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校成长型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2-05-30章继钢汪小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成长型学校德育法治

章继钢 汪小玲

摘      要

初中学校成长型德育是指:以初中生的精神成长为核心,构建“德育成长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双轨并行,以期实现学校德育的大课程化。在实践中,学校对德育内容进行系统融合,坚持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持续培育,打破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德育的壁垒,谋求精神成长的大发展,走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高度。

关 键 词

初中学校  成长型德育  精神成长

引用格式

章继钢,汪小玲.初中学校成长型德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2(22):22-24.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对于世界的感知方式日趋多元,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样,思想意识的活跃散漫导致精神追求的迷茫,在是非判断上缺失独立思考,在责任担当上过于利己[1]。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认知灌输和行为规范,关注精神成长的崇高追求才是学校德育应有之义。

一、成长型德育的内涵及特征

1.成长型德育的内涵

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知行背离的现象依旧存在,道德观念尚不成熟,行为的意志力表现薄弱[2]。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主题,认真思考初中学校德育的转型路径,把握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跳出成绩论,立足精神的成长,以高屋建瓴之思,行举旗定向之为。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校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调整,对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推出成长型德育模式。该模式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有序成长,基于课堂教育和活动教育的目标一致和功能互补,对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等重要内容进行解构,实施德育成长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以实现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德育的大课程化,推动学校德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2.成长型德育的特征

(1)精神成长,向新高度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学校德育的深度变革,我校成长型德育的目标架构指向精神成长,在课程整体建构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本理念,基于个体生命精神成长的实际需求,设置“兴趣爱好—情怀情操—理想信念”的梯级成长路径。以思维的自由、对话的平等唤醒精神成长的主动性,激发内驱力,从认知领域和行动领域重构德育体系,以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梦想的热忱、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与想象。成长型德育突出个体精神成长的内驱力,在课堂学习和活动经历中紧扣核心目标,梯级成长,全域育人,促使初中学校德育走向立德树人新高度。

(2)双轨并行,创大课程

学校德育既需要促进学生认知方式的转化,又必须促使学生行为方式的优化,因此很多德育过分强调学生言行的规诫。成长型德育的实践基于学生立场,以“有形之教”的德育成长课程丰富学生认知,以“无形之育”的德育活动课程嬗变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走出孤立的个体意识,积极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产生对话,衍生出新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学生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受教育者,更会在对话和行为中对教师、学校和同伴产生道德影响,成为社会生活德育的构成元素[3]。基于此,在融合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德育的高位视域下,学校统筹两类德育课程,构建以德育成长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为载体的初中学校德育大课程,打造高品质德育课堂,创建高效益教育活动,以期打通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德育的壁垒,以“大课程化”的德育体系助力学生精神成长,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精神成长。

(3)内容融合,谋大發展

怎么达成精神成长?德育的实效性不是在德育课程的分数获取,亦不是短暂的表现性行为,更多的是在未来的漫长生活中所呈现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否合乎情理且保持稳定。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如主题班会或者三月学雷锋等主题活动,形式散漫、内容割裂,导致学生的行为养成和精神生长缺乏持续性。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于德育内容的界定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特性,我校对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在初中学校德育的具体实践进行系统构建,围绕个体精神成长的发展重构德育生态。为保证精神成长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长型德育的大课程建设扎根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植入红色基因和民族基因,在认知行为的养成中领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在个体生命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中健全人格品质。发挥课堂影响力,把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奋斗的信念,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让个体生命和谐发展。

二、成长型德育的实践探索

在成长型德育的实践中,学校积极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认知领域学习和行为领域的实践,发挥学校课程对学生的认知影响,以德育成长课程丰富课堂实践内核,深刻感知必备的精神品格;注重学校活动对学生的行动锻炼,以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统筹实践项目,切实促进学生关键道德能力的发展。

1.课堂教育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本着为国家、为民族培根铸魂的理想信念,学校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灵活的课堂促进学生精神的梯度成长,以适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德育成长的课程交叉。在课程定位中谋大局,教学内容上成大势,打造“法治课堂”“文化课堂”和“党史课堂”,以完成课程德育的深度实践。

(1)法治课堂:一期一会,责任担当

青少年的法治观念是社会法治建设的未来基础。“营造法治校园,弘扬宪法精神”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必修课。学校充分发挥课程学习的主阵地作用,加强法治学习,量化法治宣传,引导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法治思想,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保证学生法治观念的延续,学校推行“一期一会”法治大课堂,即一学期开展一次法治主题策划课程,设置校级论证大会,就校园各项事宜提出观点并论证。为保证法治论证大会的科学进行,每个班级设置记录手册,对学生表现和教师行为进行记录,利用每周班会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内部论证,对师生的各项交互活动进行规范,如果遇到无法协调或者对学校建设有建议,可在校级论证会上提出,全体师生共议共评。法治课堂是学生在校权利与义务的呈现,既是法治学习,也是法治宣传,每个人重新定位自我,审视自身言行。

