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共融,挚爱羽球
2022-05-30李海洁
2012年羽毛球杂志达人专栏《十年跨界,挚爱羽球》使用的封面照片
2002年,人在青岛。
2012年,人在北京。
2022年,人在上海。
2002年开始打球,如火如荼地搞业余球友俱乐部,青岛英特羽毛球俱乐部今年走过风雨20年;2010年初到北京,为了找到场地、灯光、高度、球友等等都合适的球馆,一口气考察了17个羽毛球俱乐部,这段经历曾经是中国羽球在线上最火爆的帖子之一,北京的许多球友至今都是挚友;从青岛到北京时,还且看且回头;从北京到上海,则是一张机票。这10年,游走于亚欧非,羽毛球是最好的敲门砖,让我走到哪个国家都不孤单。
2012年,羽毛球杂志达人专栏发过我写的一篇长文叫《十年跨界,挚爱羽球》;2014年,羽毛球杂志第100期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短文叫《民间的体育精神》;2019年又写了一篇,《在非洲打羽毛球》。一路走来,羽球相伴,无数文字散落于各大羽毛球网络,无数次化作铅字,羽毛球杂志也算是见证了我的挚爱羽球20年。工作中轰轰烈烈地倡导DE&I(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与Inclusion包容),从羽毛球的角度,我是个真正的践行者。走过40多个国家,亚洲、欧洲、美洲、非洲都有我的羽毛球足迹。羽毛球是世界的,以球会友,20年共融。
黄金十年
2012年我写《十年跨界,挚爱羽球》,摘要是:“总有球友说我是业余羽毛球界的跨界明星:打球打遍亚美欧,坐裁判椅当执法人,从网络到专业媒体用文字记录羽毛球,机缘巧合之下又走进电视转播。明星就免了,这跨界倒有几分神似。”这算是我羽毛球生涯的黄金十年。
打羽毛球,大概是和羽毛球有关的事项里我最不擅长的,满打满算,最好成绩也就拿过青岛某个小比赛的女单冠军。打羽毛球讲爆发力,我这种天生左撇子却莫名其妙地用右手打球,打球拼的是脑力,靠线路和落点取胜。
所以,我常自嘲自己打而不优则裁,可是当裁判我也没多优。2005年起步就是国家一级裁判,到现在还是国家一级。我当裁判的启蒙师傅是裁判界的元老原进龙老师,前些天偶然看到他还在给山东省职工运动会当裁判长,这才是真正的裁而优。当年的国家一级裁判里,我算是英文好的,所以有机会当主裁判,执裁汤姆斯杯和尤伯杯模拟对抗赛,CCTV5直播,外加运动员分别是林丹和陈金、汪鑫和王仪涵,也算是我羽毛球裁判生涯值得记录的一笔。热心的媒体朋友还专门给我创作了一张漫画,记录我给林丹当主裁判。多年以后在英国伯明翰,我去现场执裁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的时候,沾了媒体朋友的光儿,和王仪涵一起去中国城吃火锅,还提起了早年给她当过主裁判的经历。
2011年在中国羽球在线寻京城球友俱乐部时使用的照片
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羽毛球版主和博主之一,从中国羽毛球网到中国羽球在线,再到天天羽毛球网,我参与和见证了羽毛球的早期互联网时代。当年的中羽网总版主高山早已退出江湖,技术大牛玄铁重剑曾经寄给我一把他自己参与研发的羽毛球拍试打测评,可惜彼时我各种原因太忙,也没发个测评报告给他,心有遗憾。器材大牛天堂有羽倒是至今活跃在羽毛球雜志器材版,我们在深圳曾有过一面之缘。我持拍游历的年代,他们是我心中羽毛球早期互联网时代的旗帜。
转战中国羽球在线,是从参加羽毛球亚锦赛的征文开始的。那时尚是年轻人的自我为中心,写技术评论文章纯属有感而发。因为对国内外的羽毛球圈实在是太熟悉,素材都在脑子里,一蹴而就,信手拈来就是一篇长文。没有排版,没有图片,顺带手参加了征文,结果获奖了。我写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来评论技战术,没什么噱头,只有真正懂羽毛球的人可以慧眼识我。感觉遇到了伯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中羽在线所有的征文我都参加,大奖也从不旁落。最后一次获得特等奖的评论文章,图文并茂,还多了点哗众取宠的心思,我从晚上下班写到凌晨3点,直写到偏头疼发作。为了获奖而写作已经偏离了我热爱羽毛球的初衷,从此不再参加征文了。当时在中羽在线神交了一群世界各地的球友,远在美国的球友Badder算是一个,他还开玩笑地给我发了个羽毛球博士学位。
