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趁着海风放纸鸢

2022-05-30康海群

华人时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鹞子如东纸鸢

康海群

地处南黄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江苏如东,万顷滩涂、千池鱼跃、物阜民丰。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的独特自然条件,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风筝之乡”。

风筝,古称“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他制造的这只“木鹞”(“木鸢”)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如东风筝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东是南通市辖县。南通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其中“板鹞”冠绝全国,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而如东“板鹞”乃南通风筝中的翘楚。

早在五代时,如东就有人系竹哨于纸鸢,故称“哨口风筝”,亦俗称“板鹞”。“哨”之声尖细、清脆;“口”之声浑厚,凝重悠远。每当春秋之际,“板鹞”扶摇直上,连缀着的大中小哨口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声如筝鸣,仿若天籁。如东风筝花样之多,风气之盛,全国罕见。《如东县志》记载:“自草虫、鱼鸟、舟船至于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一排九雁、十三雁。春天竞放,他邑所无。”

从前,如东人放风筝是件非常隆重的大事。风筝放飞之前须供于堂屋,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几人乃至十几人分成“背”和“丢”两组,彼此配合默契。一旦风筝直冲云霄,人们欢声雷动。“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天上放飞的风筝多,预示着年景好,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小时候听爷爷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如东人一到春天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傍晚时分,天清气朗,闲来无事的市民纷纷跑到郊外放风筝。他们的风筝都是自己亲手用纸或绢加上篾扎的,扎成蝴蝶、凤凰、仙鹤、双燕、群雁、美人打伞、美人走索、灯笼、月亮、蜈蚣等式样,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他们用线拽着风筝放上天空,望着蓝天下飞舞的风筝,互相点评:谁的式样新颖?谁放得高?……大概是因为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群雁”“双燕”从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但这些风筝只能在微风时牵放,如遇大风天,人们则会放“鹞子”。用竹子扎个长方形,两侧各伸出一角,上面用薄纱布加纸糊牢,再粘贴一个圆心红角,由此又叫“六角”,也称“板鹞”。还有把七个角鹞并扎成一个的,叫“七串联”,倘若十九个并扎的,就叫“十九串联”。它们的高度大的近丈,小的也有三四尺。上角用胶水粘上哨子或葫芦,用小麻绳牵引。“葫芦”是用葫芦削去末端,加上凿着一个横口的盖,大都装在板鹞上。“哨子”是在长约寸余的竹筒上面加上一个凿着横口的薄竹片做的蓋,再把三只竹筒从小到大连在一起,叫“一联”。把许多联按由小到大排列,用胶水粘或用线绑扎在鹞面上,多者有数百联。

放大鹞子时要三五人,一人扶着向上送,其他人隔一段距离站一个,一个接一个地拉。“鹞子”升到天空,葫芦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有如擂鼓,哨声铿锵有如鸣锣,响及数里。那时,人们不但白天放“鹞子”,而且晚上也放,晚上放就叫“放晚鹞子”。这在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当年,恐怕是乡民聊以消闲的一大快事。而就这点乐趣也往往难以保证,警察会以妨碍公共治安为由,下乡缉拿,这叫“拿鹞子”。“鹞子”被没收,最终以罚款收场。不得不说,这又是件令人郁闷的事。

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无心念及,春天放鹞子的习俗曾一度销声匿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东人放风筝的习俗又兴盛起来。近30年来,如东先后在江苏省风筝放飞基地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举办了二十一届国际和省级大赛。2009年举办的全国风筝锦标赛,慕名而来的参赛者和观赏者达十万之众,创全国风筝放飞史之最。2010年举办的夜光风筝比赛,开国内夜光风筝比赛先河。大赛与时俱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等海内外众多风筝放飞高手。一年一度的“风筝大比武”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不少爱好者自带风筝自娱自乐,“乡土风筝与大赛精英联袂放飞”成为南黄海之滨一道壮丽风景线。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平日里,在学校操场,在公园、市民广场等风筝放飞的专门场所,仍可见到儿童手拽线轴,欢快地嬉戏奔跑,尽情享受“纸鸢跋扈挟风鸣”的魅力,一展“回看高举绝红尘”的风采。

放风筝是人们感受南黄海风情的一项体育休闲活动,已经深深融入了如东人的文化血脉,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沐浴海风去放鸢,热情好客的如东人民真诚欢迎您的到来。

(责编  韦露瑶)

猜你喜欢

鹞子如东纸鸢
趁着海风放纸鸢
环保风暴下,如东小棚模式北上之路该如何走?
如东对虾高产火出圈了!看如东养虾人如何凭实力出名
鹞子和天鹅
忙趁秋风放纸鸢
放鹞子
鹞子和天鹅
放鹞子
春暖花开放纸鸢
NO.3 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