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图案引入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2-05-30伍坚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伍坚

摘  要:壯族传统图案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财富,是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文章积极探索了将壮族传统图案引入广西外国语学院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有效路径,从壮族传统图案中的图案组合特点、元素构成技巧、色彩搭配形式等几方面展开研究,旨在将这些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引入学校设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中,探索具有壮族图案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区域特色,在对壮族传统图案进行收集、整理与创新设计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壮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壮族图案;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3-0173-04

广西地域辽阔,优越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丰富的植物资料,为壮族传统图案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资源,使得壮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式样繁多,独具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传统图案积累了历史中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壮族民族文化传播、继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壮族传统图案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财富,是壮族社会文化发展的“活化石”。这些壮族传统图案,也是极好的设计素材,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美丽的图案,既有利于传播壮族传统图案,也能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具区域民族特色。

一、广西壮族传统图案的特征

广西壮族的传统图案大多在服装及饰品上出现,传统的壮族图案常常在壮人穿的传统服装、壮人织制的面料壮锦和壮人历史上用的祭祀器具铜鼓这三个地方出现。历史上壮族妇女多数都擅长纺织与刺绣,日常服饰与生活用品所用到的面料多来自织制的壮布与壮锦。壮布常常用于服装的制作,壮族传统图案是在壮布上辅以扎染、蜡染或刺绣的工艺来呈现,图案的内容多为花卉、鸟兽、鱼虫等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形象的模仿及美化。我国传统图案中常常出现卍字纹、如意云纹、水波纹等,壮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在图案内容上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相似,但在图案的元素构成中由于有如水波纹、云气纹、回形纹、漩涡纹等较多抽象的几何纹样的出现,因此壮族传统服饰图案与我国的其他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相比,显得简洁而素净。

壮锦作为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在古代常常作为皇家贡品。壮锦的织制工艺复杂且面料较为厚重,因此在日常的服饰中使用得较少,多被用于被面、褥面、背包、娃仔背带等日常用品上。壮锦中的图案是由经线、纬线织制而成的,受制作工艺的限制,因此图案主要是以几何图案为主,以连续纹样、花卉和以复合纹样、吉祥瑞兽为主题的综合纹样这几类组成。图案在内容上与我国的传统图案较为相似,如蟒龙纹、福田纹、万字菊花纹、万寿纹及回形纹、水波纹、如意云纹等皆是我国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爱使用的图案元素。虽然壮锦的图案内容较为常见,但我国的每一个少数民族对于同一类型的图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壮锦的织造工艺有别于其他面料,受经、纬线织造工艺的制约,因此壮锦上的图案,在图案形态上就表现得较为简洁,多以几何图形的形式呈现,这恰好与如今的审美潮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壮族铜鼓上的图案分布在铜鼓的鼓面与鼓身。鼓面上的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大多为太阳纹、圆圈纹、席纹、云雷纹等,这些纹样表达的是古代的壮族人民对于天与地的敬畏与崇拜;鼓身上的纹样多为动植物纹样,如羽人舞蹈纹、羽人划船纹、鹿纹、鱼纹等,这些图案纹样常常呈现的是古时的一些大型活动的场景,如祭祀、节日、狩猎等场景,通过这些图案可看出壮族先民们勤劳、勇敢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壮族铜鼓上的图案内容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图案内容有所不同,翔鹭纹、羽人舞蹈纹、羽人划船纹、蛙纹等都是广西壮族铜鼓上独有的图案纹样,这些纹样以简洁而又偏几何的形式在铜鼓上呈现出来,使得壮族铜鼓纹样极具本民族特色。

上述广西壮族传统图案的这些图案特征,不论是从图案内容,还是图案的表现形式来看,都具有本民族的特点,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独具特色的,也是非常好的设计素材。因此,将这些图案作为设计素材引入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1]。

二、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前期教学模式

广西外国语学院自2013年开设设计类专业以来,已建立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2个设计专业,毕业学生超500人以上,建设出了符合教育规律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设计展览模式的课程体系,也构建出了设计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平台,优化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也逐渐完善了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配套的教学资源。在不断统筹优化学科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并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已逐渐探索与实践出了一套符合学校校情和设计类专业实际,适应当前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了学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于将区域少数民族图案引入课程中的教学案例较少,虽然有融入少数民族图案元素的课程内容,但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因此研究不够专、不够精,以至于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同类型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较为雷同,并未有太大的区别,也未能展现出区域民族特色。

基于此,结合学校设计类专业前期的课程教学研究成果,本研究决定将壮族传统图案引入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走区域民族化的特色课程模式,从学校实际出发,致力于探索并解决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教学实际问题[2]。

三、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一)通过构建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设计实践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构建了实地调查研究平台

依托所处的区域优势,通过开展“艺术采风”课程,带领学生深入壮族民族居住区域进行设计素材的资料收集,经过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的课程实践,已将这一模式固定下来,成为这门课程教学实践的常态。在“民族图案设计”“展览馆与博物馆”“平面构成”等课程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了一定课时的校外调研,从广西区域内的各大民族博物馆入手,对壮族传统图案的图案类型、图案结构、色彩搭配等方面展开了图片与文字资料的实地素材收集,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前期的设计素材支持。

2. 构建了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壮族传统图案研究线上工作室,以电子数据资料的形式,将前期收集到的设计素材进行整理,对壮族传统服饰图案进行了分类,将这些资料存放于云端,以供学生随时查阅。所构建出的线上教学平台非常有利于设计实践课程的顺利开展,能极大地发挥出专业课程教师的带动作用,在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将壮族传统服饰图案作为自己设计创作作品中的主要素材。在设计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结合该门课程的实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发掘设计创新点,将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手法与壮族传统图案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及创意思维能力。

