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思考
2022-05-30宋炳华
摘要: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桥梁,其建设与发展需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不断革陈出新,体现新时代的新气象与新作为。本文从文化教育、展示方式、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展望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以期对未来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发展,创新
一、新时代博物馆的特点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赢利性永久机构,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博物馆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博物馆事业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前景与机遇也随之相伴而生,这种发展趋势清晰地反映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变化上。如2021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就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博物馆在面对未来新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如何走新路、开启新模式、开放新思考,展开深入的探讨。2022年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旨在强调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博物馆日益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满足公众需要、增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推动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新时代的博物馆面临着职能优化、激活文物生命力的重大任务,通过博物馆让文化自信变得可知可感,在推动社会变迁与发展中贡献力量。
二、文化教育
博物馆作为文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教育机构,文化教育是其基本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及教育作用。讲解队伍是博物馆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为宣传文化、科普知识的主力军;文创产品的研发是博物馆文化宣传的成果展示,代表了所属博物馆的文化特色,是各类博物馆不同文化元素的创意表达。
1.讲解队伍的提升
在博物馆职能中,保护和宣传教育应该是并驾齐驱的。作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讲解是博物馆教育的基础工作,培养一支优秀的讲解队伍,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及增加关注度,还可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讲解队伍需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语言技巧、基本的礼仪常识等都是讲解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技巧方面,需要讲解员学会科学地发声,提升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气息的控制、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增强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观众获得美的感受;好的仪容仪表不仅会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提升观众的满意度,还会提高讲解员的信心。因此,讲解员要系统学习服务礼仪、接待礼仪等课程,同时注重气质的培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新时代赋予讲解员的使命,不仅是业务能力的过硬,更应该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努力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讲话中提到,“要培育新时期讲解员向学者型发展,使讲解员队伍更加适应文博事业追赶超越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讲解员具备专家的学识水平,而深入一线、多看多感受、多学习积累是专业养成的重要途径。例如红色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就需要对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等进行全景式了解;地质类博物馆讲解员要深入野外,到资源勘查、化石发掘等工作一线,跟随专家、学者学习地层的成因及意义,了解找矿手段及过程,系统观摩化石找寻、挖掘、打包、修复等过程。而在深入一线的同时,还应多去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在讲解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并结合一线经历,向观众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不仅能向观众传播知识,更能启发观众,帮助观众理解和提升,了解每一件展品的时代背景与内涵,讲解起来心中有数、掷地有声。
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契机,完成讲解员从“背书型讲解员”向“研究型讲解员”的转变,让更多人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引发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2.文创产品的研发
博物馆的各类文创衍生品承載着文化理念,代表着每个博物馆独有的文化背景与特点,是连接公众与文物的桥梁,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直观感受到文物的生命力,观众可以通过购买文创产品来了解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1]。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网红文创”的塑造来提升博物馆形象,为博物馆事业走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在博物馆自身特色基础上守正创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前提是深入解读背景历史文化和馆藏文物内涵,对文物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提取,再结合市场调研,设计系列产品。例如,三星堆博物馆的特点就是“陪伴”在古遗址旁,被称作“文物栖息地”,它的每一次考古发现成果的公布都会带动一次文创产品设计热潮,以发掘出土的金面罩、青铜器等文物设计的雪糕等文创产品备受大众喜爱;山西地质博物馆近来研发的“地质年代文创直尺”,将地质年代表的年代及对应时代出现的代表古生物栩栩如生地反映出来,将地质文化变身“学习用具”,让大众能更加直观地学习及理解晦涩难懂的地质知识。
要重视文创产品与传统文化的跨界融合。随着“国潮风”的流行,为了让观众近距离感知、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越来越追求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从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着“国潮文创”的出圈,北京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文创界的一线“网红”,其研发的故宫文创、国风彩妆被称为“最时髦”的文创。备受大众喜爱的故宫雪浮雕口红,以精致的微雕工艺细致还原了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仿佛置身紫禁城;敦煌博物院以吹笛飞天元素设计的飞天小夜灯、飞天金属书签等文创产品,造型秀逸,生动而富有文化气息。这些看似与现代时尚不搭边的元素,成为了年轻人追逐的新潮流,从深层次来讲是新时代带给年轻人的一种时代感召和文化认同,也是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越来越重视。因此,文创产品设计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新活力”,连接文化与消费者,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普及性输出。
三、展示方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展现博物馆的力量,我国博物馆的建设也正朝着现代化、智慧化方向发展,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展示方式。
1.丰富馆内展陈形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更多的科技力量赋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成为推动文博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底出臺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为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通过VR动画、数字模拟等先进科技将传统的展柜展品,实现其场景复原和立体展示,大幅度提高展品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例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河之恋”,以展现运河文化为主题,借助NEC投影机在4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中以环形布局展现更真实的运河风光,有如身临其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与沉浸感。再比如国家博物馆打造的数字展厅,观众可以对过往的专题展览和当前的重磅展览进行实景观展体验,像身处博物馆内一样“边走边看”。