(2)文化课堂:一节一礼,文化传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教学相对局限而零星地散落在教材中、走廊上、橱窗中,以文化渗透为主,学生的认知有限,领悟未能深刻。基于此,学校积极探索实操性强的文化传承路径,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改革课堂实践,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推行“一节一礼”主题文化课堂,每逢节日推行适当的劳动实践课程和学科文化课程,以深度实践激活文化传承。为保证文化传承的直观立体,不同学科在当天会适时进行学科视角的文化体验,如语文课堂上的诗歌《清明》,科学课堂上的青蒿和艾草的植物学解析,都是文化传承的立体实践。

(3)党史课堂:一课一品,信仰共谱

学科育人一直都是学校德育的实践主场,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至关重要。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既蕴含于学科发展史的深刻内涵,又表现于时代发展下学科变革的丰富功能[4]。基于此,学校从学生志趣出发,深挖第一课堂,拓宽第二课堂,以思想政治课为主场,以不同学科发展史为媒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学科互联互动,推行“一课一品”的党史课堂,致力于一節课凸显一个品质的沉浸式体验。将党史知识和学科史的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学科课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交叉融合。

2.活动教育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舞台

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活动相对按部就班,忽视了学生成长纵向发展,德育内容的固化必然造就德育活动的僵化,最终导致德育效果甚微。基于此,我校提倡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活动的组织以学生成长轨迹为脉络,按照“先体验——再分享——后行动”的次序,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指向个体情怀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梯级精神成长,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关键道德能力,以分级分类的德育活动课程挣脱德育内容的固化枷锁,为新时代学校德育注入崭新活力。

(1)养成教育:三区管理显实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不仅需要满足学生考试所需,更需要满足学生终身之用。进入初中,很多学生发现,相对小学而言,学校的各项行为规范和课堂要求有明显差异,需要学校层面进行正向引导,以适当的形式强化习惯的养成。为进一步落实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其自主性,我校尝试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成为“有担当的主人”。“有担当的主人”一直是我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其最有代表性的载体就是“小红帽”的三区管理:以班级为单位,以一周为单位时间,整个班级的所有孩子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中,量化学校学习区域、绿化包干区和农场种植区的卫生状态和生态建设。在集体劳动中锻炼自觉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个体生活方式的文明发展。近年来,校园农场的种植养护备受青睐,学生自主选择种植品种,体验垦地、种植、养护、收获,真实经历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切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性。

(2)青春教育:三方协同促和谐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体生命的独特存在,学生的精神成长不是简单的文本类感知和行为的训诫,更应该关注生活实践的表现,指向情怀操守的洗涤。张扬学生的青春个性,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以适宜的方式滋养心灵,以温暖的体验陶冶操行,是学校德育的应然之义。需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实践,在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协调各方教育力量,确保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基于此,我校积极组织三方圆桌会议,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影响力,努力创设实践平台,打破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的壁垒。注重学生个体的生涯规划,组织学生对父母职业进行一日体验活动,一方面,以真实的社会性接触引导学生对不同职业有深刻体验,以对自己的未来生涯有所思考;另一方面,我们期待在这种角色体验中可以拉近亲子关系,减少冲突,促进个体人际交往的和谐。

(3)励志教育:三项汇演展风采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知行合一,结合“双减”政策的落实举措,我校推行了励志教育活动课程,搭建三项汇演平台,在班级、社团和校园三方活动中演绎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班级展演是利用每天晚自修前时段进行学科拓展类展示,如科学史的课本剧、文学名著的话剧等艺术化学科学习的反馈形式,主要调动学习积极性。社团艺术节的展演是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表达,突出不同形式的创新与突破。校园展演一般是在毕业典礼或运动会开幕式上,主张无限的创意和不懈的拼搏。无论何种形式、何种主题的汇演,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秀出自我风采,彰显个体生命的精神面貌。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第一课堂是课程,第二课堂是活动,双轨并行,共筑精神家园,共建德育大课程。成长型德育以扎实的成长课程建设和系统的活动课程组织,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以生为重,以灵动的实践赋能道德品质和能力的养成,终抵精神成长的彼岸。成长型德育实施以来,我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有明显的高阶表现,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奋斗热情,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风采卓然。当然,精神成长非一日之功,亦不能仅着眼于眼下,更需要放眼未来,以帮助个体生命追求完整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因此,我校成长型德育将进行持续迭代,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与个体发展阶段相适应,丰富学校德育的实践载体,关注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注重德育实效的及时评价,以形成良好的学校德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姜周,赵薇.以精神成长引领高校共青团品牌工作创新[J].品牌研究,2020(03):96-97.

[2] 叶荣国.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教育策略——基于安徽省1724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02):5-12.

[3] 刘建军.思政课:观照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三个时期[J].红稿,2019(09):20-23+1.

[4] 潘丽云.学科史视角下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与实践[J].中小学管理,2021(08):40-42.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成长型学校德育法治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从金河水务看成长型企业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