进或优化,帮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认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去做,成果都是水到渠成的。”万雷始终这样认为。“从事骨质疏松研究多年来,我们推出的一些中医学指南、临床路径及一些大家比较认可的方法就是我们的团队特色。当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临床中得到良好反馈,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最大力量。”万雷自豪地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多年的科研历程中,万雷先后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羊城青年好医生、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和青年英才培养对象等。虽然各种荣誉加身,但万雷始终保持谦逊,在他看来,一切荣誉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化成自己向前的动力,然后将科研做得更好。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万雷始终坚信:科研是积淀后的厚积薄发。他直言自己并不是最聪明的人,但只要内心认定一件事情值得去做,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放眼未来,他仍会在工作中去经历、去磨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拓宽自己的专业见识,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中做出更多有深度的科研工作,用行动践行自己的科研理想。
(责编: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