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诵读活动的优化策略
2022-05-30张叶红
张叶红
经典诵读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和方法。自2007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诵读进入学校、社区、基层等各个渠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虽然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我们该采取哪些优化策略来促进它的发展呢?
一、经典诵读活动中暴露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精准。当下,各类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看上去非常热闹,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而已,不够深入。
二是体系不完善。经典诵读活动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主要还是靠一些先行者通过自身力量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就造成了诵读活动虽然在社会上的呼声很高,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体系建设,导致经典诵读活动难以深入开展。
三是内涵不深刻。经典诵读应当注重文化内涵,只注重技巧和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二、经典诵读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是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要使经典诵读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就要积极宣传该活动,推动经典诵读活动高质量发展,营造全社会关注的舆论氛围。经典诵读活动是帮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类宣传措施,统一学生思想,引导学校积极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普及经典诵读的深层意义。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明白经典诵读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提高中小学生汉字读写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联络各类官方媒体加强宣传,推出一些高质量诵读类节目,扩大诵读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要明确分工,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造高质量的丰富多彩的诵读教学样板,将经典诵读与课程设计、校园文化等结合起来,打造师生共同参与的平台。将经典诵读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倡导学生积极诵读经典名作,积极推进经典诵读进校园、进班级。学校要将诵读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类课后活动,建立常态化的阅读机制,将经典诵读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经费投入是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物质保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以及资金使用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教师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到学生诵读活动的效果。教师只有热爱经典诵读,掌握经典诵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应加强教学技巧的锻炼,在教学薄弱处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在教学指导中准确、恰当、合理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注视对教师的培训。建立专业培训基地,完善相关培训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可以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完善的教师诵读培训体系,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师诵读培训常态化和普及化。另外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经典诵读,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四是进行理论研究。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现代化社会,传统教育与学生文化心理、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教师要加强经典诵读的理论研究,把传统精神与现代化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经典诵读的成效。当前,经典诵读的理论研究匮乏,活动的针对性不強,需要我们进行诵读理论方面的研究。一方面,要持续开展经典诵读成果方面的研究,探究经典诵读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学生文化水平、学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益处,建立更加完善的诵读理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是落实分类指导。学校要依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经典诵读的实施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扩大实施范围,将经典诵读活动普及化。学校要明确试点任务,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争取在课程设计、教学优化、活动举办等方面积累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供其他学校参考。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分类指导。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相关的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可以结合语文课、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积极开展诵读活动。在高中、大学阶段,学校可以将诵读活动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在诵读文章的选择上,要取精华,去糟粕,把一些艰涩难懂、不符合时代主潮流的文章去掉,选择一些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文辞优美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作品。学校将经典作品的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优化课程设计,将中小学课堂打造成为经典诵读的主阵地。
总之,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广、使用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促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