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坛的建筑密码

2022-05-30宁肃

北京纪事 2022年8期
关键词:祭天天坛中轴线

宁肃

有人说,“天坛,是个皇家公园吧。”的确,天坛是个公园,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没有类似“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的皇家园林历史。天坛虽然“皇家”,但并非御苑。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帝们的祭祀场所,天坛是中国最完美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也是世界现存最大规模的祭祀建筑群,有着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极具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有人说,“天坛,是京城的标志。你看那个三层宝塔的Logo不像祈年殿嘛,祈年殿就是天坛”。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讲,天坛是京城的地标性建筑。作为古代礼仪建筑、祭祀建筑,今天的天坛地处京城中轴线和核心城区,其鲜明的祭祀建筑特色与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都无与伦比。但是,祈年殿不是天坛,起码不能完全代表天坛。

您以为的天坛和真实的天坛

首先,坛是坛,殿是殿。坛,祭场也,主要指用于祭祀的高台,以土堆或石筑。殿,本义“击声”,但多用假借义,一般指高大房屋,多指帝王宸居。其次,祈年殿为坛上殿、坛中殿,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来皇帝们“天地合祀”与“孟春祈谷”的场所,但其功用并非单纯的祭天。所以,嘉靖九年(1530年)皇帝决定恢复“天地分祀”旧制,在原天地坛大祀殿南建圜丘坛专以祭天,并于北郊另建方泽坛祭地,于是有了“南天坛、北地坛”的格局,甚至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并存的新局面。本来嘛,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祭天场所。“古者祀天于圜丘”,此乃传统;“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符合《礼记》。古代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等自然神时,一般在室外露天进行,即“露祭”,又称“望祭”。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又名“祭天台”“拜天台”的圜丘坛才最具“天坛”的资格。不过,“天地合祀”也有祭天内容,甚至主要是祭天;“孟春祈谷”也有祭天内涵,祈祷五谷丰登自然需要风调雨顺,最终还是拜托“老天爷”关照嘛。如此说来,祈谷坛乃至祈年殿也都有“天坛”的意义。为避歧义,《天坛纪略》定义“天坛,系圜丘、祈谷两坛之总名”。

其实,两坛之外,天坛里还有一坛名“崇雩坛”,专用于祈雨。《礼记》谓,雩乃“吁嗟求雨之祀也”。《春明梦余录》载,“泰元门东有崇雩坛,为制一成,东为神库,嘉靖中时以孟夏后(四月)祭天祷雨。”只是,崇雩坛自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成后只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二十二年(1543年)有过两次雩祭,利用率较低。更不幸的是,此坛在清亁隆十二年(1747年)就被拆了。如果崇雩坛一直健在的话,不知会有“天坛,系圜丘、祈谷、崇雩三坛之总名”之说否?

比较上述三坛,从平面尺寸或者立体形象来看,还是祈谷坛最大、祈年殿最高。所以,以祈年殿立面形象作Logo便可以理解了。不过,如果说祈年殿是天坛标志性建筑的话,那么圜丘该算天坛最主要且最重要的建筑。我以为,“没有圜丘,不称其为‘天坛”。

