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创高地是如何炼成的
2022-05-30王哲冉珊川
王哲 冉珊川
一流湾区首先是一流的科创高地,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在大湾区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有全面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制度环境。各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科创、体制、人才、科教等建设,努力让大湾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大国重器
大湾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加快集聚的创新力量。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3年来,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在大湾区落地。
在东莞大朗镇美丽的松山湖畔,坐落着中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散裂中子源装置被喻称为“超级显微镜”,可用来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制药、关键电子器件的突破全都用得着它。该工程一期工程占地26.6公顷,历时六年半才建成,其中仅安装加速器的隧道就长达600多米。在此之前,同类项目全世界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拥有。
散裂中子源吸引了很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学家落户大湾区,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创新科研成果:在深圳,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发的超级计算机“鹏城云脑Ⅱ”,计算能力连破世界纪录;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佛山,由季华实验室研制的“佛山一号”卫星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升空……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说,香港大学借此研发的超级钢震惊世界。从2018年8月通过中国国家监管机构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高科技研发领域。
基础研究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科学研究前移,基础科学研究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大湾区虽然在科技、产业配套、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在亚太地区占据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短板。
从科学理论到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童欣指出,“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聚焦科学突破是关键所在。基础研究是根本、是源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保障。”
近年来,大湾区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广东已初步构建了由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2022年,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工作报告提出,将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都为大湾区科创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历史契机。
科技产业化
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尖端科技产业化,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动能。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人工智能芯片公司“鲲云科技”落户于此。由深圳本地、香港以及海外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2021年6月成功研发出了数据流AI芯片,在芯片利用率上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得益于深港科创合作区便捷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扶持政策、高科技创新和研发氛围、项目产业化落地快等优势,公司在技术和业务上都取得了成功。”鲲云科技联合创始人蔡权雄表示。
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核心能力的科创生态,是大湾区的关键优势。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有一家机器人行业“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Narwal)。该企业仅用5年就做到了位列国内扫地机器人前列的成绩。“我们的起步与快速成长,离不开大湾区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支持。我们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快速测试和响应,只有大湾区这种足够丰富、密切配合的供应链才能支持我们不断创新。”云鲸智能创始人“90后”青年张峻彬说。
云鲸智能的发展历程正是大湾区科创产业化的缩影。从2019年到2021年,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4.84万家上升至5.61万家。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和近15000多家投资机构;从2018年到2020年,大湾区内地城市《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49万件上升到2.79万件。
“目前,大湾区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全球顶尖科创实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称,大湾区不仅是牵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而且未来会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创新发展的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