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品读教学的多重进阶策略
2022-05-30陈翔
陈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每一个个体成长的起点。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古诗文品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之感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情,拓展其知识面,实现与古代诗人的深层次“对话”。古诗文品读是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入门之处,通过必要的品读教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参与古诗文学习,实现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丰收。下面笔者将按照“初读—再读—三读”的顺序,由浅入深,深层次探析小学古诗文品读教学的多重进阶策略。
一、初读:设境激趣,晓文知义
1.不求甚解读,了解诗文整体全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对读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强调的是读者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即不需要咬文嚼字、字字深入,只需要“不求甚解”地读,整体感知古诗文的主题即可。鉴于小学生汉字储备不多、对古诗文了解不深的现实,教师在引导其进行古诗文“品读”过程中,首先,应对字词的准确发音进行指导,并对这些字词加以解释,使学生对字词义进行准确的认识。比如,“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中的“微”“露”“寂”、“不脱蓑衣卧月明”中的“蓑”等,准确拼读及词义把握是后续品读古诗文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教师对于较难读的句子要进行领读,引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停顿,以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节奏。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流畅地朗读全篇,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文的整体全貌。在整体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古诗词《采薇(节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上述的几个阶段展开朗读。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字词的准确发音。第二阶段,要对相对较难理解的诗句进行重点朗读。第三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理解章法、词法的重沓叠奏,还要对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进行全面感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2.揣测联想读,把握诗文核心主题
善于大胆揣测和联想,也是古诗文品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借助揣测联想的方式进行品读,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之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古诗文内容的推测与分析;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对古诗文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比如对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理解,学生就可以大胆揣测联想,探讨对于诗句的见解和看法。首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潮水涨得很急,郊野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渡船横泊在那里的画面,勾勒出“渡口扁舟闲横”的景象;其次,结合诗人韦应物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先后做过“三卫郎”及多地刺史,深为朝政腐败而忧虑,体现出其忧国忧民但又无能为力的心情。韦应物又何尝不是一只“闲横”的“扁舟”呢?在这首诗中,诗人韦应物是否有此寄托尚不得知,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从而帮助他们品读诗文的多元价值情感,这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3.拓展延伸读,实现内心情感代入
古诗文以生动的词语及悠远的意境,备受小学生喜爱,所以在进行古诗文“品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延伸拓展,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代入,这对于增强“品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教师应通过讲述诗人经历、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内容进行相关延伸,这样可以让古诗文品读过程更加有趣、更加活泼。比如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这首诗的品读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夜不成寐的情景,室外银河西移,牛郎织女隔河遥望;后两句借助月宫仙子嫦娥幽居冷宫的场景,抒发自身的孤寂之感,饱含了清高文士高洁孤独又不肯屈从现实的深刻意蕴。在拓展延伸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多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介绍,以此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再读:整体统筹,品味文化
1.聚焦文眼品读,实现诗文文化透视
文眼,是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文内容的窗口。通过聚焦文眼,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于古诗文的关键词及关键意象进行理解,从而“打通”全篇内容,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主题及蕴含的思想。比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月亮”代表着思念、思乡的情感,“竹子”代表虚心、坚韧、挺拔、高风亮节的品质,“渔樵”“白鸥”代表归隐,“杨柳”“长亭”代表送别,“梧桐、夕阳、落花、流水”都代表凄凉、孤独、忧愁之感。在进行古诗文品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眼,从而感知诗文整体文化基调。
2.多方对比品读,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在古诗文品读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语感,教师可以通过多方对比朗读的方式进行品读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诗文的核心思想,消除过度依赖理性分析所带来的僵硬感。首先,以作者为主题进行古诗文内容整合,开展对比品读。如可以将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古诗文作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比品读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诗人陆游一生的事迹,体会其坚定的爱国热情。其次,以相似内容为主题进行作品整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比品读。如以“春”为主題开展品读教学,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李白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甫的“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同诗人笔下的春天不尽相同,通过对比品读,可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力和文化素养。
3.小组互动品读,深刻感知精神价值
小组互动品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够让不同小组的学生互相评价,进而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神价值。以《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品读为例,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让各个小组分别朗诵第一自然段第二句排比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智”“富”“强”层层递进的磅礴气势,以此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少年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国豪情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小古文故事会”活动,来有效地推动古诗文品读教学的实施。这一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品读情境,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如在《书戴嵩画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故事人物特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布置多项任务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从课文中选择一处个人感兴趣的情节,广泛展开联想,对故事情节进行补充;化身杜处士或者小牧童,讲述关于“我”的故事。学生可以自由结成小组展开讨论和讲述,在欢声笑语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于课文的理解,同时其想象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三读:感悟情理,升华思想
1.细心揣度品读,延伸品读深度
从纵向维度分析,教师应推崇细心揣度品读,进而延伸品读深度。教师应抓住古诗文的关键内容并围绕此展开,将古诗文幻化成一幅幅活泼的画面,从而幫助学生更好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在进行《题西林壁》“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品读时,教师可以提出“诗人在何处”这一问题,暗示无论是从远、近、高、低,还是从东、南、西、北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洞察庐山真面目,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当局者迷”的道理。在品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挥“咬文嚼字”的功夫,提升品读效率、延伸品读深度,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古诗文品读习惯。
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品读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以“池塘”为喻,说明为学之道,必须要广泛积累才能够吸收新的营养。最后一句则是意在说明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只有不断地自我更新,才能够获得进步,否则就像一潭死水。为学之道亦是如此,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方可实现持续的进步。通过深层次地启发学生,让他们不仅领会这首诗的意思和主旨,同时也进一步地明白了如何学习、如何进步,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富含哲理的诗句,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巧妙提示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深度品读、升华思想。
2.情理融合品读,拓展品读广度
从横向维度思考,在品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理融合的方式,拓展品读广度。首先,教师要多方联动,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围绕古诗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体会古诗文的美感。其次,积极开展“古诗文经典朗诵”等实践活动,即从古诗文中选择有趣味的情节,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补充故事内容并讲给大家听。如品读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时,就可以让大家一起讨论并补充后续的场景,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又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是饱含美感的哲理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每年季节到来,花都会开得非常繁盛,而每一次来看花的人都不相同,容颜每年都在变化,寓意是万物一直没有变化,每年都有繁盛景象,但是人却变老了,再也无法回到年少时期。此处可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否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例子?让大家畅所欲言、广泛言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古诗词的美学特色,还能对古诗词蕴含的哲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综合素质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古诗文了解不深,这往往会让他们在古诗文学习中“望而却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讲究艺术技巧,按照“初读—再读—三读”的顺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在初读教学中,设境激趣,让学生晓文知义把握古诗文全貌;在再读教学中,温故而知新,把握古诗文文化及精神思想;在三读教学中,注重从细心揣度品读、情理融合品读出发,实现深度和广度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小学生在古诗文品读中,品出文化、悟出情理、荡涤情感、淬炼人格。
(作者单位: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庄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