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是消除孩子心理问题的良方
2022-05-30琬琰
琬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本刊特开设“家教沙龙”栏目,旨在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助力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栏目从2022年第1期开始,为家长搭建一个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的互动平台,邀请家长、青少年、教师、专家,以此为契机,交流看法、分享经验,让更多的家长有所感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还将陆续围绕家长们关注的话题组织展开讨论,每期选定一个主题,从青少年成长、家庭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帮助化解家庭矛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本期主题是心理问题。
问题1:
我的孩子小学时期比较淘气、爱玩,对学习兴趣不大。那时我经常会用她认识的亲戚朋友家同龄的孩子举例对比,试图激励她。但后来发现她反而变得敏感、自卑了,进而还出现了明显的社交恐惧表现。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
解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第五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郭旭荣: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出现自卑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过度否定和贬低自己的状态,无法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但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现自卑情绪时,往往会觉得他们只是性格天生内向,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健康养成的关键期。下面这些方法,将教会您如何去正确辨别孩子的自卑情绪,帮助家长掌握治愈孩子自卑情绪的主动权。
孩子出现自卑的原因一般来自以下3个方面。
第一,就是孩子经常受到批评。现在的家长普遍是,孩子小的时候,做什么都是赏识的心态,对孩子表现得特别积极。但当孩子入学之后,对于孩子学业上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不耐烦的情绪和更多的挑剔与批评。慢慢地,孩子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被认可了。就这样,他们慢慢进入了自卑的状态。
第二,就是有些家长自始至终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苛求孩子,给孩子定高标准,只会有意无意地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而当孩子按着这套过高的标准去看待自己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不行,会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自己,最后产生一种处处不如别人的自卑感。
第三,就是家长很喜欢拿孩子作对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现象。拿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只会导致孩子学会的判断自己的方法就是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这种做法除了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外,什么好处都没有。长此以往,孩子对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难以形成科学的认识,自尊心也基本上丢完了,索性破罐子破摔,自然也就不会想着求上进了。
怎样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对于孩子犯错要宽容,对于孩子取得的成就,要不吝赞赏。因为只有家长给予孩子正面的赞赏,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进步带来的快乐,才能体会到那种进步被赞赏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孩子形成上进心,做更好的自己。
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要揪着不放,也不要狠狠批评。对于有些错误,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宽容,如果家长批评孩子,将孩子的错误放大,那么孩子在遭受到强烈批评之后,可能内心就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怀疑,对自己的自信心产生动摇,对于自己的价值产生负性评价,甚至丧失自信心。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孩子看到伟大的目标,激发他们勇往直前。比如,可以给他讲讲伟大的周总理,自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支持着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孩子对某一类知识的兴趣,能更好地让孩子有明确的目标,产生上进心。
不要时常打压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想要考一个好成绩,家长对孩子说:“上次考得那么差,这段时间没怎么学习,还想考好?”这就是打压孩子的自信心,家长的不相信会使得孩子内心受伤,从而自信心受到打击。试想一下,一个自信心受影响的孩子,能有很好的上进心吗?
当然了,怎样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最重要的还是看家长平时是如何教育的,只有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向家长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更好地全面发展。
问题2:
我的孩子目前初中在读,成绩不太好。我们之前一直严格要求,督促他学习。这学期以来,他开始对学习表现得很抗拒,经常自诉头晕、头痛,但我们带他就医时,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怀疑是心理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解答:
山东省济南市成人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殷永胜:英国心理学家耶基斯说,“压力较小,人会因缺乏挑战而处于松懈状态;压力逐渐增大,压力会成为动力激励人们努力,效率将逐步提高。但是当压力超过人的最大承受力后,反而会变成阻力,做事效率也会随之下降。”实际上,当孩子说自己头晕、头疼、肚子疼的时候,未必是借口,而是真的头部或腹部感到不适。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厌学的心理问题。厌学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青少年对学习的排斥和厌恶,并且引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和行为的现象,多发生于6~18岁的儿童青少年。
导致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个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心智不成熟,性格敏感,抗挫折能力弱,娇生惯养等都会导致孩子面对学業困难时选择退缩。另外,父母过分看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忽略综合能力的发展;期望过高,超过孩子的能力范围;太过强势,要求孩子什么事都按自己的意志去做;父母感情不好,家庭不和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些陪伴和理解,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弄清楚压力的来源。只有家长愿意用心地对待孩子,孩子才肯对家长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不惧怕压力和挫折的。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是让孩子面对压力敢于挑战自我的根本方式。有些孩子比较敏感脆弱,即使是小风小浪也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当孩子无助的时候,父母除了予以安慰,更重要的是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树立信心,提高孩子的内在抗压能力。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家长也可以多和孩子分享自己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以及自己缓解压力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特别注意要让孩子放松下来,这样才能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再一次提醒家长,创造机会去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允许孩子向你倾诉,而且不加指责和评判地接纳和理解。不妨鼓励孩子多与同学、朋友谈心交流,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吸取能量,让压力变成动力。
问题3:
孩子文化课成绩很好,平时学习也很自觉自律。但在初二时的一次考试失利后,她受打击很大,回家哭了很久,经过我们的开导,很长时间她才逐渐走出了这件事的影响。我们开始意识到,她的耐挫力还有待加强。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耐挫力呢?
解答:
北京市育才学校初中部高级教师王辉:初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相比初一来说,知识难度和学习强度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要求从识记、理解到深入分析、综合运用,对思维品质的要求更高了,甚至对体力也有要求——即使是文化课的学习,也是有体力要求的。有一些孩子不适应,容易在考试中出现前所未有的低分,因而深受打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初二年级的女孩是心理敏感的人群,如果她们遇到学习中的挫折,心情会更难过。说了这么多,其实是希望家长能明白,能真正理解孩子——初二的学习,真的不轻松。
那应该如何让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学会面对挫折、提高耐挫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分数的意义。在班里成绩优异是重要的,但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应明白,课堂学习是用来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包括心理和思维。争取好的成绩,不是为了向老师和家长有个交代,也不仅仅是为了进好大学。优异的成绩,如果不是靠刻苦学习和坚固的知识结构做支撑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一个人走入社会后,分数不再出现,真正有意义的是他所积累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成绩是刻苦努力的结果,而不是终极目标,重点应该放在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上。伴随着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的好成绩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让你感觉良好,但实际上空虚。
其次,耐挫力来自心理安全感。我想请家长思考一下自己对待孩子成绩的态度。事实上孩子们有时候对分数格外看重,对成绩的卖力追求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压力。家长应当检讨一下自己对成绩的认识。家长要能给孩子以安全感,要让孩子相信,不管他成绩如何,父母一定会始终如一地爱他、欣赏他、支持他。
最后,可以通過阅读或者体育活动来提高孩子的耐挫力。通过阅读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了解纷纭复杂的人生与社会现实,了解面对挫折的选择与坚守,明白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从而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体育活动的每一次训练,尤其是每一次比赛,都要求有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战胜自己、战胜对手才能享受令人心驰神往的快乐。
(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