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困境及其突破

2022-05-30颜翠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字案例课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任何学段和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不可少三个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学目标又是重中之重。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仿佛就是一趟精心设计的旅程,这趟旅程的目的地实际上就相当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目的地,旅程才有了方向,也才有了明确的终点。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还像是一辆火车,而火车头就相当于课堂教学目标。火车头引导并驱动着车身不断前进,是火车的动力之源。而课堂教学目标之于课堂教学实践也起着同样的相类似的作用。但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并且大家往往是习焉不察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案例呈现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这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表述。

案例1。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3.通过观看微课,反复朗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案例2。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遗产”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案例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翻、劈、缓”等13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翻身”等12个词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2.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借助关键词句复述盘古开天地的整个过程。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4。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能够理解课文大意。2.通过品读和揣摩,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独特情感。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去看窗外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唤醒学生内心世界的童真童趣。

案例5。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己亥杂诗》教学目标:1.会读和会写“恃、喑、擞”三個生字。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上下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3.初步感受本诗的写作结构和表达特色。4.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案例6。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教学目标:1.了解五指的作用及不同特点。2.能由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3.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选择一种五官,写一写。

案例7。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认识“哉,巍”等7个字。2.能读准字音,通过比较、联想和体悟等方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能熟读并背诵课文。3.能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转述故事。4.能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说出乐曲的美妙之处,感受艺术的伟大魅力。5.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美好的友谊。

案例8。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中的重点新词,做到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析文章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3.抓住文中的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时间宝贵的意识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课文都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大家对它的熟悉程度都很高,并且这些教学目标都是来自一线教案或教学设计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当前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现状。而对这些目标进行审视、反思和纠偏,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困境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表述方面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表述立场是“教师”而非“学生”

我们要知道,教学目标的表述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学目标的服务对象也是学生而非教师。虽然第八次新课改以来,学生主体地位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普遍得到了大家的共识,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

例2中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例3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4中的“让学生积累……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唤醒……”、例6中的“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等,这些表述中的关键动词“增强、培养、让、引导、激发、唤醒”等,其动作主体都是教师,不是学生。如果教师在目标表述方面都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何以保证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呢?学生主体、学习中心等教育教学理念不是空洞的、虚无缥缈的存在,它们直接体现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之中。只有理念上先认识,才能在实践中贯彻。

(二)目标表述缺乏针对性,不具体

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词之一是“课堂”二字,即此目标是课时目标而非单元目标。而课时目标主要指向“这”一堂课,因此它必须是具体的和清晰的,决不能过于宽泛。然后上述案例中就存在诸多表述过于宽泛的问题。

例1中的目标1“多种形式朗读,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尝试背诵”,这样的表述,完全体现不出对针对《司马光》这篇课文而设计的。尤其是将此条目标作为《己亥杂诗》或《伯牙鼓琴》的教学目标,似乎也可以说得通。换言之,这样的目标表述没有针对性,作为目标的表述,其意义也就不大了。这种问题同时还存在于例2的目标2、例4的目标1、例5的目标2和3、例7的目标2和3、例8的目标1和2。可见,这种问题较为突出和常见。

(三)教学目标用词模糊,无法准确把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终点站,是学生课堂学习结束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目标表述必须能够被贯彻和评价。然后目前很多目标表述都存在用词模糊的问题,比如例1中的“感受文言文的特點”、例2中的“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例3中的“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等、例5中的“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例6中的“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例7中的“感受艺术的伟大魅力”、例8中的“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等,其中的“感受、了解、体会、理解、领悟、感悟”等用词,都存在模棱两可的问题。

究竟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算作“了解”或“理解”?究竟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感受”或“体会”或“领悟”到了?这些动词显然不易观察和测评。换言之,这样的表述很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教师本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些动词表述背后的标准指向,而学生读起来就更难以准确把握它的标准程度了。

