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的“针对性策略”
2022-05-30黄锐
黄锐
阅读教学耗时多,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通过一两节课或一两篇课文的教学,是很难解决这一问题的。为此,教师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分类寻找造成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深层原因,如长课文、难课文、群文等类型课文的区别以及阅读目标要求,再有针对性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达成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一、针对长课文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长课文,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一是阅读量变大,用时增多,效率变低;二是关注的内容增多,阅读效果差;三是概括难度增大,学生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形。
如何突破长课文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压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长课文阅读变成学生熟悉的阅读模式。首先,采取列小标题的方法。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把长课文分成几个部分,给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用于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小标题可以是词语或句子,能够达到把长文读短的目的就行,然后把各个小标题连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内容了。其次,设立中心议题。中心议题来自文章的文体特点或主题表达,能够串起长课文中的多个内容“点”,聚焦文章主旨这条线,能够帮助学生把长课文读懂读通。如《小英雄雨来》是一篇长达3000字的课文,共分6个部分。编者在课后练习2安排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仿照例子“给其他5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把这一训练作为閱读要求,让学生每读一部分列出一个相应的小标题,如雨来上夜校、掩护李大叔、与鬼子做斗争、大家关心雨来、雨来没有死,把这些小标题连起来,就能弄清楚故事内容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真正把握长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针对难课文的教学路径
所谓难课文是指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不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者课文的表达方法超出了学生熟悉的范畴,导致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产生畏难情绪。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课文的背景,还有作者运用的方法比较特别,学生很少接触。
对于不同的难课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因文而异,寻找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首先,熟读是学生熟悉的路径。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读不通顺,也就是解决文言文教学中最基础的句读问题,从读不通到能够诵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熟读是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熟读文言文,逐渐理解和把握句读的规律,渐渐的,就能走近文言文,爱读文言文,文言文学习的难题便不攻自破。其次,运用多方联系的路径。作家及创作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影响很大。学生与作家、文本的距离很大,且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难以消除距离影响的时候,需要教师提供多方面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背景资料,拉近与作家、文本的距离。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作者鲁迅创作文章的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课文十分重要,这种背景又分为时代背景和文学创作背景,前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许多暗喻指向什么,后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许多与白话文有区别的词。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好的故事》就变得好读了。
三、针对群文的教学策略
群文教学是近几年流行的阅读教学方式,既可以是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同一主题或承载同一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下形成群文教学样式,又可以是教师根据阅读教学需要,以主题、作者、题材、表达方法等自主组织文章形成群文教学。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猫》《母鸡》《白鹅》等三篇课文,都是以小动物为表达对象,承载着体会作家对动物感情这一语文要素目标的学习,自然形成了一组群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走出单篇课文教学的套路,按照教一类课文的策略,采用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在比较词句中读出情趣。教师可以将三篇课文中描写动物特点的词句梳理出来。《猫》中的古怪、贪玩、温柔可亲、生气勃勃等,《母鸡》中的细声细气、如怨如诉、发狂、负责、慈爱、勇敢等,《白鹅》中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鹅老爷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感情色彩将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部分词语归入了贬义词,但实际上是一种明贬实褒的用法,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更能体现作者对它们的感情了。其次,在比较写法中读出规律。在表达对动物普遍的喜爱之情中,作者都使用了拟人的表达方法。《猫》的作者把小猫当淘气的孩子写、把大猫写成有古怪脾气的人,《母鸡》的作者把母鸡当成英雄的母亲写,《白鹅》的作者把白鹅写成了高傲的老爷。这样的写法,属于异中有同。作者在具体描写动物时,都用到了对比的方法,但写法上各有不同。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阅读材料的特性,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采取恰当的方法,寻找适宜的路径,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使阅读效率能够获得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