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届高校毕业生,要小心这些招聘培训陷阱

2022-05-3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8期
关键词:李杨刘敏陷阱

张建

本想学点求职技巧,却一不小心背负巨额贷款;名为内推实习,花了11万元,却在访客室里坐了一个月;看似寻了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却没想到被不法分子利用,走上涉嫌违法犯罪的道路……最近有多家媒体报道大学毕业生遭遇的招聘培训陷阱,引起关注。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希望能多学一门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然而,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渴望却屡屡被不法分子利用。不法分子披着网络招聘、求职培训、内推实习的“外衣”,设置层层套路,引诱大学毕业生报名,骗取钱财。这些陷阱的存在,不仅让大学毕业生权益受损,还破坏了就业市场秩序和生态,加剧就业焦虑,产生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花式陷阱,骗钱坑人

李杨(化名)是江西南昌的大學毕业生。今年3月,李杨在某APP中看到一家名为“看点视频”的机构发布的广告,广告宣称“提供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等课程”“包教包会,学完变大神”。

培训费要5999元,这让李杨犯了难。得知这一情况,这名负责人“贴心”地向李杨介绍配套服务:如果无法全额支付培训费,可以办理机构提供的“助学贷款”,学成之后靠接单还贷。

李杨根据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办了贷款交完钱,机构负责人立马给李杨发来培训视频。一个月后,培训结束,机构负责人称为他安排了接单测试。测试内容很简单,李杨顺利通过,但之后却迟迟没有接到机构给他派的单。追问之下,上述负责人称:“机构只负责教会你们视频制作,能不能接到单赚到钱就看你们自己,单子要你们自己寻找,机构不提供派单。”

李杨将该负责人此前承诺派单的截图发给对方,对方称未签订相关合同,无法提供派单服务,也拒绝退款。此后,李杨再也联系不上这名负责人了。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网络培训外,网络招聘也是大学生权益受损的重灾区。

北京某大学毕业生高苏(化名)在网络招聘平台投递了多份简历,一家声称招聘“××企业导购员”的第三方公司向她抛来了“绣球”。

面试前,高苏忐忑不安:自己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且只是想找份工作过渡一下。没想到,面试结束后,该公司的面试官当场宣布她被录用,回去等待排班即可,但需要现场交纳300元用作员工服押金。

起初,高苏有所怀疑,可旁边一名“刚刚结束面试”的学生向她出示了自己的付款截图,并称也是来应聘导购员的。高苏就稀里糊涂交了押金。

后来,高苏多次询问何时能上班,均被对方以各种说词推延。

在网络招聘中,“付费内推”也是一种常见的套路。一位长期致力于揭露“付费内推”套路的博主介绍,“付费内推”分为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机构将大学生的简历以“广撒网”形式投递出去,一旦学生获得面试、实习机会,机构便宣称是“内推”的功劳;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花钱买“内推”,往往学生交钱后才发现得到的岗位是不签订任何协议合同、不发放任何薪酬的“黑工”。

来自四川成都的大学生刘敏(化名)就中了计。刘敏通过社交平台得知某网络培训机构提供“考证+实习+工作”服务,便向客服人员咨询具体事宜。客服反复向刘敏兜售“考证课+付费内推”打包套餐,总计4万余元,并保证刘敏有无限次内推机会,至少一次被保送面试,并且实习机构涵盖市面上所有金融机构。

交完报名费,刘敏发现,机构的承诺根本没有兑现。走上维权路后,刘敏才发现,被这家培训机构坑了的有六七十人,相关投诉的涉诉金额从4万元到12万元不等。

还有被骗触犯法律的。据公开报道,江苏的大学生王同学找到一份清闲的“高薪工作”——只需每天工作几小时,月入超万元。按照对方要求,王同学办理了多张银行卡,每次工作就是通过手机转账、去ATM取钱。3天时间,他的银行流水金额就有100多万元,同时也获得了近3000元的报酬。

直到警方找上门,王同学才意识到自己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已触碰法律的红线。

就业难,

毕业生要小心各种“坑”

“大学生落入求职陷阱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就业市场办公室主任赵宁指出,从专业程度来说,陷阱设置者往往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专业选手”,而大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各类求职陷阱时却是缺少准备的“业余选手”。从心态角度来说,陷阱设置者往往深刻理解大学生求职心态并针对求职大学生的心理弱点设置陷阱,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忐忑、焦虑、求全、攀比等心态使其更容易掉入陷阱。

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雅静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四类陷阱。第一,收费陷阱:需要大学生缴纳工费、体检费、培训费、报名费等,告诉大学生转正后报销,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以没有通过试用期或者找各种理由让学生主动违约或放弃岗位,进而不退还费用。第二,虚假招聘陷阱:用人单位没有岗位空缺,但又需要人手,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等试用期一过就用各种理由解聘。第三,知识产权窃取陷阱:用人单位将要开展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交给求职者,无偿获得求职者的创意和方案。第四,夸大宣传陷阱:包括对岗位描述、薪酬、福利待遇、工作地点等,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依法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售卖简历等违法犯罪活动。在此背景下,为何不法分子还敢肆无忌惮地诱骗大学毕业生呢?原因在于这些招聘培训大多依托网络平台开展业务,隐蔽性强、流动性大。再加上监管薄弱,大学毕业生维权意识不强,唯利是图者就有了可乘之机。以“付费内推”为例,大学毕业生本身就不愿对外声张,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心理,就算被骗,大多也选择认栽。

《中国教育报》刊文指出,高校应针对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法治宣传,强化学生反诈骗意识。大学毕业生更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轻信、盲信网络招聘培训,遇到问题,要多求助于教师和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特别是对内推实习等诱惑,要理性看待,多做调查和分析,走正规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指出,网上大量招聘培训陷阱的存在,说明监管有漏洞、有盲区,要针对网络平台和大量培训招聘机构,打造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构建全天候、全方位、跨市场、跨地域、跨部门、跨产业信息共享的执法监管合作机制,净化市场。

刘俊海也提醒大学生,求职时要提高警惕,在应聘环节就开始收钱的大多是诈骗行为,要注意保留证据,发现问题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进一步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6月下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开发布《致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自主创业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

信中提醒已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及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跟进缴纳社会保险,确认档案转递去向。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可到当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大厅或登录求职登记小程序,进行求职登记、失业登记,免费获取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

信中特别提示毕业生,要防范黑职介、乱收费、扣证件等求职陷阱。如发现侵权行为,立即投诉举报。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客户端)

猜你喜欢

李杨刘敏陷阱
Current oscillation in GaN-HEMTs with p-GaN islands buried layer for terahertz applications
血型也会改变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matrix blue–green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glass ceramics∗
谁的爱情没有瘀青
GENERAL SPLIT FEASIBILITY PROBLEMS FOR TWO FAMILIES OF NONEXPANSIVE MAPPINGS IN HILBERT SPACES∗
陷阱
都是爱
陷阱2
陷阱1
Kinetic and Thermodynamic Studies of Acid Scarlet 3R Adsorption onto Low-cost Adsorbent Developed from Sludge and Str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