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棵树的红色“基因”

2022-05-30巍然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洋界扁担朱德

巍然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这首《人民军队忠于党》的歌曲,是我在部队新兵连里学唱的。此前,虽然对井冈山有所知,但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一些情况,属于一知半解。直到学唱了这首歌才对井冈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更加期待能亲自登上井冈山,饱览其秀美景色和感受其深厚的革命底蕴。

期盼着,期盼着,机会终于降临了。那是2018年国庆节后的第二周,我有幸参加了系统内举办的一次全国新闻写作培训班,地点就在井冈山的茨坪景区内。短短几天的学习结束后,我和几位学员便迫不及待地拼团乘上一辆当地群众的商务出租车直奔井冈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黄洋界。

在巍峨的黄洋界,放眼望去,随处皆是胜景,定格于我手机上的有很多。最令我难忘的是还与一棵古木——荷树的邂逅。它仿佛一道亮光在我眼前闪现,并以思想的姿势闯进我内心世界的深处。

我徒步走了几级石梯台阶,抬头望,与那棵荷树静静地对视,确切说是我仰视、它俯视,相互打量着。它浑身布满疤痕,枝头抻向东方,繁密的枝叶如同大伞,在地上铺满偌大的一片树影。它既是一棵普通的古树,又是一棵可以傲然于群林的古树,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风霜雪雨、电闪雷鸣,更主要的是呵护了革命的“种子”。毋庸讳言,我与之相遇之初,曾对这棵身上披挂着“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而心存疑惑。试想,井冈山茫茫林海,苍苍群松,千千珍稀,森森古木,为何独有这棵荷树获此殊荣?

这棵荷树的全部荣光来自于与一些人的相遇。95年前,它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过一些“落难”的革命者,荫庇过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这些搅动历史风雷的名字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逢一遇而成永恒。那时,毛泽东、朱德等人从井冈山下去,到宁冈、大陇去挑红米、老南瓜等食物。从山下运粮上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劳动。早上下山挑粮,晚上回来,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往返都要途径荷树。上得山来,就在这棵荷树下小憩乘凉。荷树用它的叶子遮过毛泽东等人热气蒸腾的头顶,又以叶荫中蕴蓄的山风吹散他们脸庞与脊背上的汗珠,还在叶与风互动的旋律中为毛泽东等人吟唱愉悦的山歌。当时,这棵荷树根本没有想过,这些被称为“赤匪”的人会改变中国历史的命运。它更不会想到,无私地献出一叶之荫,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运。它百年如一日地站在黄洋界上,静静地张开繁茂的枝叶,如同一只正在孵小鸡的母鸡,张开蓬松的翅膀,以一种极平和的心态荫庇这些衣衫不整、身材消瘦却眼睛深邃、意志刚毅的汉子。它压根儿也想不到,荫庇的这些人物会在历史上缔造一个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主义国家。

荷树与这些人的相遇,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遥想当年,毛泽东将秋收起义的队伍带进井冈山,就为树与人的相遇创造了契机。然而,井冈山上的树不计其数,而唯有荷树独享机缘,个中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荷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荷树站在黄洋界的顶端,纵目驰骋,五百里江山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宜于志士游目骋怀,更宜于伟人高瞻远瞩。当年,毛主席坐在荷树下休憩时对战友们说:“我们不但要从这里看到江西、湖南,更要从这里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他的话鼓舞了战士们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信心和对未来革命的憧憬。

对于伟人来说,站在荷树下,既可以激扬文字,又可以指点江山。从某种意义上讲,荷树已经居于可以瞭望中国乃至世界的位置上。其实,它的位置只是这种相遇机缘的表面之因,更主要的还是天时与人和。试想,如果毛泽东等人不去宁冈、大陇挑粮食,这种机缘还存在吗?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这就是天意。民以食为天,任何人的生命都无法避开粮食的喂养,更何况是一支庞大的革命队伍。虽然粮食不可缺,但挑粮的人却可以缺席,尤其是队伍的首领,不需事必躬亲,更何况是这样的体力活。领导们完全可以发号施令,自己免去挑粮的劳累之苦。一百多里的崎岖山路,完全靠双脚去丈量,而且肩上还有沉重的担子,该是何等的艰辛。尽管如此,毛泽东却做到了率先垂范。他虽军务繁忙,但仍然坚持和军民们一起挑粮。当时朱德军长身负重任,也是坚持一起挑粮。战士们为了让他得到休息,两次拿走他的扁担,朱德便请军需处的同志为他削了第三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在井岡山历史博物馆里,我目睹了朱德的扁担,修长、坚硬,两头被削尖,苍黑的扁担已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上面“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字迹也淡化了许多,但依然散发出触目的亮光。“不准乱拿”四字既饱含着革命领袖对部下的“威吓”,更彰显了对部下的关爱。这是领导关爱下属、下属爱戴领导的真实写照。很显然,朱德挑粮不是一种姿态,也不是作秀式的一次带头作表率,而是实实在在的同甘共苦,是一种毫无特权与特殊化的相濡以沫。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千百年来,无数统治者阶级无不例外。然而,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一“真理”。毛委员、朱军长与红军战士们一起挑水、挑粮,就是最好的佐证和诠释。这是新型的人际思想、人本思想,具有无穷的感号力,从而使井冈山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毛泽东和他领导的革命队伍靠的就是创立了并真心实践着的思想与信念来凝聚军心民心,从而使红军在井冈山很短的时间里,就由几千人队伍壮大到北上长征时的八九万大军。这也是我们的革命队伍一路披荆斩棘,从井冈山历尽艰险走上天安门广场的制胜法宝。

我站在黄洋界的荷树下,看到一条黄红色羊肠小道劈开起伏苍莽的绿色,这条细长陡峭的山路,就是当年毛泽东等人百里挑粮的路径。我久久凝望,眼帘里仿佛出现了一支长长的挑粮队伍,他们衣衫褴褛却意气风发,他们频频换肩、步步艰险,他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们……他们中谁是毛泽东?谁是朱德?也许荷树认得,因为荷树与他们有缘,是它张开千万只手,扇动井冈山五百里的浩浩山风,为他们接风洗尘,为他们消除劳顿,为他们蓄精养锐……

站在黄洋界上,放眼望去群山奔腾,连绵起伏。时值深秋,万山红叶铺天盖地,层林在夕阳下浸染,金秋的余晖斜照在它们身上时,红叶如同腾起的烈焰,仿佛当年猛烈的炮火,似乎是为了纪念那场永不磨灭的战斗,隆隆的炮声又在耳畔响起。我这才真正感悟到,井冈山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革命圣地。井冈山随处可洗心、随处可舒身,井冈山是天然的氧吧、是人间的仙境,井冈山是心灵的栖息之地,更是生命的精神家园。

井冈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山”。她红在祖国的大地上,更红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因为革命前辈的鲜血没有白流。百年来,饱经风雨沧桑和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励精图治,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14亿人民站在新时代的又一交汇点上,朝着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意气风发携手一起向未来。

我坚信,百年只是序章,未来更加可期。因为红色是井冈山的初心色,不论走多远,不论走到何处,革命圣地初心永不改。

猜你喜欢

黄洋界扁担朱德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不必要花的钱
西江月? 井冈山
卖梦店
金扁担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黄洋界观云海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井冈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