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蜡笔

2022-05-30吴雨恒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蜡笔长大颜色

吴雨恒

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新教师,我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平时喜欢记录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精彩瞬间。每当我翻看这些记录,回顾我的想法和做法时,我觉得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感悟在逐步加深。以下记录的是一段对我而言感动和考验并存的难忘经历。

谁在花盆里种了蜡笔

中午,孩子们都睡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养着多肉植物的花盆里插着彩色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几支蜡笔!心想:“是哪个调皮的孩子插的?”刚要动手拔蜡笔,又一个念头闪过:“会不会是孩子故意放的呢?他们是在研究什么呢?等会儿问问他们吧。”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这并不奇怪,我们每天都有“案子”要侦破。

孩子们起床后,我发现浩浩拿着喷水壶在为蜡笔浇水,只听源源阻止道:“我已经在浇水了,你再浇就要淹死了。”接着,源源又把蜡笔往泥土里插了一点进去。

蜡笔果然是孩子故意放的,他们想要干什么呢?于是,我走过去问:“是你们把蜡笔放进泥土里的吗?为什么呢?”源源说:“我们在种蜡笔。”浩浩补充道:“我们想让蜡笔慢慢长大!”这时,旁边的哲哲和蕾蕾也相继插进来说:“如果可以种出蜡笔,以后我们就有用不完的蜡笔了。”“等我们把蜡笔种出来后,就不用买了,给老师省钱。”

种蜡笔?这个离谱的想法深深地吸引了我。平时常听同事说“要学会寻找课程生成的线索,要寻找支持幼儿探索的机会”,这一事件是不是就蕴含着课程生成的线索和幼儿探索的机会呢?我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我有点激动,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我也有些迷茫,我们平时很重视开展种植活动,按理说大班孩子并不缺乏种植经验,但他们为什么会无法区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呢?

后来,我把四个孩子种蜡笔的事与年级组同事进行了分享,引发了同事们热烈的讨论。一种声音是,大班孩子居然不知道蜡笔是不可能长出来的?只要把个别孩子的这一问题抛给全班孩子,让大多数孩子把答案告诉这几个孩子,问题不就解决了?而另一种声音是,既然个别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说明孩子之间对植物生长、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差异,而差异就是资源。如果能够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试种过程中观察、验证、质疑,自己探寻答案,不正是很好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吗?

成人常常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但同时也容易忽略微弱的声音。在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总是带着各自的经验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理解。我决定珍惜这次机会,关注孩子们的认知差异,不忽视那一小部分孩子的声音。我很好奇,这四个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其他孩子听后又会怎么想?我相信倾听一定会带给我新的发现。

蜡笔能否长大之辩

第二天,我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就种蜡笔这件事与孩子们讨论。我先向全班孩子介绍了事情的起因和经过,随后进行提问,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我问:“蜡笔会不会长大?”源源、浩浩、哲哲、蕾蕾依然认为蜡笔会长大,其余孩子则认为蜡笔不会长大。孩子们进行了快速的投票,并把结果展现在黑板上。

我继续向四名认为蜡笔会长大的孩子提问:“你们觉得蜡笔会长成什么样?”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幼:一种颜色的蜡笔会长成一种颜色的小树。

幼:蜡笔会长成绿色的大树,结出蜡笔果子。

幼:蜡笔长大会变成松树的样子,上面长满彩色的蜡笔果子。

幼:蜡笔长大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蜡笔花朵。

幼:蜡笔长大会变成柳树的样子,在枝條上结出蜡笔。

幼:一个月后蜡笔就长成了大树,再慢慢开花结果。

幼:蜡笔长大后会连起来,像小草一样,是彩色小草。

然后,我向不认为蜡笔会长大的孩子提问:“你们觉得蜡笔不会长大的理由是什么?蜡笔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幼:蜡笔没有生命,过了很久很久也是原来的样子。(哲哲听到这里,马上质疑:“你怎么知道蜡笔没有生命?”)

幼:蜡笔有毒,会让别的植物也活不下去。

幼:蜡笔就是蜡笔,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幼:给蜡笔浇水施肥,过了很久,蜡笔的颜色会变淡。

幼:蜡笔在笔盒里放了那么久都没变过样子,种在土里肯定也不会变。

幼:蜡笔没有根,就不能吸水,给它浇水也长不大。(源源听到这里,立即质疑:“种子没有根,可种子也能发芽生长啊!”)

幼:等蜗牛老死、火箭发射、兔子长大,蜡笔还是一动不动,不会变。

幼:蜡笔不能种,只有植物才能长大。

从上述孩子的对话里,我听到了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和思考,比如根、花和果的关系;还听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比如没有生命的东西过很久都不会改变。同时,我发现他们各自表达观点的方式不同,有的直接表达,有的用对比举例的方式表达。他们会认真地倾听同伴的想法,也会质疑同伴的表达,他们真的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蜡笔没有根到底能不能长大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利用自由活动时间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为了促使他们更好地与环境互动,引发同伴间的进一步讨论,我将他们的这些绘画记录展示在班级主题墙上。

我也仔细回顾孩子们的讨论和质疑,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表达。首先,我很好奇这四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对蜡笔长大后的颜色和形态的描述,我准备做进一步的了解;其次,当认为蜡笔不会长大的孩子说到“生命”“植物”等关键词时,我听到哲哲质疑“你怎么知道蜡笔没有生命”,所以我接下来准备听听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再次,当源源质疑“种子没有根,可种子也能发芽生长”时,同伴感觉无力反驳,所以我觉得可以跟孩子们讨论“蜡笔没有根到底能不能长大”这一话题。据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话题,和孩子们继续讨论。

话题一

师:(向四名认为蜡笔会长大的幼儿提问)为什么蜡笔长大后是树?是花?是草?

