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意”莫忘“形”

2022-05-30张徽园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物象庄子解析

张徽园

摘 要:初中生根据自己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在开始解读《北冥有鱼》时,很容易认识到对鱼的这种阐述,其实并非真的在写鱼。于是对课文的解读很自然地就迅速进入了解“意”的状态。然而仅有“意”又是不够的,重“意”轻“形”对于初中生解读课文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在《北冥有鱼》这篇课文的解读中,必须让学生基于意象的构造目的,而重视物象的解析。而这个物象就是课文中的“鱼”。在解读《北冥有鱼》这篇课文的时候,也一定要防止得“意”而忘“形”,要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只有丰富学生分析鱼与鹏之“形”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意”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分析;意;形

《庄子》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应然之举。在诸子百家当中,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所代表的自由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概念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其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冥有鱼》就出自《逍遥游》(实际上是编者以第一句为题),绝大多数初中生解读这篇课文时,实际上都是与《北冥有鱼》初次相遇。这会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表面意思的理解之上。甚至对很多教师而言,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很多教师读庄子,常常是徜徉在外围,无法透过文字感受庄子散文的风采,对《庄子》的解释,又往往是抽象的套话。这便是“言”“文”分离的弊病,诚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1]。

《北冥有鱼》给学生建构的第一印象就是“鱼”,然而这个鱼又不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的鱼,因为这一“其名为鲲”的鱼“之大”,居然“不知其几千里也”,而且可以“化而为鸟”……初中生根据自己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很容易认识到对鱼的这种阐述,其实并非真的在写鱼。于是对课文的解读,就迅速进入了解“意”的状态。解意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如果失了对鱼之“形”的认识,那对“意”之解读,就容易失之于空,尤其是对引导初中生解读这篇课文而言,得“意”一定莫要忘“形”!

一、文之意

《北冥有鱼》是《庄子》开宗明义第一段文字,意在为《逍遥游》之旨张目。逍遥游者乃是指人类精神突破一切束缚,达到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绝对自由的境界[2]。这是对《北冥有鱼》最直观的理解,也是“意”的最基本的内涵。文中“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些都是极为夸张的描写,也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当然这种夸张与想象的背后体现的就是庄子的自由思想,只有真正的思想自由者才会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在这里,“不知其几千里也”之“鱼”,“化”为“不知其几千里也”之“鹏”,构建了一个从水中转向空中的“(变)化”意象,这种“化”的背后,依然是作者思想天马行空、极度自由的意象体现。这种意象对我国后来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的诗词当中有一类“豪放派”诗词,都是作者不拘现实而思想自由奔放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当这种意象呈现在阅读者面前的时候,能够自然激活阅读者的内心情感,能够让阅读者不知不觉走入文中,从而让自己成为自由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意味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所谓传承与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某文化或某观点的接纳与吸收。在《北冥有鱼》当中读出自由与逍遥,接受了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与变换,就是“意”的建构与延续。文章解读所重之意,正在于此!

二、文之形

然而仅有“意”又是不够的,重“意”轻“形”对于初中生解读课文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尽管在很多语境当中,人们强调轻“形”而重“意”,然而这实际上是对结果的强调,却不意味着对过程的轻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只有夯实基础、夯实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北冥有鱼》这篇课文的解读中,必须让学生基于意象的构造目的,而重视物象的解析。而这个物象就是课文中的“鱼”。

对庄子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庄子具有浓郁的动物情结,在所有动物当中,庄子本人对“鱼”是厚爱的。鱼(包括其他一些动物)在庄子哲学中都是与人一样的主体,具有与人同等的价值。庄子不仅以鱼自比,而且喜欢钓鱼,并对以渔为业的渔父推崇备至。因此,《北冥有鱼》之“鱼”貌似偶然却带有必然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庄子认为鱼与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庄子讲鱼,实际上是为了达到讲人的目的。在庄子那里,“鱼”是逍遥自由的象征,人只有像鱼那样相忘于江湖才能达于道而至乐[3]。所以说,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鱼”十分有必要。

文中,鱼有本体及化身(鹏)两个物象,其共同特征是“大”,然而这个大又不只是体型之大,也包括力气之大,比如说鱼所化成的鹏,能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对这样一只大鹏的印象都是极为深刻的。实际上这句话,在后来的很多文学创作当中,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在《沁园春·雪》中亦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果说这是一种互文解读的话,那无疑可以强化学生对“鹏”之印象,而这个印象显然是建立在鹏之“形”的理解之上的。

除此之外,对本文中的“形”的解析,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一个字——化。“化而为鸟”是从“鱼”到“鹏”的变化,是“鱼”的形的转变。化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建立对“化”的过程性认识,从而强化学生对鱼及鹏之“形象”认识。为什么是化?为什么不是变?学生都知道“变”和“化”是可以组成词的,但却极少有学生知道“变”和“化”之间的区别。看过《西游记》的学生都知道,孙悟空在变形的时候都会说一个“变”,然后就立即变形,这个过程时间极短,人们关注的往往只是变的前后两个状态;“化”与“变”不同,化是一个缓慢、渐变的过程,在甲骨文当中,“化”有“由死向生”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后来人们说“化蝶”,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懂得了这个意思之后,再去理解“化而为鸟”,就能够读出“鱼”在渐变为“鹏”的过程中,会经历怎样的艰辛与痛苦。而有了这种体验之后,再去读这段文字,学生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学生的心理体验就会从云淡风轻式的文字阅读,走向具有文化内涵与意义理解的文字解析,所形成的心理表象就是真正来自于对“形”的分析。事实证明也只有经历了这种对“形”的解析,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上一大点所分析的“意”。

三、形与意

无论是在中国的文学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实际上都非常重视“形”与“意”。在解读《北冥有鱼》这篇课文时,也一定要重视“形”与“意”,防止得“意”而忘“形”,要知道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只有丰富学生分析鱼与鹏之“形”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对“意”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而在课文解读之后,教师还需要将“形”与“意”融合起来,努力做到形意皆俱,这样课文解读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状态。

实际上,本文之所以如此拟题,实在是因为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容易忘“形”。幸运的是,有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而且精心研究了许多细节,从而为一线教师解读这篇课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研究发现:巨鸟崇拜是世界性的,《北冥有鱼》中的“鱼”入水为“鲲”,出水为“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是我国古代巨鸟崇拜文化现象的体现[4]。比较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事实确实如此,那么在课文解读的过程当中,将这些素材引入,也可以丰富课文解读的过程,从而拓宽课文解读的视野,深挖其内涵。

参考文献:

[1]汪迟.具象·感目·会心——《北冥有鱼》教学追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8).

[2]魏义霞.鱼在《庄子》中的象征意义——“北冥有鱼”与庄子的动物情结[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3]刘戈.《庄子·北冥有鱼》寓言新解[J].怀化师专学报,1996(4).

[4]刘婉娴.巨鸟崇拜对《北冥有鱼》的教学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2019(4).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物象庄子解析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