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吴益云
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专门设置了名著导读的任务群,并根据每一专题的特点推荐相应的阅读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名著成为了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针对名著导读专题的教学缺乏较为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基于此,提出将阅读圈模式应用于名著导读的具体策略,以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实践理论。
一、阅读圈模式概述
“阅读圈”又称“文学圈”,由美国芝加哥基于母语实验成功后传入我国,被应用于外国语教学实践中。“阅读圈”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阅读模式与名著导读的课程教学构建有所契合。“阅读圈”一般由选择同一类型文本材料的学生组成,组内成员4-6位,每位成员负责担任不同职务,在独立阅读文本之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工作并进行“述职报告”的准备与分享,在分享结束后根据所得经验调整名著阅读的学习计划。
“阅读圈”中成员负责的角色较为固定,常见角色有组长、探秘者、质疑者、生活联系者、情节联系者等。组长主要负责协调、分配每个组员的工作,做好对组内阅读后信息的分享、收集及整合,检验“工作日记”。探秘者需要帮助组内成员在文中找出相应的重点词汇、句子,包括与逻辑结构相关的词句、细节描写、情节伏笔等。质疑者主要负责在阅读文本之前提出问题,以此推进阅读的深度。生活联系者主要是在阅读时找出文本中与生活相关的要素,探寻作者的观点、情感,看是否能够从文本内容中为同学的生活提供良药。情节联系者主要是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作一个分析,了解文章的内容框架,帮助组内成员快速掌握文本内容,读懂大意。
二、阅读圈模式对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
(一)唤醒学生名著阅读积极性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对名著阅读缺乏一定的概念,大部分学生都将名著导读的学习视作一项答题任务,反而忽略了阅读名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理解文本,获取新知。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学生关注的不只是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还在于学生应掌握更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当学生对名著产生浓烈兴趣时,才会更加主动参与到阅读之中,因此语文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要重点强化学生阅读名著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名著本身的文学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名著之中所蕴含的语言美、现象美及意蕴美。
在名著导读课上建立阅读圈模式能够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推动阅读从课堂延展到课外,形成整体性学习。在阅读圈中,学生可通过自身的兴趣选择角色,分配喜欢的阅读任务,进而形成目的性强的阅读策略,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利于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避免学生盲目阅读,也能够使得阅读在相互协作下完成。在相互分享,相互释疑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審视阅读成果,激发学生在阅读时的积极性。
(二)搭建阅读框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圈模式能够将阅读工作进行相应的细化,小组成员在承担不同的角色下分享不同的学习成果。而不同的角色人物也意味着这就是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所需掌握的关键点,包括阅读方法的获得与训练、文本情感的感知与习得等。
初中生在名著阅读中的首要任务是从长文本的整本书中寻找自己所关注的内容并获取信息。因此,通过开展阅读圈模式进行“名著导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角色的任务下关注不同的信息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基本框架,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
(三)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圈模式以任务为驱动,通过扮演角色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启发思维。同时在不同的角色分工下,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形成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能力,在圈画、质疑、联想生活实际、推理名著整体结构的过程,也能够较好的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以小组为阅读圈的形式下进行相互协商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分析理解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策略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应用阅读圈模式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涉及对任务清单的设计、任务的安排、任务的预备、任务的实施及对任务的评价五个环节,强调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整体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优化任务设计
阅读圈模式的根本动机是由具体的任务所驱使的,要保证名著阅读的顺利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名著的内容、教材的安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首先,教师需要对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再根据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的“专题探究”中,分别布置了“给祥子写小传”“探寻悲剧原因”“话说‘洋车夫”“独特的京味儿”四个专题,教师在安排角色任务时,可以综合考虑后结合不同角色的特性将专题任务的处理设计入内。
(二)科学合理安排任务
在名著导读的阅读圈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阅读圈模式的规则,可利用工作流程图、职能分配图、结构图等方式进行可视化的呈现,经过对规则、原理及要求的了解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对规则的了解能够减少后续小组合作的矛盾,也能够规范阅读圈模式教学时学生的随意性行为。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特性,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完成阅读任务。例如,质疑者这一角色主要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提出批判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有普性、特殊性、现象、内涵等多种特征,教师不需要过于刻板规定学生的问题思考,而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形成头脑风暴。
(三)有序管理准备任务
该部分主要由学生为主体执行的。准备任务是指接受任务布置后的阅读学习与准备。由于阅读圈中每个角色的任务、要求各不相同,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任务,还要让学生积极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述职报告”“问题提出”等诸多环节,还要提醒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掌握科学写作技巧。这一环节的有序管理,能够为任务的实现上提供良好的保障,增进阅读学习的效果。
(四)创建主题情境实现任务