幼:蜡笔是直直的,所以它长大后也是直直的树。

幼:蜡笔长大后是花,因为蜡笔颜色很鲜艳。

幼:蜡笔短短的、小小的,和小草一样。

师:那颜色呢?为什么有的是彩色,有的是一种颜色?

幼:蜡笔是彩色的,所以长大也是彩色的。

幼:什么颜色的蜡笔长大后就是什么颜色的。

幼:要看种子的颜色。

师:种子的颜色和它长大后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幼:种子是什么颜色,长出来的植物就是什么颜色。

幼:小麦的种子是黄色的,小麦长大后也是黄色的。

幼:不管种子是什么颜色的,长出来的植物都是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的。

幼:碗莲的种子是咖啡色的,它发芽后长出了绿色的叶子。

师:那植物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一种颜色吗?

幼:树小的时候只是一粒种子,慢慢地它发出了绿色的芽,再慢慢地长出了咖啡色的树干和绿色的叶子,最后长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瓣。

幼:小麦的种子是黄色的,慢慢地它长出了白色的根,发出了绿色的芽,后来绿色的叶子慢慢变成了黄色,长出了黄色的麦穗,最后丰收了。

幼:太阳花的种子是黑黑的一小粒,然后慢慢长出一小片绿绿的叶子,最后长出红色的花瓣。

从孩子的回答中可见,这四名孩子根据已有认知,经过推理、判断,形成了对蜡笔长大后的形态的猜测;他们并非缺乏种植经验,相反他们会联系自己在种植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表达观点,陈述理由。

话题二

师:(向所有孩子提问)怎么知道一种东西有没有生命?有生命是什么样的?没有生命又是什么样的?

幼:可以种到土里去看它,如果会长大就是有生命的。

幼:可以去摸它,有温度的就是有生命的。

幼:有生命的就是有心跳的,会呼吸的。

幼: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跑,能一直动。

幼:会和身边的好朋友说话、做动作的是有生命的。

幼:能想事情的就有生命。

幼:“没有生命”就是不管对它做什么,它都不会理你。

幼:没有生命,就去天上了。

从孩子的回答中可见,他们理解的“有生命”基本上是指人或其他动物,而很少包括植物。这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平时有较多机会感知动物的生命特征,比如,在饲养区,孩子们能真实地感受到小动物的温度、心跳、呼吸等,也会因小动物的离世而体验悲伤、难过等情感。在种植园地,尽管孩子們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做各种各样的观察记录,但是在他们的经验中,植物的生死与动物的生死是不一样的。

话题三

师:(向所有孩子提问)种子有根吗?植物有根吗?

幼:植物小的时候没有根,慢慢长大,根就长出来了。

幼:种子还没有种到土里时是光秃秃的,没有根。

幼:小麦小的时候就是一粒很小很小的黄色的种子,放到土里或水里一段时间后才慢慢长出根来,然后发芽。

幼:碗莲也是这样的。

师:植物的根是怎么来的呢?

幼:植物的根是从种子里慢慢长出来的。

幼:要种在泥土里、浇水、施肥。

幼:不一定要种在泥土里,有些种子在水里也能长出来,但一定要晒太阳。

师:根的作用是什么?

幼:吸收泥土里的营养。

幼:还可以吸收水分。

幼:根就像植物的手一样,伸进土里牢牢抓住泥土,这样植物就不会被大风吹倒了。

师:什么样的东西能长出根?(孩子们回答不出。)

从上述讨论可见,孩子们对于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的经验源于班级长期开展的种植活动和各种发芽试验,这也验证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说的孩子获取经验的方式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对于“什么样的东西能长出根”这个问题,孩子们似乎回答不出,其实我也回答不出。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像之前那样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展示在主题墙上。我看到孩子们在主题墙前讨论着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去观察花盆里的那几支蜡笔。令我惊讶的是,经过这番讨论,更多孩子开始觉得也许蜡笔真的会发芽、生长、结果。

陪伴孩子种蜡笔

站在孩子的角度,我相信他们头脑中一定经历了一番反思:蜡笔真的不会长大吗?一定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摇摆,产生了对蜡笔即使没有生命、没有根也能生长的美好期待。既然如此,我愿意陪伴孩子们种蜡笔,来一次奇妙的验证之旅。

来到种植园种下蜡笔后,孩子们在其周围用小棒做了护栏,插了标记牌,目的是告诉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自己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欢迎他们共同来观察。

我曾想过在种植园地种蜡笔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学习机会,比如,持续观察,用多种工具、方式测量并记录。但我也知道,期待再美好,蜡笔也是不会生长的,最后孩子们必然因为等待无果而失望。那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有意识地在蜡笔旁边种上毛豆,孩子们也渐渐发现了两者的不同:为什么毛豆一直在长,蜡笔却还是不动?为什么毛豆都已经长这么高了,蜡笔还是没有发芽?

一天,有个孩子发现原先在室内花盆里种的蜡笔旁出现了绿色小芽,惊喜万分:“蜡笔发芽了!”其实,这只是一棵小草。我还没来得及和孩子们讨论,这棵小草已经被拔了出来,他们发现这个“芽”并没有与蜡笔连在一起。因为在孩子们的种植经验中,种子和芽必定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他们推断蜡笔还没有发芽。

毫无疑问,最后的结局是,孩子们毕业了,那些蜡笔依然种在种植园地里。但我相信,当孩子们种下蜡笔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里也一定有什么被种下了。

这似乎是一个开篇就知道结局的故事,是一次注定“失败”的旅程,是一次少数人向多数人发起的挑战,但更是我走近孩子,与他们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历程。

猜你喜欢

蜡笔长大颜色
快乐的小蜡笔
小蜡笔去上学
红蜡笔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特殊颜色的水
找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