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海与风共眠
2022-05-30唯声
唯声
我喜欢蔚蓝色的大海,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是打心底里喜欢,一如儿时隔着明净的玻璃静静望向水族馆里的生物,站在那儿久久不肯离去。我想,作为一个从小深居内陆的孩子,大抵是内心深处有着对于大海的憧憬。
无忧无虑的上学时代,我时常在放学后跑去校门口的小卖部,饶有兴致地挑选自己心仪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的背景大多是清新明朗的海洋,浮光跃金,或是配以盘旋于海天之间的鸥鸟、远航的帆船和无数潜游在海底的鱼儿。有的明信片会被寄出,有的却不会,因为我宁可夹藏在书页深处,也不愿让这澄澈的海洋从我身边溜走。
在那些没有海的日子里,年少的我对大海充满了意犹未尽的想象。于是,我在文学作品里遇见了很多的海洋。那摊开在书桌上的《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摆放在书柜里的《我要游过大海》,静静在枕边呼吸的《致大海》,都曾真切地听到过我对大海的呼唤。而我的梦里,也曾数次出现乘船驶向茫茫海天的场景。后来,我开始喜欢海子的诗文,并将它们誊抄在笔记本上。我也会窝在沙发里一遍遍地重放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就是十几岁时的我傻里傻气的真实写照——只要心中有海,随时都可以乘风破浪,漂向远方。
回想我第一次与大海面对面,源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出于看海的愿望,我和朋友一拍即合,背起包便去了火车站。没做任何准备,所以我们来到完全陌生的大连后,除了兴奋,还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那个宁静的午后,我们沿着大连的滨海路踱步。那里的海水是墨绿色的,带点儿纯净的蓝色,海浪缓慢而有节奏地拍打着海岸,飞溅起美丽的浪花。远远望去,墨绿的海面与蔚蓝的天空连成一片,感觉那么近又那么远。黄昏时分,斜斜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好像满天的繁星坠落进海洋,依然闪烁着亮绿色的光芒。
行走了一天,我和朋友在沙滩上驻足,享受着静谧的海湾时光。风儿吹过脸颊,我们赤脚站在岸边,感受着清凉的海水在肌肤上的流动,而身后留下了一长串深深浅浅的脚印,仿佛一个个奇怪的逗号刻意长在沙滩的表层。
夜晚,作为吃货的我们跑去灯火璀璨的夜市探寻海鲜的美味,流光溢彩的霓虹配以回味无穷的鲜味,让我们对大海的钟爱程度瞬间爆表。我想,每个喜欢大海的孩子都会禁不住这样的诱惑。
人们都说,海洋是天空的蔚蓝色倒影,也是天空独白时的眼泪。而我却固执地认为,海风是大海的絮絮低语,并且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侧耳细细聆听,就一定可以参透大海的心事。因此,自从上次在青岛看过海后,我就深深地被当地那清爽的海风吸引了。
前脚刚刚迈出青岛站,就与一阵咸咸的海风相遇。海风裹挟着海上的水汽,带着湿润的大海的味道,给汗流浃背的人捎来了一丝清凉的慰藉。为什么对海风记忆尤深呢?或许是在那个生疏而又温柔的城市,给我留下第一印象的便是海风吧。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海风应是一枚独属于青岛的胸针,因为它总是在第一时间就攫住每个人的目光,我也没有例外。
咸咸的海风——我也说不明白我为什么会用一个描述味觉的词去形容海风,我当然不曾尝过海风究竟是不是咸咸的,只是当海风吹到我的面颊上时,我可以嗅到空气中有一点儿咸咸的味道,那应该就是海水的味道。有人说过海水是鱼腥味的,可不知为何,一向讨厌鱼腥味的我竟然还挺喜欢海风的味道的,就像某些人明明不爱阅读,却依然对海洋文学爱不释手,这真是难以言喻。
厦门的海是清澈澄明的,也是极其温良的,那里的海风同样具有相似的性格。我记得在厦门那些有海风做伴的时光,仿佛日光都愿意委身于海湾的一隅,慵懒地贪恋着风儿轻轻吹拂、船儿轻轻摇晃的良辰美景。
前年,我一个人去厦门探亲。初秋的阳光刚刚好,很温暖,而且一点也不刺眼。姐姐招呼我去海边走走,沿着海岸线漫步的下午,我全然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琐事。有时候走累了,我们就坐在路边的长椅上,聊聊天,看看不远处的大海,看看岸边小小的帐篷。我们不必去遮挡太阳,也不必在意发型,任凭海风卷起耳边的碎发,轻声向我们呢喃着什么。
当然,海风也并不是一直溫柔的。有时候调皮的海风会将我的帽子吹跑,又或者将头发吹得凌乱不堪。平时要照好几遍镜子后才能出门的女孩子,这时却会和姐姐互相看着对方的样子傻笑,哪还顾及什么形象。
岁月走走停停,我去看了很多海,但仍然没有看够。有时候我会去到无人的码头,在海风中看着越来越小的船只,耳边除了号角声和风声什么都没有。那种纯粹的安静,那种沉稳的蔚蓝,真的会让人忘却其他,只顾享受当下由大海所带来的快乐。
假如仅剩三天时间,你会有什么打算呢?我应该还是会选择再去海边走一走,再看一看海天一色,将所有的快乐和欣喜都藏于心底。
编辑/胡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