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的“诵读策略”
2022-05-30寇章彩
寇章彩
诵读与朗读的区别在于对象,诵读的对象通常是古诗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学习、品味诗词语言,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感受诗人的真切情感。
一、品味语言之美
诵读是一种具有审美欣赏意味的阅读方式,需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将语言特别是古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形象传达出来。学生要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语言简洁之美,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古诗词创设相关语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如教学《凉州词》,诗中写的“黄河”“凉州”“玉门关”等地,大多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一位教师借助这些地点的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在展示“黄河”“凉州”“玉门关”的图片后,让学生说说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水流急、落差大,有的说玉门关外很荒凉,人烟稀少。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立刻感觉到会想家,会觉得孤单。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节奏和声调的变化,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比如,诵读“黄河远上白云间”时,“河”“云”“间”需要适当拉长音节读,“白”则需要读得短促。诵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时,“片”要读得短促,“山”要读出山脉的连绵不绝之感。
二、感受文化内涵
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强化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感受古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教学《示儿》,诗人陆游在这首绝笔诗中,表达了他 “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和“王师北定中原”的希望。这样的愿望,诗人是借“家祭”这一独特的意象来传递的。“家祭”本是后人对逝去先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诗人对此竟然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王师北定中原日”千万不能忘记说!对于陆游《示儿》中这样的深刻内蕴,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以领悟呢?在理解第一、二句诗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诗人明知死后是万事空了,却还为不见九州同悲哀不已,这种矛盾的心理如何理解?”学生思考之后,获得了这样的认识:诗人此刻不为自己将要死去而悲伤,他一直放心不下的竟然是国家没有得到统一!这样的鲜明对比使得诗人的爱国情怀得到体现。在诵读第三、四句诗时,学生要读出诗人最热切的期盼之情:本来叮嘱儿子家祭的话应在前,家祭时要怎样做在后;但是,诗中以倒装的形式呈现,家祭时要怎样做出现在前面,然后才是叮嘱儿子的话。因此,学生诵读“王师北定中原日”一句诗,要读出能够直入心扉的感觉。
三、感受思想情感
感受诗人的感情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诵读,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格。
如教学《题西林壁》,诗人苏轼在诗中借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认识上的顿悟,因而这首诗也被当作哲理诗。实际上,苏轼创作此诗时,正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途中经过江西九江,游览了庐山。苏轼痛感自己被贬的根源在于乌台诗案,甚至决心不写诗,但庐山瑰丽的自然风光使他情不自禁一路吟诗,《题西林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基于对创作背景的认识,笔者让学生边诵读《题西林壁》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心境?”有的学生说苏轼从各个角度观赏庐山,流连忘返;有的学生说苏轼诗兴大发,内心豁达;有的学生提出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看表象,要看本质。通过诵读,学生不仅感受到苏轼的人格魅力,还从中学习诗人乐观旷达的精神。
總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诵读引领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理解深刻的内涵,帮助学生确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