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心田,种桃种李种春风
2022-05-30于海艳
于海艳
随着各种教育思潮的涌动,各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面对“中国的学生变了,但是老师家长还没有跟上”的窘境,教师如何破解?面对许多学生问题已经由行为问题变成了心理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这一切都提醒着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进行“人”的教育;遵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在学习与反思中做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学习者和反思者,是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与新的角色。
一、在“捕一下”与“捉一片”中,促教育现象变教育契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现状,对日常教育教学现象具备直观反应力,能够从学生出现的“偶然”或“意外”现象中,捕捉到教育的契机,并利用好这一契机,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贯好学的涵,国庆假期后一连几天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初步了解情况后,我发现他沉迷于手机中的“抖音”,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继续了解班上的情况,我发现不少学生因手机使用不当而影响学习:班上存在利用“作业帮”抄作业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建立QQ群用来共享作业、私下聊天,甚至利用网络组团玩游戏。看来学生是在手机的使用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我寻找机会,组织召开关于手机使用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学生现身说法,我寻找机会总结使用手机的优点与弊端;之后,提炼观点,使话题集中到怎样使用手机效果会更好。若是遇到两方观点相左、争执不下的情况,立即进行辩论赛,争一争、辩一辩。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将阻挡班级前进的“暗流”挑到“明处”,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得出要合理使用手机的结论,在思辨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而不是受手机支配,活成手机的“工具人”。
“捕一下”顺势“捉一片”,其本质是采用合适的方法从点到面,有效地促教育现象变教育契机。
二、在“进一步”与“退一步”中,越过“本能”看“本质”
于教师而言,专业书籍的阅读必不可少。它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练就一双“尖锐”的眼睛,越过“本能”的教育,接近教育的本质,为不确定的教学行为支撑起架构。
新学期,班上转来了一个新生美,一个有着一双深沉眼眸的小姑娘。简单了解才知道,由于父母离异,她随父亲来到姑姑家,似乎是个苦命的孩子。孩子新的初中生活开始得并不美好。为了使她尽快融入班级生活,我叮嘱班上的同学与她多聊天,叮嘱各科教师尽可能用“专业的普通话”授课。好心的笛还将校服借给她穿,跟她约定每天固定时间补习英语,她似乎很快就融入班集体中。
问题还是出现了。一段时间,美的眉头一日比一日更加紧锁,她频繁的身体不适让我心生警觉。把美请到办公室,我还没开口,美就开始哭,眼泪像是等了很久。在美断断续续的啜泣中,我听清了缘由:妹妹早逝,父母离异,重组家庭……美紧皱的眉头,是不是因为被忽略?向美的父亲了解情况,在交谈过程中,发现父亲付出了很多,为了让美适应这边的生活,他和妻子做了很多的改變。后妈对待美和弟弟是一致的,买东西的时候甚至会明显偏向美。甚至为了美,他们举家从云南迁到了山东,还让美和自己的亲妈随时保持联系。
找不到问题的原因,退后一步再看,就显现出来了。我和美的父母一样,用行动关爱着美,似乎觉得,我们给她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美就会变得和我们想的那样好。事实却相反,美朝着我们期望的反方向滑去,变得脆弱、敏感,甚至她闹着要回老家。《教师:挑战》中有一句话,“怜悯造成的伤害超过严重不幸带来的伤害”。我心中一惊,也许是我们本能的“怜悯心”,给她造成了困惑与伤害,导致她的纠结与不自信。我们“好心”给她创造的环境,却带给她“出了问题”的暗示。是啊,把孩子培养出“弱者心态”本不是我们的初衷。书中支招说,其实我们可以向孩子表示,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必可怜他们。后退一步,不再时刻准备帮助她,而是让她自己去“消化”。我们“忽视”她,向她提出与其他学生一样的要求。我和她父母停止了对她的所有“怜悯”行为。一个月过去了,我们再见到的是神采奕奕的美,她用自己的努力适应了新的环境与生活。
美给我们上了一课,一切的从“本能”出发的教育本心或许是好的,但是如果脱离教育的规律,只会出现“离题万里”的后果而不自知。
三、在“观一人”与“悟一事”中,锻炼自己对教育幸福的感知力
教育是一件烦琐的事情,很容易让人疲惫。但是,谁都无法否认,教育的成功是可以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我们不停地学习与不断地反思,都是为了攀越一层又一层的教育境界。眼中有学生,跨入教育的第一境界;心里有学生,跨入教育的第二境界;观一人悟一事皆与学生有关,便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既育人又丰盈自己的内心,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并让这种幸福感吸引我们的孩子,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不妨换一种心态,学习农民种庄稼:在春天的时候按时播种;夏天的时候遇风扶助,遇雨排涝;秋天的时候,定会收获满仓;待到冬天大雪封门之时,暖炉暖炕心里吟唱“一亩心田,种桃种李种春风……”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乳山寨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