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密小牟家关帝庙建筑及壁画艺术特色
2022-05-30王娟
王娟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密小牟家关帝庙的历史介绍,挖掘和分析其建筑风格、壁画艺术特点,期望能够对相关文物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关帝庙;壁画;风格;特点
山东高密小牟家关帝庙位于高密市大牟家镇小牟家村西,坐西朝东,原有庭院,境内有苍松翠柏、杨柳成行。2010年11月5日,由高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定了保护范围。2015年6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宣布小牟家村关帝庙为第五批省级重點文物保护单位。
一、高密小牟家关帝庙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底迁民牟氏兄弟在高密西北约30公里处立村号大牟家。后来兄弟分居,弟弟离开此地,向北1000米独立成村,被称为小牟家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村民世代相传,乾隆末年,小牟家村迟姓、蔡姓同在莱州府为官。迟姓遭奸臣陷害身陷囹圄,蔡氏兄弟认为这是冤假错案,为其奔走喊冤。这一行为惊动了关帝,便向兄弟二人托梦献策,最终迟姓冤案得以平反昭雪。蔡氏兄弟感恩关云长的义举,于是向社会发起募捐,在小牟家村建设关帝庙,以表达对关云长的崇敬之情。同村赵、于两姓亦拥护备至,集全村之力,于嘉庆年间建成该庙。
过去高密扑灰年画艺人多为庙宇绘制壁画,小牟家关帝庙的绘画风格与高密扑灰年画的绘画风格相似。高密扑灰年画非常古老,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早期的高密扑灰年画大部分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其作者也多为创作庙宇壁画的民间艺人。高密小牟家关帝庙的发现,为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研究高密的民间艺术、庙宇壁画以及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价值。
小牟家关帝庙建在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高密地区,是山东半岛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也为研究当地民间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小牟家关帝庙的壁画以关帝生平为主要内容,并融入建筑、服饰、家具等方面的内容,整体的艺术面貌丰富多彩。研究和保护这些精美的壁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研究绘画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小牟家关帝庙壁画利用《三国演义》内容,并充分发挥绘画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宗教传播性、应用性的作用,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完美统一,以双美兼胜、辉映互补而传之后世,可谓弥足珍贵,为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渊源、民风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二、小牟家关帝庙的建筑风格
