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土贝币浅析
2022-05-30赵涛
摘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本文赏析在河南安阳殷墟、洛阳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出土的天然海贝及仿贝,正是它们,将我国从以物易物时代带入货币时代,其起源、发展等均展现出我国独具风格且辉煌灿烂的货币文化。
关键词:河南;海贝;货币;价值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作为交换的物证,货币的演变过程,是我国经济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也反映了历代经济兴衰的过程。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4000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古老悠久、独具风格、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货币文化。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有天然海贝和仿贝两类。我国古代使用的海贝生长区域大约位于中国南海、印度洋、太平洋。海贝的外表光洁、玲珑小巧,是古人理想的装饰品,它具有规格大小接近、价值固定、质地坚实耐用、不易损坏等特质。海贝在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就已担负起货币的职能。夏商时期,货贝使用广泛。据桓宽《盐铁论》记载:“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在商周时期,契文和金文,常见有“取贝”“锡(通赐)贝”的记载。
河南地处中原,当地出土的海贝来自远方海域,这既是对古代交通运输工具和道路的考验,又是古代先民对世界认知的考验。各个区域之间通过贸易、战争等多方面的联系、交往,促进了彼此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一、海贝在河南的考古发现
河南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海贝,当时是作为饰品使用的,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贝币。在商代,河南是海贝的集散地,海贝为远方海域运输而来的物品,因稀有而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拥有流通的货币、豪华的饰品、通灵的媒介等多重身份。商代前后,由于先民的认知不同,它在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商代前在河南出土的海贝: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南三门峡仰韶村墓葬中,发掘到以装饰为用途的海贝;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到以货币为单位的海贝。
河南商代墓葬出土的海贝:河南安阳殷墟刘家庄遗址的墓葬中,海贝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较为普遍,但数量较少,在墓葬中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有祭祀和通灵的作用。例:在M508墓穴发掘1枚海贝,含在墓主人口内;殷商墓41座M70发掘海贝2枚,含在墓主人口内1枚、左侧骨盆附近1枚,M121墓主人口含海贝3枚、左右手中各1枚;西周墓26座发掘海贝共计123枚,出自10座墓葬,每座墓葬出土的海贝数量多于殷墓。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海贝6880枚以及少量的石制仿贝,在该墓葬中还出土有一枚阿拉伯宝螺,此类物件出土量较少,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在商代后期,河南安阳殷墟墓葬出土海贝的比例较高,例如殷墟东区302座中小型墓葬中,有83座出土海贝,约占27.5%;殷墟西区938座小型墓葬中,有340余座出土海贝,约占36.2%。
此外,同样在商代,河南郑州荥阳西司马遗址M43墓葬出土海贝37枚,为墓主人口含及颈部放置;M40墓葬发掘墓主人口含海贝25枚;M52墓葬发掘墓主人口含海贝18枚;M29墓葬发掘墓主人口含海贝7枚。据此说明,在商代,口含海贝已成为祭葬的形式之一,或许代表氏族图腾,又或许是通灵方式。
二、仿贝的类别
商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当时作为通货的海贝,因其数量的局限性已难满足需要,所以改用人工贝来进行补充,于是出现了仿制贝(青铜贝、骨贝、玉贝、蚌贝等)。主要用作货币的贝有阿文授贝、拟枣贝。
1.青铜仿贝
在使用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的同时,还诞生了原始意义上的金属铸币。殷商时期,出现仿海贝形制而铸造的无纹铜贝是我国金属铸币的鼻祖,说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乃贝币充当货币的高峰期,为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青铜仿贝自殷商始铸,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盛行于西周的稱量货币,主要是青铜,它没有一定的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使用时必须称算重量和鉴定成色。到了西周晚期,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商业更为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更多,货币的作用愈显重要。由于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贝币的职能在中原地区逐渐衰退,但仍被看作财富的象征物,为列国的奴隶主贵族所保藏,看作聚敛的对象来猎取,当作财货来殉葬。它开创了中国铸币文化的先河,代表着中国青铜铸币的开端,对春秋战国的有文铜贝及中国以后各期的铸币都有深远影响。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贝,器形和当时作为实物货币流通使用的大孔式海贝(贝的背部有一个人工加工的大穿孔)完全一致;山西保德晚商遗址出土的青铜贝,器形较大,形似背磨式海贝(贝的背部几乎被全部磨掉)。除了器形不同,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它们的用途也不同,殷墟出土的青铜贝出于墓葬,应是作为货币殉葬的;保德出土的青铜贝则出于车马坑,为殉马的饰件,这或许便是后来所谓的古钱的“正用品”和“非用品”的源头。
2.玉仿贝
西周时期,玉和海贝仍作为宝货,充当货币形态。玉贝以边角废料磨制而成,仍充当上币。
3.绿松石仿贝
绿松石仿贝作为宝石类仿贝,在少数大墓中有出土,如河南安阳的妇好墓。
4.骨仿贝
骨仿贝是使用动物的肢骨制作的,有的呈绿色,当为墓中铜锈积年所蚀而染色;有的呈红色或黑色,当为采用天然染料通过人为加工而上色。
三、海贝的使用价值与计量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货币的产生以交换为前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氏族部落的形成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部落逐渐出现剩余产品,从而产生了生产物资、生活物品的交换。牲畜、粟帛、珠玉、龟贝等都曾作为实物货币进行交易,这就是“以物易物”阶段。货币的出现,也是先民对计数概念的确立,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数和量有了意识,从而逐渐改变了物物交换的原始商品概念,开始了货币价值交换行为。贝在取得实物货币职能以后,仍然可以作为装饰品,甚至被视为可以保佑妇女顺产的一种信物,所以成为每个家庭必需的物件。贝也具有贮藏功能和支付职能,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以及奴隶主们聚敛的对象,大量的贝类随葬正是这种职能的反映。在汉字中,与财富有关的文字如贫、贱、贷、财等皆从贝,这或许便是货币和货币文化衍生的历史渊源。
天然贝作为装饰品时,一朋原无定数,被装在麻布袋中,放在车舆里,商人带着它“肇牵车牛,远服贾”(《尚书·酒诰》)。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贝作为货币,为了便于交易,形成了一朋十贝的固定单位。贝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记载于《易·益》:“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这里说到一只卜龟,价值贝十朋;铜器铭文中有:“易贝卅寽”,寽为金属计重,则此所赐之贝,应指金属贝,这一时期,一朋贝与金属称量货币青铜块“一寽”的购买力相同,先秦“一寽”的重量等于5斤,约等于今天的1.25千克。
四、结语
贝币兴起于夏朝,鼎盛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衰落,终结于秦朝。贝币在河南地区的集中分布,反映出族群的紧密关联及当时的社会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道路的反映,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志强,戴越.古钱文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卫斯.试论贝币的职能与殷商时期的商品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01):9-12.
[3]潘世杰.钱币史话及其辨识(一)[J].收藏家,2011(03):75-79.
作者简介:
赵涛,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