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为乡村振兴“捧捧场”
2022-05-30王若宇
王若宇
王秀英
连贯南北的运河水涵养的文脉,让它流经的每一片土地都能滋养出别致而独特的文化——这种融化在运河里、融化在运河边田埂里每一株穗子上的东西,在居住于此的人们一言一行中都能生发出来。一如徐州市马庄村的王秀英老人,她用一针一线缝制的香包,不仅蕴含着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村民奔小康的鼓舞……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在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总书记欣赏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并花钱买下王秀英制作的一个中药香包。王秀英如何与香包结缘?在总书记的鼓励下,近几年她和村民们一起发展香包产业有什么变化?
用零星布条“绣”出品牌
“秀英”的名字里似乎有种隐隐的暗示,让王秀英与“绣”字暗暗契合。童年的她,日复一日看着姥姥与母亲制作香包,被深深吸引。她悄悄学着长辈们拿起针线,却总被家人数落——并不富裕的家里,指望着凭香包手艺赚一些钱,但彼时针线和布料都不便宜,姥姥和母亲担心王秀英浪费材料。于是,她只好捡一些边角料悄悄缝。直到有一次姥姥无意间发现她绣的东西,看出了她的用心,便开始教她缝香包的针线手艺。这一上手,就是七十多年。
时光荏苒,王秀英早已从少女成长为母亲、祖母,不过,手里的香包活从没有落下。“奶奶以前都在家里做香包,做好以后,等到庙会赶集,卖点钱,补贴家用。”王秀英的孙女孙歌尧回忆道。虽然王秀英做香包的名气传遍了十里八乡,但香包一直只能算是农忙之余的副产品。“2012年,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落成开园,深受人们喜欢的王秀英香包加工点,被邀请入驻到了非遗文化展示空间,有了一间工作室,第一次走出了家门。”
一副老花镜、几轴彩丝线、一张木椅,王秀英把大部分时间放到了香包制作上。桂花、玫瑰花、茉莉花、薰衣草、艾叶、薄荷和各种中草药,都成了她配比制作香包内料的秘方。“奶奶还在香包的图案上下足了功夫。”孙歌尧介绍道,“鸳鸯戏水、公子香帽,还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都是奶奶在纸上一笔一画勾勒后,再用丝线不断尝试绣出的,包括那款长条形的海水江崖图案香包。”
忘不掉的“捧捧场”
香包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意义,孙歌尧所说的海水江崖图案香包,是王秀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这幅图最能表达我们的心境。”带着美好祝福的王秀英,从没有想过,突然有一天,这款香包意外成为“网红”。
2017年12月12日,王秀英一如平常那样将满头银发梳理得齐整清爽,穿着中式盘扣红衣,早早来到工作室。淡淡的中药香中,她戴上老花镜,正穿针引线绣着图样,身边的徒弟们也在精心用中药材填充每一个香包。“就在这时,总书记微笑着走了进来,他和我们一一握手,我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了,手心里都是汗水。”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询问王秀英全家的收入,一边拿起了海水江崖图案香包。王秀英记忆犹新,“总书记说,多少钱?我买一个,捧捧场。”虽然王秀英表达了赠送的意愿,但总书记依然付了30元。就是这句“捧捧场”,让大江南北的人们通过新闻关注到了王秀英和她的香包。而总书记买的这款香包成了炙手可热的網红产品。王秀英记得,从那天之后,所有的香包都被各地的客户抢购,一夜之间卖断了货。
名气愈响,生意愈好,王秀英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感。“总书记说的那句‘捧捧场,其实也是要所有人都为乡村振兴捧捧场呀!”王秀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说出的话却掷地有声。
致富路上的“第二春”
想要振兴乡村,就要留住年轻人。王秀英坚持让自己之前在外的儿女都回到村里,连从大连艺术学院毕业的孙女孙歌尧也回到了村庄。二女儿孙卓贞重新绘制了各类香包图案,更加灵动逼真。孙歌尧不仅在手机游戏里融入香包元素,还带着王秀英一起直播带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马庄香包文化大院、马庄文创综合体、马庄中草药园相继建立,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从王秀英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回流马庄村,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养分,让村子渐渐变得生机盎然。
如今,在王秀英的工作室,总会看到前来拜师的女性。对于她们,王秀英向来敞开心扉,知无不言,从构思画图、剪小样,到挑选布料、配制中药,再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的技巧等等,所有的技艺都一一传授给她们。
“要多练习,熟能生巧。不要怕缝错,大胆地做,缝错了就拆了重新缝,一定能缝得越来越好!”这是王秀英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期望更多的人能把香包这门手艺做好。“现在,我们马庄已经有400多名妇女跟着奶奶一起做香包了。”孙歌尧说。
这几年,王秀英陆续带动周边30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香包生意。2021年,马庄村的香包产值突破800万元,比2017年翻了好几倍。
“未来,我希望这些年轻人可以把香包制作技艺接过去好好发展。同时,我期待越来越多的村民能通过香包产业走上致富路,过上幸福生活。”83岁高龄的王秀英的“第二春”,正伴随着这些希望和期待刚刚开始……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