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博物馆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发展,不仅丰富了枯燥乏味的图片文字展示,还为公众提供了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形式。
2.开辟线上展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博物馆”的方式,借助新媒体,采用线上释展的形式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例如,广受大众喜爱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展示文物的综艺节目在社会上掀起了阵阵文物热,它们打破了时间与地域限制,带领大家近距离体验文物的魅力;山西地质博物馆与太原广播电视台联袂打造的《听得见的博物馆》系列音频节目,以馆内藏品为载体,向公众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各平台阅读总量近3000万人次,进一步弘扬了自然资源文化。
为了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博物馆“云展览”应运而生,更是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守望燕都”微信平台推出了“追溯北京”“琉璃河历史文化展”等系列展,通过线上云展览的方式讲述相关历史文化;山西地质博物馆在其官网及微信公众号推出《山西地质发展史》《常见古生物的生存环境》等线上科普讲座和有奖科普线上竞答活动,为公众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有效传播了地质文化知识,打开了博物馆展陈的新大门。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群体对文化吸收喜好内容缩略化、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各大博物馆开始借助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其开门见山且短、频、快的特点来呈现博物馆展品展览。例如山西地质博物馆在抖音平台以短视频形式来呈现博物馆展览内容,仅一段时间就收获上万粉丝,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可见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博物馆内容上具有显著效果,应得到充分重视与利用。
四、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博物馆强国是新时代对博物馆发展提出的新目标,而强大博物馆的力量,则是人才的力量,必须依靠人才队伍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伟大事业召唤优秀人才,积极培育博物馆专业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1.馆内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础
任何新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2]。博物馆馆内人才队伍与博物馆的机构构成相对应,包括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及博物馆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共同承担着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分别负责文物的发掘、征集、修复和保管;藏品的鉴赏及学术研究;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布展;博物馆讲解及社会科普活动的开展;博物馆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及日常保障工作。
全面加强馆内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以保障博物馆各项业务的专业水准。首先要完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计划,吸纳一批能适应新时代博物馆发展要求的人才,积极进行各项专业培训,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学习,打牢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加强实践训练,让专业人才通过实地学习,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让知识也活起来;最后要注重科学研究,在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
2.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是补充
新时代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任务,博物馆职能的实现仅仅依靠馆内人才是不够的,必须将社会资源引入其中,以志愿者的方式补充博物馆的人力资源,使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3]。例如,山西地质博物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吸纳了各行各业400多人次加入,在展馆讲解、引导服务及科普活动的开展中贡献出巨大力量,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成为博物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此外,山西地质博物馆还精心打造了“小小地学家”养成计划,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兴趣,他们为地球科学知识“代言”,在推动博物馆建设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五、科学研究
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在科普宣传的同时,加强其科研技术水平,是博物馆开展全面工作的基石,是保障博物馆运行的坚实后盾。
1.重视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作为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科学研究在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例如,山西地质博物馆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对馆内员工进行科研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给予指导帮助,培养了一批专注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将科研成果纳入员工日常考评范围,提高员工的科研积极性,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科研人才队伍。从命名山西省的第一种兽脚类恐龙,到主持矿产地质勘查的一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从登上《化石》专刊,到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创造,山西地质博物馆建立起一套管用实用的博物馆科学研究体制机制,真正促进了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2.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化科学研究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针对特色藏品及其学科开展特色化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晋祠博物馆拥有太原市最大的古树群,各种古树名木积聚一堂,其承担的“千年古树无损检测技术”科研项目,为古树预防性保护在太原乃至山西等地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山西地质博物馆作为山西唯一的古生物研究机构及具有矿产评审职能的博物馆,一直专注于古生物、矿产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对“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择义王氏鳄等的研究完善丰富了相关古生物研究成果;《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铁、锰、铬》等的制修订为全国矿产地质勘查行业提供了技术标准。除针对特色藏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外,还应对藏品涉及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全面发展。
六、博物馆的新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肩负起“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的新使命,从文化教育、数字博物馆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着手,强化使命担当,在建设博物馆强国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龙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文化产业,2022(13):131-133.
[2]赵斯田.数字博物馆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8):127-129.
[3]殷燕.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1):120-121.
作者简介:
宋炳华(1990.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山西地质博物馆公众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