小牟家关帝庙目前只剩下大殿,土地庙、钟楼、影壁等建筑均遗憾被毁。其大殿呈长方形,宽5.34、通高4.13,建筑面积30.65㎡。面宽3间、进深1间,坚硬的山顶,干瓦屋顶面,梁式木结构。壁画位于关帝庙大殿内,现存于西壁、南壁、北壁,东壁壁画基本被破坏,总面积遗留21.2435㎡。建筑前檐高1.95、总高4.82米。正脊两端放置瑞兽,中间有脊刹。六个梁式木框架,上绘有美丽的色彩。由于前檐墙部分倒塌,后期墙体上体部分为红砖,下碱用青砖建成。后檐墙外砌青砖,砌法为十字接缝。内侧上体土质背上,有下碱青砖清水墙。南、北山墙外侧筑有青砖,筑造形式为十字接缝,内侧上体土块背上,有下碱青砖清水墙。南山壁内侧墙面现存彩色画,外侧墙面涂有碱后期水泥砂浆。北山壁内的墙面上现存有彩画。西壁墙面现存彩画,外壁面污染碱后期水泥砂浆涂面。室内为红砖地面,前檐墙墙体明间施以木门,东西加上直棂窗。南、北山墙和前、后檐室内墙面有壁画。
三、小牟家关帝庙壁画的艺术特色
小牟家关帝庙西壁中间壁画内容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北壁下部壁画内容为关羽征战故事,上部装饰有松、柳、梅、荷花以及琴高乘鲤鱼、张驴乘榕等内容。南壁上画着战黄忠等画面,装饰着柳树、荷花和琴高乘鲤鱼等内容。画上的人物、建筑、服饰、草木等,不仅造型精准、构图严密,而且栩栩如生,尽管年代久远,从这幅壁画中仍能感受到令人惊叹的绘画技巧。其颜色种类繁多,有红、褐、石绿、蓝、黄土、黑等,根据不同对象“以类加彩”,正好表现出各种人物身份和建筑等的质感,不同的颜色给人以丰富的画面感觉。
小牟家关帝庙壁画的制作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为墙支撑体、地仗层和画面颜料层。墙支撑体以青砖、土间筑造为主,基础为石砌。接地层分为两部分,靠近支撑体的一般为颗粒较大的粗黄泥层,表面接地层为细白灰层。颜料层是画面的主题部分,为了在描绘前渲染绘画效果,在细小的灰地层上涂了白色的底色颜料。
1.墙体支撑材料
建筑的墙体是关帝庙壁画的支撑载体。载体的材质、营造法式对于壁画的制作和壁画绘制的效果、存世的寿命影响很大。关帝庙壁画的建筑墙体的建造材质和营造方式主要为石块、砖、土坯混合砌墙。墙体底部以石块砌筑,四边及墙体外层用砖块建造,内层用土坯填心的“包框墙”。这种建筑墙体相对比较坚固结实。
2.壁画地仗分析
关帝庙壁画的地仗材料是依附于墙体之上、承载画面内容的直接载体,而且地仗材料的稳定性在壁画的整体结构中相对处于脆弱的状态,因此只有在对地仗材料的具体组成有明晰了解的前提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壁画整体保护工作。
3.壁画颜料分析
壁画的画面是由组成画面的颜料和胶粘剂混合制作而成的,根据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将颜料含量的比重进行换算分析,可知关帝庙壁画中使用的红色和红棕色颜料的成分均为铁红,黑色颜料为传统的炭黑,蓝色画面均使用群青,蓝色呈色物质为青金石,土黄色颜料为三氧化二铁,绿色颜料为巴黎绿,关帝庙所有样品中均含有大量的 Ca、Si、Al、Mg 元素,应该是来源于地仗中的石灰层和表面的灰尘,也可以断定地仗的材料为碳酸钙。碳酸钙已经与各色颜料相互扩散,结合为致密的整体。
黑色颜料使用频率最高,检测结果为传统的炭黑。
北墙 1-3、南墙 1-4、西墙 2 的红色颜料样品中铁元素含量明显偏高,汞、铅元素的含量极少,此处的红色呈色物质应该是以铁元素为主的颜料,即铁红。北墙 1-3、南墙 1-2、西墙 1 中黄色颜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大,此处的呈色物质应该是以铁元素为主的颜料,即三氧化二铁。
两个蓝色样品检测结果表明,其不含Cu,因此排除了氯铜矿和孔雀石的可能性,而其所含有的 Na、Ca、Al、Si、S 等元素,正好也是青金石的主要组成元素。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推断出该三处蓝色颜料应该为人造青金石,即群青。
