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2-05-30姚轶美
姚轶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史料教学资源的优势,充分体现史料的应用价值,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从搜集史料、激发学生兴趣,解读史学资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构建史学体系、拓宽学生视野几个方面论述了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搜集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更加丰富,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认真挑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史料资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元化策略,要深入挖掘史料的历史价值。
例如,统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教材只用几段文字就讲述了香港和澳门从“谈判—签约—过渡—回归”这几个历程,通过几组图片为学生展示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场景。在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资料,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规划图;在课堂上播放香港、澳门回归时政权交接仪式精彩瞬间的视频。而且,通过搜集文字、图片等史料,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为了借助史料资源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要认真筛选史料,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史料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众多的史料中挑选出最典型的且符合学习内容的史料资源,帮助学生明确课程的重難点。如:“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这一事件又称乙巳之变。”接下来,教师要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材料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改革的参与者主要有哪些人?这次改革对日本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这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效突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构建史学体系,拓宽学生视野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史料资源的积极作用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增加历史知识量,拓宽历史视野。
例如,在教学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洋务运动》时,教师要提前搜集史料,在更详尽的讲解中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更深刻地掌握这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并通过“材料中反映的是李鸿章在什么事件后的自我反省”“其中提到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什么事”“‘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说明了什么道理”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史料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讲解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并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更好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的来说,史料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锻炼思维品质、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精心挑选史料素材,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综合素质,为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教学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