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分离焦虑,家长可以这样做……
2022-05-30于荷
于荷
又临近九月,每年这个开学季都“鸡飞狗跳”,尤其在幼儿园门前,经常上演孩子大哭,家长抹泪的情况,甚至一年级新生入学也会如此。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有没有好办法,提前避免?听听专家怎么说。
“分离焦虑”年龄有增长趋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瑶说:一般这样的情况,大部分是在分离焦虑的范畴内。分离焦虑是指因与抚养者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一般情况指的是婴幼儿,近些年有年龄增长的趋势,小学一年级新生甚至更大的孩子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和躯体反应。其特征是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如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幼儿园,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还有一部分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等等。
没有安全感,所以焦虑
为什么孩子易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况呢?付瑶说: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差,以为分开就是永别。实际上,很多孩子在没有入园或入学前就伴随很多的分离情况,包括家长外出、上班、出差、甚至睡觉等,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就连父母睡在隔壁他都会焦虑。离开父母后,无法得知父母怎么样,在干什么,而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保护,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来说,每次都要承受不安的情绪。
入园入学后,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还包括孩子首次离开养育者,独立面对新环境带来的心理波动:(1)陌生环境的适应。当孩子初次踏入幼儿园或新环境时,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这种不熟悉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2)生活规律的改变。幼儿园或小学都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吃饭、上课等都有固定的安排,而孩子在家庭中生活作息都相对比较随意,因此最初阶段,孩子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进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反应。(3)养育方式的转变。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在家里通常是一对一,甚至多对一。因此幼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再加上还要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学习适应分享互助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和有经验的家长沟通
其实,不止是孩子,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幼儿园门口看到“扒缝看”的家长,他们的焦虑看起来并不比孩子少。付瑶说:其实不必过分的担心,分离焦虑是很多孩子在学龄前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有的孩子接受快,他们在和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开始学着探索未知的一切,给自己建立自信。另外,可以学一些有效的小方法,帮助自己和孩子适应新的生活。比如,把握接送的关键时段。家长要把握好每天出门前和到家后的两个时间段,建立跟孩子专属的仪式感。告别前跟孩子拥抱,一定要跟孩子说再见,而不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头也不回地离开。接到孩子后,第一时间跟孩子聊聊天,听听他们讲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多跟有经验的家长沟通。作为家长,孩子入园后,与其不停地焦虑、胡思乱想,不如多跟身边有经验的家长沟通,了解有些焦虑本身具有“普遍性”时就会降低焦虑值。在交流中讨教经验,克服自身焦虑,转移注意力。
家长提前“做功课”
如何尽量避免入园“分离焦虑”的产生,其实家长可以提前做做“功课”。付瑶给出了几点建议:
1.提前熟悉环境。在孩子入园前,父母可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其周围环境和教师,经常把孩子带到幼儿园来看看,谈谈,玩玩,让他们观察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活动等,上放学的时间段感受父母接送孩子的情景,提前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绘本多了解幼儿园的生活。
2.不做言语误导。入园前,尽量不要灌输给孩子如“老师就和妈妈一样”等信息,这样孩子会以为幼儿园里的老师要如同妈妈一样,一对一的,无微不至地在自己身边,而实际上,老师虽然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在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但毕竟与妈妈的养育方式不同,这时候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和老师说,老师会帮助你的”。
3.提前调整作息规律。在孩子入园或入学前,提前了解作息时间表,把孩子的吃饭、午睡等时间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这样也可以减少孩子在新环境的适应时间,更有利于减少分离焦虑。
4.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们觉得自己長大了,不是小宝宝了,可以上幼儿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