3. 构建了课外教学活动开放平台

除了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知识教学之外,广西外国语学院设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设计专业课程时,大多按照正在举办的设计类赛事的征稿要求来完成结课作业,如“招贴设计”课程结课作业参加大学生好创意广告艺术大赛,“广告创意设计”课程结课作业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广东之星创意设计奖等赛事。根据课程进度灵活安排,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将在课程结课作业中完成的设计作品拿去参与不同类型的设计类赛事,这既有利于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以及发现素材、分析素材、对素材再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程中完成的设计创作作品既能从传承壮族传统图案的方向出发,又能通过参加比赛来积累个人的设计经验及行业履历。

(二)制定了符合课程教学规律并具有壮族传统图案特色的课程体系

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依托的是学校所致力构建的“多层次”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以设计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以大一年级的手绘类、设计类基础课程和大二、大三年级的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等为主线,在每一个专业课程中都尽可能地要求学生在设计创作中先去研究壮族传统图案,掌握壮族传统图案的特点,在设计作品中加入壮族传统图案元素,要求学生从现代的审美标准出发,对壮族图案展开再设计,完成作品并装裱、美化设计作品。以对壮族传统图案进行创新设计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及创新设计的能力[3]。

四、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一)总体情况

致力于统筹优化学科资源、产业资源和企业资源,开展教学改革,在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校情和设计类专业实际、适应当前社会、市场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程特色。

1. 结合设计类专业学生特点,遵循课程教学规律,构建了适合课程开展的“壮族传统图案特色”课程体系,特别是对如“展览馆与博物馆”“民族图案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学校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

2. 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校内外一体化实践基地,构建学校设计类专业一体化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并基于平台开展设计展览、田野调查、设计市场调研、专业设计赛事等课内外创新实践活动,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3. 在引入壮族传统图案特色的教学模式下,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资源,如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成果展示、教学过程培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改革措施、方案等。

(二)具体成果

1. 早期的课程作品成果为手绘类壮族传统图案,在大学一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三大构成类课程的设计作品中加入壮族传统图案元素,以这些图案元素为主题来完成自己的手绘设计作品,使作品在具有常规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壮族民族特色。

2. 中期的课程作品成果为运用设计类专业软件完成的作品,在大学二、三年级的专业课程中,通过在招贴、书签、明信片、折页、小册子及与课程相关的文创类设计作品中加入壮族传统图案元素,从壮族民间文化中提取有代表性的故事、服饰图案元素等,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整合、重构,结合现代的设计审美来对壮族传统图案上的纹样元素进行再次设计、创作、运用。

3. 后期的课程成果为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设计中创作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手绘、手工艺类的手作作品,也有大量周边文创产品,如以马克杯、徽章、抱枕、帆布袋、笔记本等产品为载体的设计成品,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源,都是从壮族传统图案中发展而来的,即在确定了以某一些壮族传统图案为设计主题之后,将这些壮族传统图案以设计元素的形式融入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之中[4]。

五、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新颖之处

1. 研究视角新颖

敏锐察觉到了设计行业业态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带来的新要求,结合课程教学规律,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發,在引入壮族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改变现有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思路定位准确、视角新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 课程教学体系新颖

将壮族传统图案引入设计类专业课程设计作品创作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思路、作品创作形式、校企合作的设计项目、参加专业设计赛事等方面展开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让学生学习到了全新的教学内容。改良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内容变得更有区域民族特色。

(二)教学改革解决的问题

1.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让课程具有区域民族特色

在保留专业课程所必须要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余,将实践部分,即学生设计作品创作的设计素材来源都集中在壮族传统图案这一个范围内,能让学生创作的设计作品更具系列感,也能在设计中挖掘出壮族传统图案背后的寓意,认识这些图案形成的历史渊源,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壮族传统文化。在专注且精细地研究后,学生完成了大量以壮族传统图案为主题的设计创作作品,并通过设计展览呈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壮族传统图案,这不但让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具有区域民族特色,还有利于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2. 建设了有利于课程开展设计实践的平台

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践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能让学生充分开展设计实践的平台,自广西外国语学院设计类专业开设以来,已经在多门课程中引入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内容,涉及“广西民族艺术考察”“三大构成”“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插画”“广告创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结课作业,但对民族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不同民族传统图案元素的再设计中,对于壮族传统服饰图案的图案元素、构成形式、色彩搭配等方面内容的挖掘得还不够。

因此,在对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中建设了与壮族传统图案设计素材相关的线上资料查阅库,以便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对壮族传统图案元素展开设计创新,每届学生对壮族传统图案资料库的补充,也有利于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5]。

六、结语

本文积极探索了将壮族传统图案引入广西外国语学院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走传承民族图案的路线来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校设计类专业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域民族特色。这一思路既结合了学校现有的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又符合了设计行业当前的需求。本次教学内容的探索对壮族传统图案中的图案组合特点、元素构成技巧、色彩搭配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这些具有壮族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引入了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之中。在实践意义上,本次对学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改变了原有的在固定教室进行课程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学地点搬到田野、搬到了设计市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市场需求。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变是一次对教学方向的探索,希望这些探索能对提高广西外国语学院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玉时阶. 广西风物图志(第一辑)·服饰[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 蒋廷瑜,廖明君. 广西铜鼓文化[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杨枝.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服装图案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20(10):41-43.

[4] 闫静莉,李少博. 传统图案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浅析[J]. 中国文艺家,2020(06).

[5] 宋国栋. 壮族服饰图案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3):90-91.

(責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