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建设者
2022-05-30金克亮
金克亮
冬奧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后,人们可以坐在电视机前或拿着手机、纸媒,欣赏着赛场上壮观的场面和运动员们出色的表演。而把这些信息传达到祖国四方、世界各地的,正是北京冬奥组委MMC(主媒体中心)。人们在欣赏冬奥的同时,大概没有想到,把这些精彩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媒体人辛勤的劳动,背后还有许多普通劳动者在后面默默地奉献,是他们在支撑着媒体中心强大的后勤保障。
中心的保障设施
主媒体中心,全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在主媒体中心会展厅,各种输送电、风、冷热气的方形、圆形、异形,粗细不一的管道,或直立或横行,或弯曲,纵横交错。各种运行数据在屏幕显示,让人目不暇接。正是这些设施保证了主媒体中心把各种信息发往四面八方、世界各个角落。
而承接这项工程的是北京建工集团,他们负责工程的机电安装工程和赛时维保工作。岳磊,担任着生产经理,负责水暖和通风项目。他给我介绍了以下一组数字:这项工程所需各种设备达到4000多台,涉及500多个机房,电缆电线总长度130万米,水管总长度60万米,通风管线面积38万平方米。
这项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设施复杂,施工空间的局促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他给我介绍了施工的地点,首层楼高20米,而普通楼房的层高大概在2.6—2.9米之间,也就是说,高度相当于普通楼的七八倍。2层楼高10米,3层楼高15米。在这样大空间作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遇到难解的问题,向他人学习,无疑是一种捷径。于是,他们走访了北京市内设施高端,结构比较复杂一些单位的设备,但令人失望的是,这样难度大的机组群,北京民用设施没有先例。也就是说,无经验可供借鉴。岳磊说,他们是2018年12月进驻施工现场,而工程要在2021年7月交付验收。时间紧,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要想按时完成工程,只有靠自己进行钻研、深化、反复试验。
供水供暖设施
制冷制暖是工程一大项目,简单地说,它承担着为主媒体中心供冷供暖。奥运开赛后,每个采编室都要把大量的新闻传播出去,因此,室内的温度、湿度、清洁度要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节。中央制冷机房,这里安装有8台制冷机组,而每台制冷机净重26吨,每台制冷量600rt,单体机重量大制冷大。按常规,这样庞大的机组群要有两个制冷机房,但因空间有限,只能设置一个制冷机房。为适应空间,放置这样多的机组群,保障气、水、冷暖气供应,只能选用直径较粗的管道。
安装时,管道要上下交错、弯曲,还要穿过墙体,拐过梁柱,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工期的延误。其中最难安装的当数竖井管道,竖井宽度1.5米,管道安装时,两侧只有10厘米左右的空隙。空间狭窄,又处在高端,施工空间狭窄。有个施工人员说道,站在近20米的高处,脚下空间有限,往下看一眼都腿脚发软。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安装注意事项,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怎样预防、解决,都做出了预案,同时还要保障施工安全。安装好后,还要增加支架,保证它的稳固,许多困难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岳磊设备团队也是绞尽了脑汁,他根据图纸要求,制作了不同设备的各类实样,要求每个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前,都要进行实样学习、培训,每个操作工要熟悉自己所安装的部件,以便于现场操作。平时,他把每天要做的工作,未完成的工作,明天的安装计划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哪个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怎样避免、解决都做出了预案。安装前,他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
风管安装
风管的安装,对局外人来说,似乎简单,其实内里的款曲可不少。风管包含排烟系统、送风系统、排风系统三大子系统,安装面积达70000万余平方米、近4500延米,重达700余吨。岳磊给我看了一张风管的图片,管高1.5米,宽7米,根据使用或根据需要延长,可说是管道中的巨无霸。而更难的是,异形管件品种多,所谓异型管件,即根据需要而制作的不规则管件。以会展厅为例,异型管件就达近百种,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以往,普通工程的风管制作都是交由制作单位制作,完成后直接运到现场进行安装。但这种做法用时太长,为保证制作速度,管件质量,便于调整,项目部自己在现场搭建一个风管制作加工厂。所需的管件都于现场制作、运送、安装。出现质量问题或是与图纸不符,当时就可更改,可大大提高进度。而现场管路走向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盘曲错节。按设计要求,设施投入使用后,首层大空间的所有风管都得明露,在保证施工质量,使用的同时,还得确保风管的整体美观。
而技术难度较大的,当数解决送风系统的气阻问题。送风的主管道,要有许多分管道延伸到各个操作间,而每个操作间所需风量又不一样,一个数据的不准确,就可能产生气阻。解决这个问题,又是运行当中的一个难点。岳磊说,解决这个问题,要反复进行计算、模拟,和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制作实样。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计算、模拟,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了主媒体中心送风、排风、排烟系统的应用。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拼,工程于2021年7月4日交付,由奥组委进行验收、试运行。
主媒体中心
冬奥会期间的坚守
开幕式前期,有些国家的媒体人已经进驻新闻中心,设备开始启用,为保证机电工程的正常使用,公司留下了230多人进行维护、监测、巡检、维修工作。而奥运期间,这些人员要进行闭环、半闭环管理。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每天工作、吃住24小时不能离开,即便春节期间也要放弃和家人团聚,这要坚持到冬奥残奥会结束。
他们中,每天要分成两班进行值守。有人要每天坐在中控室里,大屏幕上,空调机组、制冷机组等所产生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含氧量等都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出现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而有的人,则每天要把这些管道以及其他设施从头至尾检查一遍,发现问题或产生问题的苗头,都要在1小时之内排除,他们被称为“血管的医生”。由于疫情期间,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做一次核酸检测,以保证安全。除夕那天,岳磊发了一张他值班时的照片,他戴着口罩,身边是密如蛛网的各类管道和设施。由于有了他们忘我的奉献,比赛期间,媒体中心的各类消息才能源源不断地飞往祖国各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奥运精神和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呈现在世界各国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