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助力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2022-05-30张红星
张红星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里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统编教材将其细化为语文要素并逐一落实到单元学习之中。本文结合实际,借助多元对话,浅析语文要素学习的落实策略。
一、与编者对话,整合语文要素
1.对话旁批
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教材不仅引入了单元要素,而且在编排方式上也有了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泡泡提示语的形式引入旁批,将语文要素逐一细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重点分析旁批与语文要素、文本、课后习题的联系,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一课,采用了泡泡提示语的形式给出五处批注。这恰恰是该单元语文要素的细化,更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其对话,将批注进行分类,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为学习课文创造条件。
2.对话园地
语文园地既是一个单元内容的总结,也是一个单元语文要素的汇集地。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园地的重要性,将其作为落实学习语文要素的重要途径。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其中的交流平台重点概括了该单元的批注内容。教师可以对其加以整合,从中提炼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与落实措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园地的内容,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虽然学生之前也接触过批注,但是,那些批注多是浅层次的,仅仅是圈画重点字词,或者标注段落序号;而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文本空白处尝试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对文本进行评论。
二、与习题对话,落实语文要素
1.借助课后习题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按照理解、积累与拓展三个维度设计的,重点围绕语文要素及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编排。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结合课后习题将语文要素逐步细化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条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习题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该习题是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设计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习题,边读边找文本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与言行的句子,从中感知李大钊的光辉形象。
2.自创训练习题
虽然绝大多数课后习题都是围绕语文要素设计的,但也有少数课后习题没有完全覆盖该单元语文要素。对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习题,确定课堂教学重点,落实语文要素学习任务。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后习题没有设计相应的练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拓展鲁迅相关资料及小说原文《故乡》的片段,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走近鲁迅,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三、与学生对话,巩固语文要素
1.结合学情巩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巩固落实语文要素,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更要创造条件与学生对话,准确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批注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比如,在教学《牛和鹅》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步骤:第一步,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运用已经初步掌握的简单批注方法,圈画生字词;第二步,引导他们对批注内容进行分类,初步了解批注的种类;第三步,组织学生通过批注逐步了解课文内容,鼓励他们借助批注表达情感,发表评论,推动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2.结合情境巩固
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语文要素却是抽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整合语文要素,有针对性地创造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推动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针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这一语文要素,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我是小导游”这一情境,鼓励学生围绕关键語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西沙群岛的相关景色,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在海底你看到了什么”,鼓励他们通过小组交流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四、与读写对话,内化语文要素
1.借助内容内化
统编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编排单元写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如何解决写作写什么的问题,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匆匆》一课,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把抽象的时光具体化、形象化。而在《别了,语文课》中,题目是告别语文课,内容却是教师留言及同学送书,两件事虽然很小,却是作者成长中最为珍贵的一段记忆,显得更有意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文本的表达方式,尝试写一写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小事,将语文要素内化为写作能力。
2.借助情感内化
单元习作是巩固语文要素的重要抓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尝试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有机地整合阅读与习作,继而推进读写相融,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而习作要素却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随文练笔,鼓励学生进行情感批注。如《匆匆》一课,作者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各自对时间的看法及自己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总之,统编教材提供了语文要素生长的沃土,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借助多元对话,围绕语文要素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走进、理解、巩固、内化语文要素,在助力课堂教学走向精彩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