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美育人”下高职美育课程的改革创新
2022-05-30周遐
周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指导思想。美育教育作为我国落实國家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仍然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美育课程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美学教育课程改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美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目标等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当前的美育教育标准。而书法篆刻课程作为美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实操性突出、兼具实践意义和推广意义基础课程之一,实际授课远未达到“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也应该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创新。
一、美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育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正式确立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2015年,《教育法》修订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重要保障。[1]这些政策性文件是推进美育教育的顶层规划设计,为高职美育教育提供了建设性方向和指引。
此外,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强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对美学有了新的认知和需求,而高职美学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更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教育的意义所在,重点把握美育的核心内涵和课程渗透,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因此,不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社会需求层面来看,美育教育都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旨目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篆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书法篆刻课程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独特教学方式之一,结合了美术学和书法学的重点内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篆刻的理论内容,传承书法艺术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掌握书法篆刻表达形式的同时感知并深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塑造美学观念,提高艺术品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仍然存在书法篆刻功底较差,书法篆刻作品鉴赏能力有限等问题。不仅如此,人们常以书法篆刻并称两者,多数高职也将篆刻课程归为书法专业的主修课程,从既往资料来看,理论研究也多集中在书法课程改革方面,鲜有关于篆刻课程的教学理论改革研究,而理论支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篆刻课程的改革进度。[2]因此,要想培养高素质美育教育专业人才,提高书法篆刻课程教学质量,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篆刻课程进行目标化、标准化革新。
二、美育课程改革创新的现存问题
(一)美育课程创新意识薄弱
美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变革的必经之路,时代变革作为美育课程改革的诱因,为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基础环境,但也正是因为时代变革引致的社会范围内的相近需求,致使美育教育课程改革趋于边缘化、同质化,多以提升艺术专业技能的传统教学思想展开课程改革,如对美术教育专业勾绘技巧的改进等,在强化艺术专业技能的同时,弱化了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美育课程的自发创新与自为意识薄弱,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和社会个性化需求,而这也是篆刻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篆刻课程创新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教学传统上,目前多数篆刻课程以明清时期的汉印临摹教学为主,遵循师徒制的篆刻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篆刻知识看作教学核心。实质上,经过历史轨迹验证的教学方法固然存在一定的教学意义,但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摈弃这种“课程惰性”,积极引进与时俱进的元素和资源,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篆刻不是小众艺术,也不能直接从实用性走向纯艺术,而应是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特征,从而避免惰性化的改革创新意识阻碍篆刻课程的改革进度。
(二)美育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化
美育课程创新意识薄弱也间接导致教学过程过分强调艺术特殊性,忽视艺术课程与一般课程的价值取向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导致美育课程流于形式化,走上经验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将美育课程教学单纯地演变为技能传授课。但随着社会群众对美育价值的持续认可和关注,人们对艺术课程改革的社会舆论被催熟,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国家对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求,美育课程改革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
以高职篆刻课程为例,篆刻的形式美与其内容、目的性有着紧密关联,通常来说,篆刻形式是依附于内容和目的而存在和发展的,是在文字抽象化基础上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机械组合,而高职篆刻课程要求以点、线和形块通过不同位置的排列组合,产生疏密、松紧、渐变等不同的块面分割,从而构成复杂的篆刻形式,甚至与抽象化书法一样的篆刻效果,这种技术化的教学模式并未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不论是篆刻技艺还是表现形式都未显现出美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篆刻课程要脱离形式化,就需要明确何种篆刻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内容,不同篆刻知识模块之间应如何衔接,何种新时代元素可以融入篆刻课程而不显违和感等问题,但目前为止,这些问题尚不能从高职篆刻课程中得到答案或解释。
(三)美育课程改革主体较为单一
美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体的协同配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革主体单一化的问题长期存在,通常而言,学生往往是改革主体,而学校和教师等则处于边缘化地位,但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处于被动地位,主动性非常有限,因而教师和学校也应被纳入美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连接学校和学生参与美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桥梁,也是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效,而学校作为美育教育方针的制定者,也应该对教学层面的美育改革作出批示和引导,依据国家政策大方向实时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的美育教育政策。
虽然篆刻课程是处于书法学和美术学下的二级学科,受众程度不如其他学科,但篆刻艺术可以将大千世界藏于方寸之间,具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近年来,高职贯彻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并强调美育课程改革,但改革的紅利并不能触及每个学科,篆刻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就目前来看,高职篆刻课程的各个方面尚未形成合力,改革主体单一化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篆刻技艺,较少从美育角度接收篆刻的美学涵养,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和学校的美育教育改革不到位。
三、美育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美育课程改革的创新意识
(1)促进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促进美育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在高职美育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技术和手段,打造集线上线下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比如搭建并共享美育教育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美育慕课等,将线下课程的内容实时上传至网络客户端,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美育课程学习,毕竟美育课程与一般文化课程存在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美育课程不需要进行演算推理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而非一味地进行技术教学,对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美学知识等也要作充分详细的补充,以便在课堂上渗透并强化美育教育理念。
就篆刻课程而言,基于其较高的实操性,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边练,向学生展示全部的操作过程,并将这些步骤过程利用智能技术录制下来,上传至教学平台,以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及美学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
(2)推进美育课程教学艺术性创新
美育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创新可以将美育课程与区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文、政治经济、民俗自然等区域特色构建特色美育品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创新美育课程设计,以便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实现美育课程的艺术性创新。与此同时,高职美育教育可以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需要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身边场景等结合起来,按照美学原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美育实践操作。[3]以篆刻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某一时代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史人文、社会美学等方面的系统讲述,为学生的美学思维创作提供一定思路,并鼓励学生利用篆刻技艺选择某一角度进行创作,但作品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以此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提高“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推动美育课程主体的优化改革
(1)加强美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美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美育课程改革的成效。要实现美育教育的主旨内涵,教师队伍需发挥主体引导作用,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美和认知美,而不是照本宣科,比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团建互动、跨专业交流等活动,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美育课程的感性认知。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动态演示等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体系,并在该体系中强调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构建实践思维模式,从而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内化于实践操作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4]
(2)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更多地强调“翻转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以广东某高职院校的篆刻课程为例,学校采取新型学徒制,聘请影响力颇深的南方印社社长作为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实践,并鼓励支持学生成立印社,利用小红书、淘宝直播等新型自媒体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解答,并给出适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建议,让学生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学习动力。这些成功案例为高职美育的改革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未来可以继续将这种新教育模式推广到高职美育中,以强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有机统一,对于提升人的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格修为、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对美育都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美育的改革创新,补齐短板,构建科学系统的高职美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鸣晨.“以美育人”思想下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路径——以美学原理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113-115.
[2]唐长兴.书法学专业篆刻课程改革新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04):96-97.
[3]徐贵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创新教学分析[J].汉字文化,2019(19):162-163.
[4]李苏云.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南包装,2020,35(06):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