中轴线与《易经》

圜丘与祈年殿、圜丘坛与祈谷坛,并不矛盾,而且联系紧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圜丘坛与祈谷坛,都是“制圆、南向、三成”的汉白玉圆台,都是围以石栏、四向出陛。祈谷坛其实也是“圜丘”,甚至更大、更高,只是坛上加了个遮风避雨的屋子。而且,两坛之间,一墙而隔,一路相连。成贞门既是祈谷坛的南天门,又是圜丘坛的北天门。丹陛桥南牵圜丘台,北接祈年殿,构成坛域中轴线,并将圜丘坛与祈谷坛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不过,有人说“天坛中轴有点偏”。没错,是偏。本来,天坛就没严格地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依《周易》先天八卦图,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应在四正卦位,“四正者,亁坤坎离也”。依《左传》,“左,阳道;右,阴道”。“天为阳,地为阴。”于是,面南偏东是皇宫的巳位,属至阳之位,乃建造祭天之坛的最佳场所,所以古人将天坛选于京城南郊、中轴线靠东的位置,乃“阳居阳位”。正如《天坛志略》所述,“因为历代祀天的典礼,都在南郊,故此北京的天坛,建在正阳门外。又因为中国旧俗,左边为上、右边為下,故天坛的位置,在天桥南大街的左边……”如此一来,天坛中轴线不可能和北京城中轴线重合。而且,就天坛内部空间而言,圜丘到祈年殿的纵轴也有点偏,明显靠近东侧。不知如此配置是否出于为斋宫留出足够空间的考虑。但天坛纵轴的东移,客观上加长了祈谷坛门(圜丘坛门)至祭坛的距离,会让人感觉坛域更加广阔。人们进入天坛,行走在苍松翠柏之中,肃穆之气森森而来,仿佛离人寰尘世越来越远、距神祇越来越近。可以说,通往祭坛的路格外深邃,有助于生发天坛的神秘感和祭祀的神圣感,这种空间与时间的转换,使人的情感得以充分深化。不过,这毕竟打破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轴线为建筑区域中心的传统,使得内坛与外坛的“天圆”部分轮廊线不能严格对称,且东内外坛墙之间与西内外坛墙之间的平面尺度失衡,不得不说小有遗憾。尽管有点偏,但天坛中轴线还是很可观。可观的天坛中轴线,就在丹陛桥上。

有人说,“丹陛桥上路三条,中间宽的是御道”。于是,不少人专往中间那条道上走,要找找当皇帝的感觉。的确,丹陛桥上有“御道”,但非中间而左侧。中间那条石面稍凸、略呈弧形的宽石板路,其实是“神道”。祭祀时,只有捧着皇天上帝灵位的宦官走“神道”,而皇帝则走左侧的“御道”,大臣走右侧的“王道”。准确地说,只有那捧灵位的宦官走的才是真正的天坛中轴线。

又有人说,“丹陛桥也叫‘单臂桥”。是有此说,但为民间暗称。因为,此桥仅西面有一条坡道而东面没有,如此布局状若“单臂”。但这条南北大道长360米、宽29米,南端高出地面1米、北端高出4米,从南往北逐渐上升,象征着皇帝步步高升、直向天宇,意丹陛桥为“天庭之路”。如此神圣之路,岂能容“单臂”的不吉之名。其实,所谓“丹陛”,是指红色的台阶,但现在的丹陛桥为城砖海墁,所以又称“海墁大道”。

传说中的“鬼门关”和“陨星石”

还有人说,“天坛里有鬼门关,那里闹鬼。”此为胡扯,但有线索。这个“鬼门关”,说的还是丹陛桥,其实是指桥下的涵洞。祭天前,作为“牺牲”的牛羊猪鹿兔们,要从平时豢养的天坛西外坛的牺牲所里赶往祭坛东侧的“打牲亭”。但神道、御道乃至王道都断然不许畜牲走的,于是就在丹陛桥下开了个桥洞,作为专门的“进牲门”。因为从这个门走过的“牺牲”们将全部丧命而有来无回,故被牺牲所的军士暗称“鬼门关”。至于闹鬼的说法,则属无稽之谈,无非是借“牺牲”的牛羊猪鹿兔们吓唬人罢了。与这些“牺牲”相关的,还有祈年殿东的那条长廊。

有人说,“长廊叫‘供菜廊子,廊上有七十二煞”。这条长廊连接着祈谷坛东砖门、神厨和打牲亭,呈曲尺形伸展,是运送祭祀供品的通道。当时规定,打牲亭距祭坛应在三百步以外,为不使供品在运送中遭风沙雨雪所污,故建长廊以遮蔽。宰杀后的牲畜经长廊送往神厨制作,祭祀当日夜半时再将制好的供品经长廊送至祭坛,所以俗称“供菜廊子”。长廊近300米,蜿蜒于柏林之间,呈72开间,联檐通脊,后堵垣墙,前设槛窗,窗糊毛边纸,故又称“七十二连房”。平时,地处柏林中的“连房”少光黯淡,夜半即使有灯如豆,也很阴森吓人,故有迷信的道士暗称“七十二煞”了。不过,这倒与祈年殿那36根柱子的“三十六天罡”对应上了。如今,长廊几经改造,已然公园游廊,乃园中热闹之处。