转战天天羽毛球网后,更多是线上线下同时交流。当年的天羽网三剑客都是我的好友,他们算是网站的联合创始人,我曾经专门在天羽网上为他们每个人写过评论文章,我的更多自娱自乐的文字其实是留在了天羽网。
当年在武汉举办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我和三剑客一起参与过。彼时他们以网络媒体的身份参与报道,我则是给世界羽联的评论员做技术数据统计。我在《羽毛球》杂志发表的几篇采访评论员Clark、国际穿线大师Mark的文章均来源于武汉这段经历。我还和三剑客之一的长岛冰一起去韩国参加了女性体育大会,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场韩国女性体育盛会,分别发表在《羽毛球》杂志上。可惜如今天羽网已经不在了,三剑客也已好久不见。
第十一届全运会司线员
我以自由媒体人的身份采访过世界羽联总决赛和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以世界羽联技术官员的身份参与过苏迪曼杯和汤姆斯杯尤伯杯,是李宁中国明星媒体羽毛球队的一员,和诸多羽毛球媒体人以及央视羽毛球电视转播团队等一起打羽毛球。
《羽毛球》杂志有一个读编往来栏目,犹记得一个关于我的评论:“《李海洁:10年跨界,热爱羽球》,海洁的文章我都爱看,因为很真挚,很随意,也很幽默。她的文章既有专业的技术含量,又有国家裁判的犀利精准,所以看她的文章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引人深思。(新疆 孙玲)”。黄金十年,我把推广和传播羽毛球运动当作使命,不亦乐乎。
十年又十年
打而不优则裁,说的是我自己。若说到打团体赛,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我的长项,这十年在亚欧非参加的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我都不辱使命。
最早是在国内工作的时候带队参加公司全国运动会夺冠,自己还获得了MVP最佳女运动员,公司的主席亲自颁奖,这段经历也曾经发表在《羽毛球》杂志上。再后来是带队参加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羽毛球比赛,小组第二晋级,最终战胜卫冕冠军夺冠。回想起决赛时对手敲着锣打着鼓加油助威最终却失利的画面,仍然忍俊不禁。颁奖仪式结束后,对手还说如果我想跳槽,可以加入他们公司,殊不知我就是做人力资源的。
人在英国的时候,我参加了苏格兰地区华人羽毛球混合团体赛,球队也是横空出世般地夺冠。虽说是华人羽毛球赛,但队友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羽毛球赛也是世界的。再后来,人在非洲,参加莫桑比克中国商会杯羽毛球比赛,也是斩获了团队冠军,再次获得了MVP最佳女运动员,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参赞亲自颁奖,也是莫大的荣誉。
说起莫桑比克的这次羽毛球比赛,我其实是身兼多职的。从整个比赛的秩序册到整场比赛的编排,再到现场培训裁判员、司线员,真像是回到了当年组织羽毛球俱乐部联赛的时候了。
不过,遗憾和错过还是有的。这十年工作越发忙碌,生活重心也是工作优先于打球。2018年人在肯尼亚的时候,因为回国开会,错过了肯尼亚一年一度的羽毛球赛。2019年初到莫桑比克,正赶上那一年的全球华人杯落户南非,从我所在的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飞到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航程不足1小时,而我手持南非十年高管签证,飞过去参加华人杯不过是一张机票的距离。南非的球友盛邀我去南非参加华人杯,可最终我因为工作原因婉拒了,如今回想还深有遗憾。华人杯是全球业余球友的盛会,没参加过华人杯的羽球人生是不完整的。
在英国打羽毛球