实现任务是阅读圈模式的任务成果展示,需要依托课堂。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角色阅读成果的汇报、阅读成果思考与讨论等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创建开放的主题互动情境,通过确定课堂的主题来规范讨论、展示教学情况,及时纠正不积极、偏离教学内容的现象,观察并监督学生的讨论,保证任务的顺利实现。
(五)客观评价任务成果
对任务成果的评价,给予及时的肯定与纠正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圈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任务的评价可以采取圈内组员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建立相对系统综合的评价机制。学生可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的评分,并阐述理由,再通过组内成员的相互评价明确自身的不足。这个步骤可由组内评价时完成。然后,再通过阅读组长对任务成果的报告进行班级中不同小组的比拼,进行一个相互间的了解。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小组呈上的作业资料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点评,教师在评分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和观点,并采用“自我评价30%+组内评价20%+小组评价20%+教师评价30%”的评分公式作为学生阅读的最终成绩。
四、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学生应在合理的阅读分工下进行阅读——思辨——联系生活——质疑——推理——分享的全过程,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尽可能的在阅读思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方法,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在思辨中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在名著导读的课程中,应结合名著的文本特点及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案,并最终将阅读圈模式的教学过程按照“三课时”,分别设为导读、教读、研读及应用迁移四个环节。
(一)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施
基于阅读圈模式的概念,教师首先需要提前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原则采取就近分配原则,根据班级座位进行画圈分组,根据角色:组长、探秘者、质疑者、生活联系者、情节联系者分为五人一组。然后,角色分配采用随机原则,由小组抽签决定(如双方同意互换角色可交换),再经过一轮商议决定后确定名单。以“《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为例:
阅读圈小组角色任务清单:
探秘者:运用圈点勾画出《骆驼祥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疑点。
质疑者:根据《骆驼祥子》的文本内容和“专题探究”中五个探究范围,提出指向文本性的问题。
生活联系者:将《骆驼祥子》中有现实意义的东西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处理方式,或思考作者在文本中的安排。并联想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情节联系者:对《骆驼祥子》一书的目录进行分析,基本明确全书大意,了解各部分情节的推动。
组长:对其余组员的汇报的信息进行概括,包括讨论、文本批注、报告等内容,并总结全组对全书的理解,与教师对话。
在该教学中,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思考会将教材的“专题探究”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为阅读的框架,以探究性的任务驱动对文本阅读的理解。
教师任務内容:
教师应在导读课上布置好阅读圈任务,观察学生对阅读圈的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对《骆驼祥子》一书阅读的情绪是否积极,对作品内容是否感兴趣,以及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并且教师还要及时记录学生在“阅读圈”活动中生成的情况,以为下节课作出调整,合理规划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完成分组与任务的分配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迅速对文本中内容介绍、作者简介、目录等内容进行先导阅读,确保学生对《骆驼祥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克服对《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畏难心理。并对“读书方法指导”中的“圈点批注法”进行举例教学,可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投影演示,让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圈点批注法”。在完成这些方法培训之后,可开展第一章节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完成第一次的阅读圈协作,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阅读圈模式的运行状态,以此保证阅读圈模式的有序进行。
针对整本书内容相对较多,阅读过程较长的因素,在完成导读课后,阅读圈小组活动将重心放在课后,以课后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在课后,学生需要搜索相关资料,对文本展开不同方向的学习,相互交流。在“研讨课”上,阅读小组可经过相应的讨论后明确思考的主题,并依次分享各角色的任务收获情况,确保每个角色间的职务能够相互配合、透明,促进文本理解,实现自主阅读向协作学习的转化。
在成品展示课上,各个阅读组长将每个成员汇报的任务、观点组成相对简练的学习报告,并向全班分享汇报,形成各个小组间的不同思考,完善小组及学生个人的理解。在阅读小组分享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分享的内容、展示的成果,作出精准的点评,针对组长的汇报,进行相应结果的准确度评分,并澄清正确答案。
此外,在展示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所学的课程进行迁移。在“《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中,选编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作为自主阅读推荐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该篇文本作为一次课堂实操训练。此时发挥主要作用的主要为“生活联系者”与“情节联系者”,通过联想生活实际与文本的内容,迅速引起组内成员的共鸣,并在组长的带领下全组成员完成对文本情感的升华。
(二)教学反思
在阅读圈模式的引导下,初中生更愿意主动花费时间去阅读名著与应用教学中所教授的阅读技巧去理解文本,也更愿意与同学分享阅读所得。以阅读圈模式代入文本学习,学生会对文本中的情节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单纯的对故事情节兴趣上升到对故事情节的脉络分析,自主剖析文本内容。
从传统的名著导读教学来看,学生随意性高,主动阅读的群体与消极阅读的群体差异大。通过阅读圈模式不仅将“名著导读”有效地课程化,还将阅读任务分配到班级的每个人,减少了阅读的随意性,缩短了个体差异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精准,增进了学生阅读的获得感。
从阅读圈模式的任务构建及学生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参与阅读圈模式之后,在进入其他课文学习时,学生依旧还会对扮演的角色进行相应的工作思考,发表一些不同的建议,更善于表达观点。
阅读圈模式在“名著导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力,改善学生语言表达环境,增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贺亚丽,徐国辉.例析阅读圈教学模式在高中课文教学中的迁移与重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9(4):7.
[2]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8.
[3]张蓉.从初中生名著阅读兴趣的缺失谈起[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2.
吴益云,福建省古田县新城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