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
2022-05-30石政玺
石政玺
体育是初中阶段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主要学科,但是,从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不足。例如,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在运动锻炼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与教师、同学无法建立和谐的关系等。对此,教师有必要分析影响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积极性的因素,并探究、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结合课程改革背景,从多角度分析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即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动机;优化体育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优化体育训练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锻炼;优化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通过对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分析可以发现,许多体育课堂在开展时,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课堂,自主意识低,对体育运动也都较为漠视。而在体育课堂中需要体育教师的监督,学生才会相应地开展体育运动,而体育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体育强度也在不断降低,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积极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师也应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贯彻落实到体育教学课堂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从目前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体育技能的实践性,只是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练习数量和体育运动项目的完成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模式只是运动项目演示以及练习的单一的学习方法。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很难凸显出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体育这门学科逐渐失去积极性,认为体育技能的训练只是体育课堂固有的形式,并不愿主动参与各项体育技能的训练。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主动投入体育的学习。
二、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因素来自多方面,既有个人主观因素,也有他人以及环境的客观因素。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必然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从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地位来看,只有教师端正自己的态度,即使不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管理,学生也会主动尝试运动;相反,教师如果对运动锻炼缺乏足够的认可,即便不断地为学生制定管理规则,学生也很难真正服从。由此可见,教师主导作用,不仅需要学生形成尊师重道的思想品德,也需要教师具备为人师表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行举止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进而形成健康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对运动锻炼产生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教育的发展而进行变化,初中体育课堂上学生应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与信息,那么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改变。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不断创新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在本质上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基于此,初中体育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态度积极、言语得当,在与学生沟通中展现良好的体育精神,让学生感到敬服,并以此为榜样约束自己。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习,广泛涉猎知识,从中汲取人际交流的养分,灵活应对师生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锻炼。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动机
学生自身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以及运动的态度等因素,对其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就是从内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从目前发展以及终身发展的角度主动开展运动锻炼。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端正运动锻炼的态度,不仅会影响个人表现,也会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运动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那么就能营造恰当的课堂教学氛围。初中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更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帶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虽然初中体育的教学场所不同于其他学科,通常都是在户外进行,教师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锻炼的动机。基于此,教师应通过教学讲解、示范指导、激励表扬等方法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对运动锻炼的认识。
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学生就无法有效融入课堂环境,其运动锻炼的兴趣也会相对减弱。对此,教师应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出现的不足应委婉地指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组织团队训练,利用集体活动搭建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共同参与体育运动。
此外,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内在驱动力,目标的指向作用以及激励作用会使学生不断向着目标而积极奋斗。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相同,而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就明确指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全面发展。所以初中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以及对体育项目兴趣爱好不同,合理安排体育小组,让学生在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投入体育活动,进而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设计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从多角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
(三)优化体育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些新奇的训练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还可以在初中体育课堂中选择游戏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教学,还能充分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积极配合教师各项教学工作。但是依然有个别体育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中选择保守的教学模式,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并没有考虑课堂的趣味性,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逐渐单一。在比赛、游戏、集体性练习方法以及新奇的练習方法中,课堂上能形成积极愉悦的氛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教师可以采取体育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契合了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是他们“快乐体育”的源泉。基于此,教师分析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针对性游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运动的快乐,提升运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排球训练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球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设计了如下游戏活动:即各小组参赛人员背对背,让学生互相挽住对方的手臂,然后夹着一个排球站在起跑线上,之后开始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二人迅速侧起身体往前跑,绕过障碍物后将排球交给后面的队员,依次进行,以先跑完的队为胜;在运动过程中参赛者不得松开手臂,球若掉下,必须拾起重新开始。这样的游戏教学增加了比赛的元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团队荣誉感,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在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组织的构建,优化教学管理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进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体来讲:第一,教师应加强体育教学内容的整合,找准其中契合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内容。每一项体育教学内容都有其独到且相对固定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体育理论内容对学生的求知力和思维洞察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培养价值;健美操等体操类项目对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走、跑、投掷等田径项目对学生的意志力、挑战欲有着重要的培养效果。对此,教师应综合体育课程内容,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发展设计具体的训练方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教师应深入分析学情,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初一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比较陌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比较羞涩。对此,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爱、友善、合作力等品质出发,设计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转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第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环境中强化运动锻炼的心理动机。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一些体育项目的特点,同时对学生的运动素养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组织学生共同训练,让学生在彼此帮助中展现自身价值,提升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五)优化体育训练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动锻炼
良好的运动条件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物质保证,也影响着学生在运动锻炼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学生使用到的设施过于陈旧,或体育课堂的场地简陋,以及训练器材缺乏,那么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导致一些体育锻炼项目无法正常实施。教师在课堂中所使用到的工具有限,那么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必然会降低。
对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而言,良好的训练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的场地布置。例如,跑步过程中跑道的宽度,起点终点的设置,都能对学生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跳远过程中沙坑的质量、跑道上的标志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运动动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优化场地布置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充足的运动器材。运动器材的准备是体育运动量与运动密度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课前应做好课前准备,检查好所需的运动器材。例如,在篮球课开始前检查每一个篮球的气匝如何,统计球的数量,检查运动护具的安全性等,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训练有效开展。第三,良好的周边环境。学生学习注意力是否集中,对体育实践课教学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应尽量选择没有周边环境干扰的场地,确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保持对运动的关注。第四,安全卫生的运动环境。场地干净整洁、球场上线条清晰、跑道上没有杂物、栏架整齐划一、足球场草皮翠绿……这些条件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运动心境。
基于此,学校应根据相关政策的要求,增加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针对现有条件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学生提供安全、开阔的运动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训练器材,设计多种训练措施,以增加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
(六)优化教学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教学评价是展现学生学习过程、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探究的动机。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调整和优化。第一,教师应聚焦多元化评价,落实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元评价展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发展过程,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入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重视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念和希望。教师在评价中应关注学生体育技能学习情况,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三,注重发展性评价,用发展与动态的眼光关注与评价学生,切实落实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态度。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运动锻炼效果,提升其身体素质。根据上述分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以及客观环境,教师需从这些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策略。此外,教师还应深入研究,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更开阔的角度分析影响学生运动锻炼积极性的因素,并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