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的教材何时兼顾乡村

2022-05-30针未尖

风流一代·青春 2022年8期
关键词:香山城市化教材

针未尖

在云南昭通彝良县海子镇向阳小学支教的侯长亮遇到了问题。一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有学生拿着教材问他:“什么是河滨公园?”有学生指着一幅配图说:“老师,我們这里没有这样的欢乐园。”侯长亮认为,在语文、数学等科目对应的练习、试卷中,城市元素的比例太高——随便一个习题都是以“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娱乐场所、博物馆……”为描述对象来出题,几乎没有以“田野、干农活、放牛、砍柴……”作为描述对象的题目。(7月19日《成都商报》)

教材“城市化”的确是目前的一种倾向,有识之士屡屡指出此类问题。有人甚至认为,现在的教材基本就是城市孩子的教材,完全站在城市孩子的角度编写,教材中的很多城市元素,远远超出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今年高考,“双奥之城”、围棋术语成为高考作文内容,有乡镇教师就公开表示,这不利于农村考生理解和作答。

教材“城市化”,会让农村孩子理解相关知识更困难,超出他们接触范围的信息、知识,恐怕应当列入超纲之列。“城市化”的教材,有时也可能对农村孩子造成误导。比如,某套语文试卷有一道改错题——“秋天到了,人们特别喜悦去香山看红叶”,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把“喜悦”改成“喜欢”,但有不少孩子还改了另一个地方——把“香山”改成“高山”,因为他们没有听过香山。

比理解知识更困难、更值得忧虑的是,农村孩子在教材中基本看不到自己当前的生活,只能看到在城市里才有的元素和景象。长此以往,或许会在头脑中形成“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势必对自身、家庭与所处的农村环境,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困惑,甚至是自卑心理。

有论者说得好,近年来,在各种城市化潮流的潜移默化下,不少农村青少年对养育自己的农村很难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仅如此,随着年龄增长,还会不自觉地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很难靠读大学跳出“农门”,但他们却宁愿到大城市挥汗如雨地搬砖盖楼,骑着电动车穿行在车流里送外卖,也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养殖,过着慢节奏的乡村生活。这种“离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该怎么解决教材“城市化”的问题?有人建议,提升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让他们把教材“城市化”带给孩子们的知识盲点讲清楚,可问题是,考试时怎么办?何况,乡村教师基本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依然存在。有人还建议编写乡土教材、开设地方课程,然而,并非每个学校、地区都有能力自编地方教材、开设地方课程。

其实,解决教材“城市化”的问题,只需要编者站稳立场,既不亲城市、远农村,也不亲农村、远城市,既要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也要看到农村的鸟语花香;既要照顾到城市孩子,也要兼顾到农村孩子。一定的城市元素,是乡村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一定的农村元素,也是城市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他们的成长更有帮助。

组织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代表,对教材进行城乡层面的内容审视,适度增加一些乡村元素,把农业生产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把农民身上的勤劳、奉献、淳朴、务实、节俭等品质,融入教材中去,防止出现城乡“人文割裂”,可谓迫在眉睫。

(编辑  张建,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香山城市化教材
北京香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游香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