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有效性提升路径

2022-05-30杨长春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仪式价值活动

摘      要

学校仪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它承载着特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社会情感、行为规范,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本文在阐释学校仪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仪式活动的强化价值引领、塑造集体认同、增进道德情感和促进行为规约等价值功能。在当前的学校仪式教育实践中,仪式教育形式化、参与主体缺位、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阻碍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对此,可从制度、文化和主体三个层面寻求纾解路径。

关 键 词

学校仪式活动  德育功能  价值引领

引用格式

杨长春.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有效性提升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22):25-27.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由传统习俗逐渐演化而来的一种利用符号、语言等替代传统文字来呈现人们社会与生活,表达人们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并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秩序形式和集体性象征行为[1]。仪式是社会化的教育实践,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仪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当仪式进入校园,仪式活动便成为学校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它承载着特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社会情感、行为规范,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道德教育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灵魂、归宿与价值导向,它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却是其最高的追求[3]。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以仪式活动为载体,将仪式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对于培养时代新人、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强化价值引领

学校仪式的教育属性突出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因此,学校的各种仪式活动必然要符合优秀先进文化,体现社会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指出,仪式互动的双方做出相应的仪式行为时,会自发地受其价值理念的影响,产生隐性、潜在的教育效果[4]。在符号语言、程序规范和仪式行为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能够达到情感控制与教育引导的双重目的。如在学校升旗仪式中,学生在仪式过程中认识国旗、国歌等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力行列队、出旗、敬礼、国旗下的讲话、宣誓等仪式行为,使师生进入一个神圣、庄重的仪式情境,体悟仪式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塑造集体认同

所谓塑造集体认同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班级、学校和国家,同时理解与之相随的情感和价值意义[5]。凭借集体成员的共同在场、仪式参与者的角色分工、仪式符号的象征意蕴,学校仪式活动将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稳定的集体情感互动和价值传递。运动会、表彰大会等具有激励、示范、凝聚功能的仪式活动,能够拉近集体成员之间的距离,强化彼此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我”的存在,进而提升学生参与集体生活、履行个体义务的主动性。同时,“一二·九运动”“五四青年节”等纪念性仪式让学生不断追问“我从何处来”“我要到何处去”,加强自我身份定位、强化使命感,最终实现对国家历史文化精神的深刻认同。

3.增进道德情感

从价值输入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发生的转换过程依赖于道德情感的中介作用,它是价值理念付诸于道德实践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仪式可以成为学校进行道德情感培育的活动载体。根据不同的主题教育需要,学校可以将原本不具有仪式特性的各类活动仪式化、情境化、规范化,把需要教授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符号化、象征化,如统一的服饰着装、特有的场景布置、规范的举止礼仪和语言口号等等。另一方面,一些仪式活动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道德情感意义。以传统节庆日、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将特定时间、人物、事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道德情感要素集中呈现出来,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道德洗礼,锤炼人格品质。比如教师节献花仪式蕴含的感恩之情、清明烈士墓祭扫仪式的缅怀之情、爱心捐款仪式的关爱之情等等。

4.促进行为规约

仪式活动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它不仅给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集体认同、增进道德情感,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语言、模仿、表演、示范等方式规训学生的具体行为。学校仪式中的规训权力一般由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所掌握,他们通常以纪律化、制度化的仪式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和行为施加影响。比如升旗仪式中禁止学生穿着奇装异服、保持队列整齐肃静,奏唱国歌时起立并行注目礼等,学校管理者通过考核评比手段在各种仪式、会议上强化对学生明令禁止的各项要求,达到规约学生的目的。此外,仪式的行为规约作用还体现在日常教学之中,学校通过制定具体的行为细则,对学生进行身体和行动规训,形成严明的纪律、操守、儀规和礼节。如《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有要求,“与老师见面要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等。

二、学校仪式教育有效性缺乏的表现

1.形式大于内容,弱化仪式价值引领

当前,很多学校的仪式教育只注重形式的多样,或者只有形式没有内容,较少考虑其传达的“精神内核”。首先,一些学校的仪式活动较为程式化,任何仪式都按“嘉宾致辞—代表发言—领导总结”的通用模式进行操演推进,讲话、发言模板化,内容空洞、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其次,一些学校仪式活动表演的作秀意义大于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过分关注学生的组织纪律、队列队形、服饰着装,一味讲究仪式排场。仪式往往被当做“例行公事”,或是成为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此种形式靓丽、涵养淡薄的仪式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丧失了仪式德育教化的基本功能。

