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实现劳动与公益慈善精彩联袂
2022-05-30安光系
安光系
编者按: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体验是中小學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是为深入做好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工作方案。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什么是劳动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同时,这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可见近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处于淡化弱势的状态,2022年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让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德智体美劳的最后一个“劳”字,不再是可有可无。
劳动课程包含的主要内容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4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4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细读2022年小学生劳动课程学段目标可以发现,一二年级小学生劳动主旨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和其他劳动项目的训练和实践,初步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和光荣理念。具体内容以自我服务为中心的家务劳动为主,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从小学三四年级起,要求小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劳动,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体验简单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要求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认识到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掌握家庭中的常用技能外,重点提出了主动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和环境美化等劳动,积极参与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维护等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体验新技术支持下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形成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而七至九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则需要认识到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理解“劳动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意义。除主动承担家庭日常劳动和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布艺等项目劳动外,再次要求学生定期参加校园包干区域的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公益劳动,体验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初步形成对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体验融合一定智能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劳动,提高现代服务技能,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劳动的性质、特征与独特的社会价值,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内容可见,从一二年级小学生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到三四年级小学生初步形成公共服务意识,再到五六年级小学生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最后到要求高年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责任感。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表明公益慈善在不久的将来,要正式走近中小学生,成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公益慈善理念从孩子做起
公益慈善事业是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尺度,慈善事业的兴旺程度,主要体现于慈善理念的普及和深植人心的程度。古代先贤早就给出了我们答案,《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最初的原始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导致习性越来越近,本性越来越远,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干扰,人的本性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做起,让公益慈善走进校园,走进寻常百姓家,从学校、家庭两方面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公益慈善教育,让中华民族“扶贫帮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安定、团结、友爱的良好社会环境,也是促进社会稳步有序向好发展的当务之急,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