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里的竹

2022-05-30芸芸

阅读(中年级) 2022年8期
关键词:竹枝新竹墨色

芸芸

炎炎夏日,几竿翠竹立在眼前,令人顿时觉得凉爽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菊、梅、兰都是美好高洁品格的象征,被人们称为“四君子”。时值盛夏,让我们去看一看历代名家笔下的竹,欣赏中国画里的笔墨趣味。

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梓潼(今四川绵阳)人。他是北宋的进士,曾做过湖州知府,所以被人们称为“文湖州”。他平生最擅长画竹子,还在住处四周遍种青竹用来观赏,所以他笔下的竹子形神兼备。在他的传世作品《墨竹图》中,竹子形态逼真,画法细腻。叶片虽多但疏密得当,文同还首创用较浓的墨色画竹叶正面,用较淡的墨色画竹叶背面的画法,显得层次分明,浓淡得宜,生趣盎然。画中的主枝以S造型为主,呈现出一种潇洒的姿态。大诗人苏轼对文同所画的竹子十分赞赏,称他:“未画竹子之前,早已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浙江湖州人,大文豪赵孟頫(fǔ)的妻子。她是中国第一位真正引起世人瞩目的女画家,尤其擅画墨竹、梅、兰。赵、管二人的姻缘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赵孟頫听说湖州瞻佛寺的墙壁上有幅女子画的《修竹图》,气韵生动,高雅脱俗,前来观画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他也来到佛寺看画,果然见到《修竹图》用笔流暢有力,疏密相宜。便询问寺院长老,长老回答说:这是此地管公的二女儿管道升所画。后来,管、赵二人结为了夫妇。

管道升的《水竹图》为立轴,画中有修竹两竿,奇石玲珑,新竹丛生。两竿修竹高低有致,墨色变化丰富。竹叶藏锋下笔,撇出时先重后轻,叶尖笔锋突出,较为尖利。奇石以淡墨勾画,以皴(cūn)笔点青苔,给观赏者带来清新湿润的感觉。整幅画卷疏朗、秀丽,韵味悠长。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竹石图》是他最著名的画作,创作这幅画时,郑板桥时已年迈。这年秋末,他从扬州回到兴化,秋雨绵绵,他在兴化杏花楼用餐,喝酒之后画了两竿老竹、数竿小竹,并在竹竿、竹叶之间题字,笔致灵动疏爽。

此图用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悬崖陡壁,气势雄伟,有种天然自成之趣。在整个瘦硬石头的褶纹处用小斧劈皴画法,呈现出了山石层叠、高耸的姿态。石前老竹、新竹数枝,两竿老竹顶天立地,叶少而肥。新竹瘦劲挺拔,竹枝不高,竹干极细,但不脆弱,极其傲然。画面简洁清秀,竹有虚实,高低错落,墨有浓淡,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郑板桥一生专注于画竹,坚持不懈,从而奠定了他在画竹史上别人无法企及的地位。

吴昌硕(1844-1927),浙江湖州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我们从他的《霜筠(yún)图》中可以看到,他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深厚。虽然从绘画的角度看,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对外形相似的追求,才使画作更加传神。画面上,吴昌硕以质朴、老辣的笔触画出几竿竹子,枝干挺拔,瘦硬有力,枝叶婆娑间,似传出飒飒风声,很有气韵。

古往今来,竹子在中国画领域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数文人墨客都对竹子充满了赞美,诗人留下了咏竹诗篇,画家留下了墨竹佳作。竹子外直中空,喜直而有节,纯洁淡泊,有着许多美好的寓意,代表着人们对于高尚品行的追求。大诗人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让我们拿起笔来,学画竹子,为生活增添一些高雅和清凉吧。

黑竹画法步骤图

1. 画竹先立秆,以逆锋或中锋行笔画竹秆,由粗渐细、一节一节画出,竹节不可均匀,有长有短。竹秆画好点竹节,点节时笔墨较重,注意墨色变化。

2. 画侧枝时应注意用笔的变化及对小枝的穿插排列。竹秆生枝要分左右,古人有些形象的比喻,如:鹊爪枝、鱼骨枝、鹿角枝等。画枝时要考虑竹叶的分布。

3. 古人总结了许多竹叶的画法,最基本的组叶形式有“个”字和“分”字。画竹叶时用笔要有虚有实,注意竹叶与竹枝之间要有呼应关系。

4. 稍加修饰点染,一幅美丽的《竹枝图》便画好了。

猜你喜欢

竹枝新竹墨色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如何使墨色有变化
高节临风(竹)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苦竹枝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体外抗炎活性
运动会开幕啦
渴望
胶印机墨色智能控制技术盘点
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