(四)目标表述存在“非语文”的倾向

所谓“非语文”就是指教学目标不是语文学科的目标,或者说它的语文味道或语文属性不明显和不强烈。比如例2中的“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例3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4中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唤醒学生内心世界的童真童趣”、例5中的“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例8中的“增强时间宝贵的意识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等。这些表述一定程度上都脱离了语文学科的正常轨道。比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目标表述,如果不考虑具体的语境,人们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认为它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再比如“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样情况下,这样的目标表述很可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这些目标体现不出语文学科的专有特点,尤其是“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的学科特点。一切的情感、思想、价值、文化等素养的获得都要蕴含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之中,不能单独地去学习前面这些内容,否则就消解了语文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特殊性。要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除了要关注“课堂”二字,还要关注“语文”二字。

综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主要存在表述主体错位、表述没有针对性、表述用词过于笼统、表述缺乏学科特点等问题。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方面,需要明确五大要点。

(一)目标设计的具体依据要明确

只有明确知道目标设计依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目标表述。就目前界内公认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对这类文体,课程标准中有哪些具体要求,对这些要求需要认真审读和转化。例6中的目标3“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选择一种五官,写一写”,这种“仿写”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是否有明确的依据呢?实际上,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的写作形式有“缩写、扩写、改写”等,并无仿写一说。所以,可以将之换为“改写”的表述更合理。

二、语文教材和学生学情。也就是说,针对这篇课文或针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基于教材要求来设计和表述,另一方面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例5中的目标4“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吗?或者说,一首古诗的学习能够培养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吗?显然,这种情感类目标是需要广泛地、持久地语文学习才能逐渐浸染和培育的,一堂课或者说一篇文章,是绝对无法实现这种目标要求的。换言之,这样的目标在表述时候,根本就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显然,上述案例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反思和警醒。

(二)目标表述要兼顾不同类型的目标

从上述案例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类目标,一类是显在的,如会认识生字或会写生字,这些目标是可以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也就变得很容易观察和评价。还有一类是隐性的,如体会精神、领悟道理、感受魅力等,这些目标是无法直接通过外显行为表现的,而是内隐在学习者心理的变化和要求。对此,我们建议采用“隐性目标显在化”的方法,将一些不易观察和测评的目标,用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例6中的目标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其中的“领悟”和“感悟”就存在模糊不清、笼统宽泛、无法观察等问题,对此可以将其转化:用自己的话准确清晰地至少说出两条有关此文所蕴含的道理或哲理。不难看出,这样的转化,一方面可以将学生内在心理变化外显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精准地去研判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

(三)目标表述时,要完整地有结构地进行表述

根据目前公认的目标表述成分,可以从“主体+动词+条件+表现程度”的格式来表述目标,当然在具体表述时,无需按照这个顺序来表达,可以自由组合。

例7中的目标3“用自己的话转述故事”,显得十分简洁,容易造成理解歧义,可以按照上述格式将之完善为“学生(主体)能够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条件),快速、简洁地(表现程度)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转述(动词)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原先的表述相比,这样的表述显得更清晰和具体,学生读起来也容易理解和把握。此外要指出的是,并非表述时必须要全面涉及这四要素,有时候会隐含,但不能影响其完整性。比如修改后的目标表述,其中的主体“学生”完全可以不显示的。

(四)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

这个意思就是将原先的基于教师立场的表达转换为学生的表达。比如例4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能够理解课文大意”,要删去其中的“让”字,变成学生立场的表达。具体可以转换成如下的表述: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且能够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说出课文大意。

(五)目标表述时,要明确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在行为条件方面,比如例2中的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可以进一步完善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的方法来认识这10个生字,可以通过教师指导的方法来实现会写这14个生字”。在具体的表现程度方面,比如例5中的目标1“会写‘恃、喑、擞三个生字”,可以完善为“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可以准确地读出并规范地写出‘恃、喑、擞三个生字”。其中的“一分钟之内”就是一种表现程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南,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审视和反思,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性,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颜翠玲,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生字案例课文
读儿歌识生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背课文的小偷
生字辨识大闯关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