绿色颜料成分中含有大量的As元素和少量的Cu元素。有研究成果显示,古代壁画中的绿色颜料主要是巴黎绿和少部分的墨绿砷铜矿、氯砷钠铜石。铜化合物不仅可提炼出金属铜或作为装饰,也可作为绿色或蓝色颜料用于绘画、壁画、建筑彩绘等。最常见的古代含铜绿色颜料,孔雀石[CuCO3·Cu(OH)2]和碱式氯化铜[Cu2(OH)3Cl]。此外,水胆矾[Cu4(OH)6SO4]、假孔雀石[Cu5(PO4)2(OH)4]以及硅孔雀石[(Cu,Al)2H2Si2O5(OH) ·xH2O]等矿物发现极少。由于颜料中含有大量的 As 元素,所以可以排除孔雀石、碱式氯化铜、水胆矾、假孔雀石、硅孔雀石。根据换算,As 元素和 Cu 元素的比例与巴黎绿[Cu(C2H3O2)2·3Cu(AsO2)2]中的比例比较接近,与墨绿砷铜矿、氯砷钠铜石的比例相差较大,因此可以断定关帝庙壁画绿色颜料成分为巴黎绿。经过分析和显微观察,相比中国历史上的壁画与建筑彩画颜料用料,关帝庙壁画上的绘画颜料用料与历代颜料使用一脉传承。黑色颜料、红色颜料、白色颜料的用料符合用料传统。蓝色物质多选取青金石、石青等。土黄色颜料为三氧化二铁。绿色颜料成分为巴黎绿。
壁画绘制程序包括起草、勾线、着色等三个步骤,所用材料为前述各种矿物颜料,所用绘画工具与传统国画用具并无太大区别,有各种线笔、渲染用笔、砚台、笔洗、乳钵等。
1.起稿
民间艺人的壁画原稿被称为“粉本”或“谱”。画壁画的过程被称为“摊位”,意思是扩大工作。“粉本”流行于汉唐时期。《粉本》初稿由多位画师创作,艺术水平较高,弟子们以《粉本》为学习范本。一套粉本往往父子、师徒相传,被视为财富,使用多年。《粉本》的使用过程为:⑴将创作精準的画稿誊为坚韧的白麻纸或羊皮绘制;⑵沿着画面的墨线,用针刺出连续的孔,俗称“系谱”;⑶使用时将“粉本”打开在墙壁上,然后用盖有白粉(或红土)的小布袋沿着线拍打,白粉沿着针孔漏到墙壁上,打开后画的原稿的图像轮廓被画在墙壁上。北方壁画在画墙抹灰后,先涂上白灰或灰底覆盖墙面。当白色的粉末泄漏到灰色的底部时,它变得更清晰,也更容易看清。
2.勾线
画墙写稿后,可进入第二步,即“落里”梯度线。根据粉稿在墙上拓出的轮廓痕迹画墨线,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在梯度线过程中进行修改,一般由高手负责这项任务。画工有句谚语叫“一朽、二落、三成”,就是从第一步开始写稿,第二步划线,第三步上色。
3.着色
传统壁画装饰性很强,技法上是“单线平涂”,附加渲染。壁画构图宏大,大壁画需要很多人同时作画。这需要主要画师统筹全局,规定画面上各部位的颜色布局,并规定标明什么颜色,便于帮助绘画。为了便于显示,我们简化显示了各种颜色。例如六绿、七青、八黄、九紫、十黑、一米黄、二浅蓝、三香色(茶褐色)、四粉红(玫瑰红)、五莲藕荷(淡紫色)。如果一个人物的衣服需要涂蓝色,就加上“七”字。像淡蓝色一样,加上“二七”(稍浅的意思),再浅的蓝加上“三七”(更浅的意思),以此类推。辅助画工可以根据“代号”分别涂上各种颜色。最后,主要画师绘制并修改错误的地方。将着色的颜料干燥后,画面的描绘作业就完成了。
壁画用平涂的手法在衣褶和其他需要处理的地方稍微模糊,多表现物象的凹凸感。皱褶用同类颜色勾勒,可以使物体形象更加明亮、突出,提高感染力。在着色过程中,每种颜色都需要覆盖氧化铝水来增强颜料。
小牟家关帝庙壁画的绘制水平高,笔法有力,气势宏大,用笔奋起扫荡,人物下摆飘舞,画工十分精巧。所描绘的人物、建筑、服装、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丽,而且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和谐、紧张严肃或庄严祥和的画面,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和艺术参考价值。
小牟家关帝庙无论是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外观形象,都具有典型的鲁中建筑风格特征,而且是山东境内为数不多的坐西向东的庙宇建筑,为研究鲁中地区和山东地区庙宇建筑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