我大概得算是羽毛球社交。羽毛球让我迅速熟悉和融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座城市。在瑞士的一座小镇,我偶遇过一场以羽毛球为主题的婚礼,以一个旅行者的视角,我驻足看了好久。后来我在肯尼亚接待过一个瑞士来的球友。
我曾经采访过丹麦女单名将拉斯姆森,问她北欧的羽毛球氛围如何,她说很多人喜爱打羽毛球。后来在挪威的一座小城,我偶遇一个背着球包去打球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跑上去聊天,问他挪威的羽毛球氛围如何。我在英国的混双搭档来自布拉格,在肯尼亚的球友除了华人还有印度人,在莫桑比克的球友里有馬来西亚人。
非洲的华人女性管理者凤毛麟角,羽毛球打得好的就更少了,因为热爱羽毛球,让我结交了不少中资企业派驻海外的华人球友。一下子想起有一次飞机晚点,不得不在多哈停留一天,并增加一程在乞力马扎罗转机。因为在北京机场始发的时候偶遇了一个球友,一路畅聊羽毛球,这“中大奖”般的飞机晚点也没那么痛苦了。
人在上海
去年从北京来上海之前,去《羽毛球》杂志社小别一下,获赠一本《羽毛球》杂志创刊号,封面是林丹,整本杂志都是满满的那个时代的回忆,如获至宝。
人一来到上海,发现公司里也有挚爱羽毛球的同事球友。他乡遇故知,初次一起打球的时候,我把这本创刊号转赠予他。人生中有无数次关于羽毛球的偶遇和结缘,羽毛球于我,是大爱至深。
凡尔赛一下。我打羽毛球的起点太高,在全运会比赛馆或国家队训练馆打球是常态,非洲打球的场地条件之恶劣已经超出了我的底线。如今回国了,尤其是来到了大上海,心想着在塑胶场地上打球怎么也是最基本要求。可惜我这个同事球友打球的场地是综合馆的水泥地面,即便是抱着最不挑剔的心态,即便是他乡遇同事球友,还是不得不开启我的上海球馆考察之旅。
在非洲唯一一个没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斯威士兰,我和本地人合影,缘于她身上穿的衣服充满了羽毛球的图案
2014年阔别球场四个月后复出
考察标准调整为塑胶场地、球友能接受我按男双站位打混双、球馆地址以我家为圆心半径不超过10公里。一共考察了12个羽毛球俱乐部、8家球馆,最终锁定了2个俱乐部。一路走来,从在青岛自己搞俱乐部,到在北京交了不少球友挚友,到上海打球的君子之交,也算是真正的挚爱羽球,大道至简。
去年岁末今年年初的时候,两个俱乐部都搞了年赛。虽说是君子之交,我还是一时手痒,忍不住参加了1次年赛。一共分八组、五个人一组的双打大循环赛,从队友到对手,我都没认识几个人,外加恰逢重感冒,嗓子不说话都要冒烟儿,以致比赛全程无交流,以往逢团体赛必定运筹帷幄的获胜经验完全没用上,最终大概是第五、六的样子。
年赛后的一次俱乐部活动,偶遇三个球友,恰好是年赛时的一个队友、两个对手,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最终完胜对手。对手说年赛时是赢了我们的,现在怎么会输给我们?我说,我们还可以再打几局,不管打多少局,我的目标都是赢。如此说来,仿佛回到了年少气盛的青葱时代。
因为疫情的“全域靜态”,我不得不阔别球场三个多月。回想起自2002年起打球20年至今,唯一的一次超过三个月没打球,竟还是大难不死的2014年。而彼时没打球是因为国外国内住了三次医院,从此颈椎里多了一块钢板,即便如此,也是四个月后就回到了球场上。
6月1日上海一解封就跑去打球,偶遇了一位爆发力不错的球友,问我打球的动作很熟练,是不是打了很多年球。我说,很多年,20年。不禁唏嘘不已,所以有了这篇文字。
题外话
上海解封后的第三次打球,和一个叫骆驼的球友按男双站位打混双,输了不该输的对手。我脱口而出地问骆驼:“你发完球为啥总回头看我?是担心我打不好后场?结果你丢了自己的位置,让我也没法跑位。你打好你自己的球就行了。”一说完立马意识到,多年来貌似佛系打球、只是要求自己的我,遇到羽毛球,还是有不淡定的时候。继续和球友说:“发球时离发球线近点,球的飞行距离短,球过网后是下落的。注意发球落点,提前预判对手接发,抢前三拍,免得后面被动。”仿佛回到了过去写球评的日子,或者每次自己比赛前拿出谢杏芳和周蜜的新加坡公开赛女单决赛的视频反复研究,有时候专门看步法,有时候专门看线路。这些年又是健身又是瑜伽,都是为了延长羽毛球寿命。我对羽毛球一直充满激情,只是换了种方式而已,是为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