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方向
2022-05-30孟庆霞
孟庆霞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有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明晰、操作性强的特点。课程性质明确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成为打牢学生思想根基的课程地位,先进理念强化了多维度不同阶段的课程要求,核心素养中心的课程目标突出了新时代学科育人的与时俱进,课程结构变革符合了学生知识习得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教、学、评有据可依。新课标的发布必将牵动我国开启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发展的方向标。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方向标
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跟进。新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实,在2022的春风中与大家见面,这必将牵动我国教育事业在育人方式和培养人才体系上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改革,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发展的方向标。
新课标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部分组成,各部分密切相接,各具特色和创新点,直指育人目标,体现了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内容明晰、操作性强的特征。表现为:以核心素养为课程导向,确定了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同频了学生的成长脉络;课程结构的方式变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让教、学、考更加清晰。总之,新课标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地位更加突出,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更具指向性,学科核心素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更具特有的育人价值。
一、明确课程性质,让关键课程有力打牢学生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课程教材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上有巨大的育人作用,一定要做好“五个体现”,即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以上内容在新课标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并给予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准确的定位,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最前段,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奠基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比喻青少年成长就像一季庄稼,要经历播种、出苗、拔节、孕穗、灌浆等阶段,每个环节都很关键且不可或缺,否则会影响一季庄稼的收成。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阶段,正是庄稼播种、出苗、拔节的起始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阶段和关键的成长阶段。这时的思政课需要在纯洁心灵的土壤上播种真善美的种子,适时浇水施肥,给予思想精神营养,精心引导和培育,让旺盛的生命力在春风化雨中突破自我、生根发芽、拔节生长。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先進课程理念,强化了多维度不同阶段的课程要求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并将其体现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学生成长融入到新时代发展的坐标中。
新课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在时间上,从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出发,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空间上,把学生的生活从课堂、校园扩展到社会、国家、世界的更大领域,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在方式上,以主题教育为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找准关注点,以问题为驱动,去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在评价上,提出用综合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成长把脉,促进学生成长关键阶段正确思想的形成。在效果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为落脚点,实现课程理念与课程整体性的有机统一。
三、核心课程目标,突出了新时代思政育人的与时俱进
新课标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反映出由“双基”“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课程改革发展走向,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既适应了世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也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相对应,构建了课程目标的“一体化”。
具体目标做到总分结合,既具有全面的总目标,又有小学低、中、高三个学段及初中学段的分目标。这种分层次的目标,既强调了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又突出课程目标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为不同学段学生健康成长,增强责任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思想前提、立身成人之本和行为指引。
四、变革课程结构,遵循了学生知识习得认知发展规律
新课标构建了框架完整,主题明确,内容清晰,符合学生发展脉络的课程体系。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设立了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设立了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主题。第四学段(7~9年级)设立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主题。四个学段根据学生成长和认识规律,在课程内容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有侧重地进行微调,保证了从小学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至初中学段的有序提升,既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的延续,又实现了与高中学段的衔接,构建了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这种逐步强化学生道德、法治、生命安全与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国情等课程内容的教育与实践框架主体设计,便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提示,更是指向明确,为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构建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提供了示范和建议,同时对每个学段设计了学业要求,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清晰明了,有的放矢。
五、“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教、学、考有据可依
1.学业质量的设定,让“教—学—评”各环节在核心素养的维度内实现了内化外显的标准。为了有效掌握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结合课程内容,核心素养维度,对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业成就表现特征进行了整体刻画,并做了学习后学业质量标准的划定。这成为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为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以及指导课程评价、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等提供了依据。为实现“教—学—评”各环节的一致性,提供了“教”“学”“评”可操作的基本依据。
2.教学建议的详实让教师职责清晰,明确了如何教、怎么教。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要”和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是思政课教师的行动指南。需要思政课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并在教育教学中落实。
教学目标上,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依托,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富有时代气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促进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让思政课成为学生连接社会、国家和世界的桥梁。
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多采用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让开启段的思政课充满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让青少年在兴趣盎然、生動活泼、心悦诚服中接受教育。
教学形式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体验,坚持正面思想引导,案例紧扣时代主题,关注探究现实问题。在体验中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同频共振。
3.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检验功能。
一是教学评价方面,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多主体评价的原则,努力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内容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展状况,在价值观念、学习态度、日常表现、能力表现、学业成就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作业、纸笔测试等方法全面获取和掌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信息”,避免传统的单一笔试评价。同时提出在“双减”背景下,做好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做到减量、增质、提趣,将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有效实施。
二是学业水平考试方面,提出坚持依标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素养导向和情境创设,坚持命题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不断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学生阶段性成长的关键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只有坚持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向,努力在试题设计、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改变死记硬背的传统印象和模式,才能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与高中、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促进思政课一体化的实现,体现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