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逻辑

2022-05-30聂嘉琪

学理论·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

聂嘉琪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与方法论的重视。从应然、实然、必然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逻辑,即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既有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成熟经验,又有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推动全党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唯物主义;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8-0011-03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在这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重点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各种历史性成就,并且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不乏在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经验方面的总结,如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等。因此,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分析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逻辑,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逻辑,分别是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解好这三重逻辑,不仅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继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一、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在哲学层面上表现为一种“应然”关系,“说明事物应当如此”[1]。它所强调的,是某一事物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特征或是轨迹等。它是对事物本身发展趋势的一种逻辑上的设定,并且理论上要求事物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它不断接近。因此,“应然”状态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事物现实的发展轨迹并不一定能够按照“应然”状态来进行,而是与“应然”状态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然而,虽然“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偏差,但是“应然”状态为人们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让人们能够努力使“实然”向着“应然”方向去转化,这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找到了内在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一。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以康德、黑格尔为首的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历史是“自在之物”或“绝对精神”的产物,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与经济根源,忽略或是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寻找到了客观真理与客观规律。首先,生产力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促进了交往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不断扩大着人类的活动范围,让历史发展逐渐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它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明確的一点是,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阶级斗争、改革、革命等形式,这些形式,从深层次的角度讲,都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不同程度的变革。最后,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要注意的是,因为社会是会不断发展的,所以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2]270因此,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能够抓住社会主要矛盾,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发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善于抓住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这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奠定了理论前提,成为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一。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历史观上第一次将人民与决定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二。在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提出之前,英雄史观居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主流地位,其认为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抹杀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同时,他们把历史上的人看作抽象的人,将人性进行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设,如所谓“经济人”“道德人”“无赖假设”等,把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人进行这样的价值预设,很明显是脱离了“现实的人”的存在情况的。相反,唯物史观则立足于“现实的人”,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要点。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具有现实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被预设好的“经济人”“道德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属性,他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时,唯物史观立足于社会历史领域的整体发展来考察谁创造了历史。从整体上来讲,社会历史是整体的人通过他们各自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为基础,从而来创造历史的活动。这些整体的人塑造了历史,而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客观要求,因而他们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些人具体地表现为人民群众。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中国共产党相应地提出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即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等,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找到了主要的依靠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二。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三。意识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如政治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法律的关系等观点的总和,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人们生活在社会中,也不知不觉地会受到政治法律思想的影响。不同趋向的意识形态会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同时,由于意识形态仍然属于社会意识,因此它仍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对整个社会的存在来说不可或缺的一种客观现实。”[3]427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并对社会存在起着反作用,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十分重要,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之三。

二、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在哲学层面上表现为一种“实然”关系,说明“事物之事实状态”[1]。它所强调的,是某一事物事实上达到的一种状态、特征或轨迹。它是“应然”在事实上的一种表现,理论上讲,它会沿着“应然”的轨迹前进,但有时也会与“应然”的轨迹相背,与“应然”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实然”并不像“应然”那样偏于理想状态,而是更加去对事物的事实进行关注,强调事物的实践层面,着眼于探寻事物的内在逻辑。《决议》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指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不相同,因而实践重点也有所不同。

第一,中国共产党指出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同时不断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进一步转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1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分别做过理论判断,他们的论断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所做的判断,其判断为国家制定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主要依据则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如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以来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等等,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而目前影响人们获得这些良好感受的则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据这一论断,党和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新的发展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在各个方面的需要,同时也更好地建设发展国家。能够根据客观发展条件与发展要求,精确地指出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并推动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进行转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一。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史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时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其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依靠人民群众,又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决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5]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终于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使中国人民逐渐强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二。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三。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也不时出现,这些思潮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工作形成了一定挑战。《决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5]44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对于人民思想的统一来讲,十分重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当中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内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都做出了详细部署,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严抓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逻辑之三。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在哲学层面上表现为一种“必然”关系,“是经受实践检验而得出的客观结论。”[6]这一结论包含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它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遵循着历史的必然性,按照历史的内在逻辑向前发展。如果说“应然”表达的是“事物应当如此”,“实然”表达的是“事物的事实状态”,那么“必然”则表达的是“事物必然如此发展”。坚持唯物史观,即歷史唯物主义,弄明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在尊重必然的基础上实现自由,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律,总结过往其他救国力量的失败经验,探寻到了实现民族独立的正确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一。在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的各个阶级都轮流登上历史舞台,试图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但无一成功。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人民如何实现自我拯救?这是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十月革命爆发,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也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为其根本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为鲜明立场,分析了其他救国力量失败的根源,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之后,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5]4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方法,那就是团结带领人民(主要是工农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讨伐,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必然会被历史所选择,在其他势力退场后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一。

第二,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规律,找到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决定力量,紧紧地团结这股力量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二。荀子曾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可以延伸为人民群众,舟可以延伸为统治者,荀子之意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一定要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作为统治者要更加谨慎。近代以来,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陷入危机,各种救国势力都希望能够救亡图存,但却找不到真正能够依靠的力量。无论是封建阶级,抑或是资产阶级,都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只是在各阶级内部进行救亡图存的活动。他们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一同进行救亡图存运动,决定了其运动必然是失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了广泛的调查与实践之后,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积极发动人民群众一同进行革命运动,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紧紧地团结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二。

第三,中国共产党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规律,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意识形态战线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三。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社会流行许多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包括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机会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无产阶级若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先肃清意识形态领域,以革命的思想取代反革命的思想,只有思想上肃清了,它才能变成行动的武器。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1469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运动来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如整风运动等,统一了人们的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路线,对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战线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证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统一人民思想、确保政党稳固、推动国家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必须要重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谁抓好了意识形态工作,谁就在统一人民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始终抓好意识形态这一工作线,确保了意识形态战线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之三。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李世平.实然、应然、本然[J].人文杂志,2007(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M].吴子枫,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朱文琦,左腾飞.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三重逻辑——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