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的U-G-S协同模式实施对策研究
2022-05-30黄乃祝颜彦琳邓建安
黄乃祝 颜彦琳 邓建安
[摘 要]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应放弃以“大学为主导”的培养模式,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构建地方高校(U)、地方政府(G)、中小学(S)“三位一体”的U-G-S协同培养模式。运行这一培养模式时可采取以下对策: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合作共建名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教师在卓越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卓越教师;U-G-S协同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与生命的责任担当。为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富活力的教育,国家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倡导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支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而地方高校大多位于地市级城市,由原来师范专科学校和其他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培养卓越教师以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是其使命担当。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教师应着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断裂问题”[1],培养师范生成为高素质专業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
一、卓越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构成要素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3]。卓越教师是推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第一资源,卓越教师培养是地方高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成培养卓越教师的任务,地方高校需要认真学习与践行《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潜心研究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构成要素以及培养机制。
王光明教授提出了卓越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四维结构”说[4]。其中,核心素养的“四维”是指:政治素养(政治方向、政治意识、政治信仰)、道德素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精神(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情感);核心能力的“四维”是指: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和创新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和反思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反思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卓越教师的传统做法是大学主导模式,学生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学得较多,但师范技能和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因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结构致使教师教育工作弱化,对师范生培养的主业聚焦不够,以及优秀生源不愿选择师范专业等问题,导致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被忽视,卓越教师培养难以实现。为此,国家推出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则鼓励高校采用U-G-S“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培养卓越教师。
二、卓越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培养的
U-G-S协同模式
传统以大学为主导的教师培养模式,导致了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缺位与失职,师范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师核心素养与能力无法形成。为此,地方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改变传统大学主导型教师培养模式弊端,突出教师培养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和地位,重点解决教师培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构建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平等合作基础上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的U-G-S协同模式,即:地方高校(U)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G)和中小学校(S)在教师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根据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以整体教育发展理念和“融合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原则,协同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通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协商教师教育方案、分担教师教育责任、参与教师教育过程以及同享教师教育成果等方式,共建教师教育高质量培养体系。
高质量培养体系强调以地方高校为主导,整体统筹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组成新型教师教育共同体,地方政府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大限度的人、财、物和政策支持,中小学校则在专业认知、课程研发、课堂教学、见习与实习、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持。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成为卓越教师培养“责任共担”的培养者、“协同发展”的促进者,努力为培养卓越教师做出各自的贡献。
三、U-G-S协同模式的实施策略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的“合作与实践”部分提出:地方高校要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地方高校要遵循专业认证理念,采用以下对策运行U-G-S协同模式。
1.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
地方高校以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为契机,主动对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围绕卓越教师培养签订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打造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体系,组建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的三主体协同育人平台。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的签订遵循“全面合作、突出重点、务求实效、追求创新、互惠共赢”的原则,双方主要在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教学研究、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合作。双方协商建立沟通协调领导小组以全面推进合作,领导小组以地方政府分管教育副市长和地方高校党委书记为顾问,以地方教育局长和地方高校校长为组长,以地方教育局分管教师工作的副局长、地方高校分管发展规划、教学、招生就业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地方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域内中小学校长和地方高校相关处室、教学单位负责人。地方教育局协调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科,地方高校协调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每年3月中旬定期举办教师培养研讨会,为培养卓越教师献计献策。
2.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共建基础教育研究机构
卓越教师培养需要一支专业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作为保障。地方高校既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承担师范专业教学任务,又要搭建师范专业教师发展平台,支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学团队。为此,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合作共建基础教育研究机构,为师范专业专兼职教师提供科研平台,研究机构成员由地方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师范专业带头人、师范专业学科教师、课程教学论教师、地方教育局师范教育科负责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中小学高水平教师构成。研究机构经费由地方高校持续提供,包括办公经费和课题经费。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办公用品购置、报刊杂志购买、举办学术会议开支等。课题经费主要用于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由基础教育研究机构围绕卓越教师培养编制课题指南,地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组建团队联合申报和开展研究,从而提高师范专业专兼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的“基地建设”部分提出:“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为此,地方高校师范教育各专业应主动与中小学校对接,按照校校协同“双主体”育人原则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构建包括教学观摩、师德体验、教研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案例教学、主题研讨、探究反思等环节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地方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习的“双导师”制度;通过平台开展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教育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吸纳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专业教育改革实践,包括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促进中小学校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升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除此之外,产学研合作平台还可在下面两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地方高校教育研究专家、学者通过产学研平台指导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开展工作,帮助制定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学术评价、教学技能竞赛等,共同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在这方面,可借鉴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5]。这类学校是在原有公立中小学的基础上与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共同承担对师范生和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任务,既培养研究型教师,又是教育研究者的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办出更好的学校”。
(2)中小学教学学术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不能只靠孤军奋战,还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需要教师之间开放、建设性、支持性的合作。地方高校教育研究专家、学者通过产学研平台指导中小学建构教学学术共同体,由教育思想先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视野宽阔、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组成,通过合作与交流、对话与研讨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形成系列教学改革成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视频公开课等,并以此申报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
4.地方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建名教师工作室
地方高校根据《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主动对接中小学校,按照开放、多元、协同、创新、融合的原则,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中小学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卓越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
名教师工作室实行地方高校、市教育局、中小学三重管理。地方高校负责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制定、名师工作室工作经费划拨、名师工作室办公条件安置、名师工作室高校教育专家配备、名师工作室年度考核制度等工作;市、县教育局、中小学负责名师管理办法制定、名师培育、名师遴选和推荐等工作。每个师范专业应组建一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包括高校教育专家1-2人,市县教育局教研人员1人,名教师5-7人。名教师工作室的职责包括四个方面。
(1)师范专业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指导。名教师工作室要为师范专业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既要让新生知晓所学专业的价值、目标、就业和薪资情况,更要帮助新生把握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重点、核心能力等,还要结合自身经历让新生了解区域基础教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基础教育名师成长路径和规律等。
(2)师范专业学生课程教学、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指导。名教师工作室要主动参与师范专业教育改革实践,包括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材开发、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认证等指导工作,促进中小学校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提升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课题研究与教育改革创新实践。课题研究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将实践工作推向新高度的重要手段。名师工作室要结合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师范专业教师一起开展课题研究,提出教育改革实践方案,撰写教育改革研究论文。高质量研究成果将提升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同时促进师范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
(4)下校诊断和教育实践指导。名师工作室应深入师范专业产学研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诊断,协同学校量身定制诊断方案和改进计划。通过听课、讲座、研讨等方式,传授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和治校经验,促进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鲁磊.一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9-4-25(04).
[2]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4):141-145.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31-34.
[4]王光明,黄蔚,吴立宝.核心素养和能力促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4-25(07).
[5]張婷.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力[J].世界教育信息,2007(04):29-32+95.
作者简介:黄乃祝,湘南学院副教授,E-mail:huangnaizhu1966@163.com(湖南郴州,423000)
颜彦琳,湖南省郴州市第九中学教师,E-mail:452761488@qq.com(湖南郴州,423000)
邓建安(通讯作者),湘南学院政工师,E-mail:107276943@qq.com(湖南郴州,423000)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卓越师范生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湘教通〔202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