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的绿色发展之道
2022-05-30罗杰
罗杰
绿色环保是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单立一章,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政策驱动、三地协作、技术助力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一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湾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夯实绿色根基
行走在大湾区,满目苍翠的城市公园随处可见,城市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而这与大湾区各方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作为大湾区重要参与方的广东已创建7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1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城市绿道2075公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 90.2%,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12.8万公顷,实现矿山复绿693公顷……
优美的环境,还来自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化手段。大湾区各地通过税收优惠、贷款扶持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市场化机制,确保低碳环保工作良性运转。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一批优质的生态建设性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低碳环保的主力军。岭南股份公司从事园林建设和运营已有20多年。2017年大湾区建设启动后,这家公司聚焦深圳、东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从规划设计到市政与园林工程,再到水利水环境工程,多领域助力大湾区生态环保工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此,大湾区内地9市立足各自发展特色,确立了绿色经济发展路径。其中,广州、深圳两座大湾区核心城市,今年将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量化标尺。
?三地齐心协力
大湾区涵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不同区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绿色共赢发展,需要粤港澳三地的通力合作。
春天的深圳灣热闹非凡,十万多只鹭、鸥、雁等候鸟在这里成群聚集,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游玩、观赏……深圳湾是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澳大利亚的中转站,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上百种候鸟来此停歇。如今,这里已成为深圳和香港边界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大湾区建设5年来,粤港澳三地的生态合作持续推进,相继形成了环保交流合作常态机制、珠三角区域空气联合监测网络等。2019年1月,香港渔护署专家考察团来深圳开展实地考察,并与深圳市城管局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在自然教育与保护、生态廊道建设以及深圳湾湿地系统保护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2019年发布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打造生态防护屏障的发展构想,内容包含建设沿海生态带,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等。目前,粤港澳三地正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三地生态合作再上新台阶。
?产业技术助力
生态环保离不开高新技术。凭借雄厚的科技和产业实力,大湾区变得更加美丽。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一座小岛上,一棵大榕树历经400余年的繁衍,独木成林,覆盖全岛。小岛及周围湿地成为3万多只鹭鸟的栖息地,因此被誉为“小鸟天堂”。很难想象,距“小鸟天堂”仅800米外,高速列车正日夜穿行——这是一条设置了全封闭声屏障、能启动“静音”模式的铁路。目的只有一个:避免惊扰到小鸟。为了减少列车通过产生的噪声、震动对小鸟生存繁衍的影响,建设部门开展科研攻关,成功安装全封闭声屏障。当列车通过时,“小鸟天堂”中心区域音量仅增加0.2分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铁路建设为小鸟按下“静音键”,成为大湾区践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生动注脚,背后则是大湾区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集群。大湾区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机器人等世界级产业集群。近年来,大湾区各城市积极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广东肇庆为例,当地规模以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超过60家,初步形成了覆盖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发动机缸盖等产业集群。下一步,肇庆将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政策驱动、三地协作和技术助力等因素,使绿色成为大湾区的发展底色。面对成绩,大湾区的建设者并没有自满懈怠。广东省日前发布的工作报告强调,广东省要继续携手港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互通互认,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抓手,探索碳金融产品创新,助力建设美丽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