2.参与主体缺位,制约师生互动共情

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进仪式程序之中,二者就共享了一套价值理念或行为规范,并且不可避免地经过“价值识别”“情感共鸣”“惯习培育”三个阶段[6]。学生和教师作为“受”“教”双方在特定情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起“价值—情感—行为”的反馈系统。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学校教育的一切中心工作都围绕学生而展开,因此,学生在学校仪式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但实际上,相当多的仪式活动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性和实际需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实际教育效果较低。教师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兼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身份[7]。“自我”身份体现为与学生共同在场接受价值塑造,“他者”身份体现为教师在仪式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方面的主导性。通过对教师的这两种身份的审视发现,教师的“自我”身份往往不被重视,教师不接受学校的统一仪式要求,主动离席时有发生,由此导致教师难以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难以产生师生共情效应。

3.特色创新不足,阻碍校园文化发展

学校以其治学精神、育人理念与地方特色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构筑起独特的学校文化生态,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然成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文化的有形承载,对学校文化品牌、身份标识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但近年来的学校文化普遍缺少特色创新。一是仪式教育缺乏自主性,在形式、内容和程序上机械模仿、简单移植其他学校的经验做法,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精神,应付式开展。二是仪式活动体现学校特色不足,校徽、校旗、校服等意象符号雷同化,校纪、校规、校训等语言符号千篇一律,缺少对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的挖掘和吸收。三是仪式活动较少融入本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较少走出校园接触自然、体验风俗民情,民间意味、世俗味道的仪式活动开展较少。在此情形下,学生属于被动参加的角色,不利于其收获真知,更不利于学校文化的内涵式发展。

三、学校仪式活动德育有效性的提升路徑

当前学校仪式教育德育功能难以发挥,仪式活动价值涵养较弱等问题既与现存的教育制度安排相关,也受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知识水平影响,更是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及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对此,本文提出从制度建设、文化创新和主体重构的三维路径实现仪式教育的价值。

1.制度之维

(1)加强仪式教育的顶层设计

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学校仪式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就如何开展仪式活动出台指导意见,对重大仪式活动的举办做出相关规定,对学校及社会参与和学习教育提出要求。在学校层面,要将仪式教育纳入学校中心工作和学生教育的长期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制度规定。在仪式设计上,要避免因仪式的重复性而带来的枯燥感,活动形式要贴合学生实际。

(2)完善仪式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仪式教育评价是对仪式的教育性、参与性和规范性等构成要素的综合考量,基于各方的反馈评价,学校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丰富仪式内涵,提升仪式教育效果。第一,要注重仪式的多元主体评价。仪式教育评价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专家学者、其他学校和教育部门参与体验,同时也要及时收集学生的真实感受,广泛吸纳意见建议。第二,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强调学校及教师要对学生参与学校仪式活动的态度、行为和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指导和反思。结果评价强调仪式活动的完整性,对仪式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的基本目标进行评价。

2.文化之维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许多仪式都极具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如《仪礼》和《礼记》中提到的“八礼”(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彰显着生命观、德性观和“一体”观。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要使学生形成民族集体认同,学校可以在传统节庆日、学生重要人生关口专门开展传统仪式文化教育。此外,还可以不断拓展仪式教育的发生场域,依托家庭、宗族、村(社区)、群团组织开展传统仪式文化教育。

(2)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受各种社会思潮及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为此,学校应在各种仪式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如在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升旗仪式等仪式中注重创设神圣性、庄严性场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

(3)深度挖掘学校和地方特色文化

仪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传承和弘扬学校特色文化和地方性文化知识。从学校文化发展来看,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历史底蕴、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可持续性的。因此,在源头上对学校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并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仪式教育中加以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地域文化融入仪式教育来看,学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时可以走出校园,与民间俗礼相结合,通过现场观摩传统仪式、听取历史故事、研读方志典籍等方式,加深对地方文化中特有礼仪道德的认识。

3.主体之维

(1)提升学生在仪式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倾听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仪式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才能使仪式教育具有共情力。二是仪式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要减少学校的强制性安排,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提供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不做“局外人”。

(2)强化教师在仪式活动中的角色责任

针对教师角色错位缺位的现状,一方面,学校要明确教师在仪式活动的在场和示范作用,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仪式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教师也需要在仪式活动中吸收养分,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境界,使其在仪式教育中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垂范、学生仿效、各自律己、彼此认同。

参考文献

[1] 刘亚琼,杜凯丽.中国古代人生教育仪式的价值彰显及当代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2):120-124.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3] 戚万学,唐汉卫.学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4][6] 邵献平,吴璐曦.仪式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机理、功能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25-30.

[5] 马健生,饶舒琪.非想象共同体中的集体认同培养——中国学校的使命[J].教育科学,2016,32(03):1-5.

[7] 李平.学校仪式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变革之路[J].教学与管理,2019(22):22-2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仪式价值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Talking strategies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