在长廊的南侧,草地里有几块被金梁老前辈称为“顽石”的巨石,有人说是“陨星石”。其实,只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相传,当时有道士说大祀殿(今祈年殿)的巽方(即东南方)太空旷,于皇位与皇寿不吉,遂在此置七块顽石,寓意“泰山七峰”,以作风水上的镇压。因空间关系,状若北斗七星,故有“七星石”之说。对此,有人说“不是七块,是八块”。 原来,七星石东北方还有一块。相传,此为清军入关不忘祖籍的做法。另有说,据道家天文哲理,古人把北斗七星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史记·天观书》载,“斗为地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第八块石头,恰在七星石阵中,对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所以,也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镇石时就是八块。

以声学展现君权神授

回过头来,再说圜丘坛。你知道回音壁能传声,但知道“三音石”和天心石吗?天坛里,到底有几处声学现象?

与祈谷坛有皇乾殿这座“天库”一样,圜丘坛也有自己的“天库”,即皇穹宇。作为“天库”,平时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圆形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后易名“皇穹宇”。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东、西、南向出陛。陛前有白石铺就的神道,其中第三块为“三音石”。当你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一次,在安静的情况下可以听到连续的三声回音。正如讲解员所说,“这是因为这块石板位于圆形围墙的中心,人在此发出的声音沿半径方向传播,部分声波与配殿碰撞反射回来形成第一个回声,其余声波与院墙碰撞反射回来形成第二个回声,声波聚拢到三音石后继续前进,再次碰撞殿壁形成第三个回声”。其实,不止“三音石”,相近的石上也有回声现象,只是回声少而小罢了。

上述那道圆形围墙,墙高约3.7米,厚0.9米。当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贴近围墙墙壁向北轻声讲话,虽然双方相距较远,且有房屋相隔,但仍可以清楚地听见对方的话音。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壁”,但我以为金梁老前辈所称的“传声墙”更为准确。据讲解员说,这种独特的声学现象有三个原因,一是墙身所用山东临清的澄浆砖,质地十分细密,切开后里面没有气孔,有效地减少了声波吸收;二是磨砖对缝的砌筑方式,使墙体砖与砖之间的縫隙小,形成表面光滑的墙体,从而减少了声波损耗;三是墙体的弧度极妙,其圆周曲率非常标准,有助于声波在墙壁上发生多次反射,直到对方听到。所以,从墙上听到的声音像是“滑”过来的一样,绝对是一种美妙感受。只是,为保护墙体,现在加以护栏,“传声墙”不能听只能看,小有遗憾。

另外,圜丘上也有一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就是人站在圜丘上层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声音响亮、浑厚,似乎在与自然对话。于是,天心石被称之“亿兆景从石”。“亿兆”指的数量庞大,“景”通假“影”字,指紧紧追随。这就是说皇帝的话就是上天的意旨,是天命,谁都要紧紧遵从。此非科学解释,而是古代君权神授封建思想在礼制建筑上的体现。其实,人站在圜丘中心的“天心石”上说话,声波经过四周的台面、望柱、围墙的反射,又汇聚回天心石,这个时间极短,此时回音与说话声音重叠,声音自然就被放大了。由此,圜丘坛里的这些声学现象,使天坛得以雄居中国四大声学建筑之首。

除此而外,人们对于天坛的一些具体认识还存有很多争论。作为物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祭祀建筑,天坛是我们认知与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有必要多看多读,认真领悟,从而常学常新。

猜你喜欢

祭天天坛中轴线
《穿越北京中轴线》简介
漫画北京中轴线(一)
行走中轴线 寻找城市灵魂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北京中轴线掠影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