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一亭与“前海派”后期的绘画

2022-05-30张健

东方收藏 2022年8期
关键词:吴昌硕海派

摘要:王一亭为“前海派”①后期的一名绘画健将,又是一位买办实业家及艺术的资助者,被郎绍君亲切地称之为“美术文化人”。20世紀20年代,“前海派”绘画的发展陷入困境,而王一亭则斡旋其间,为海派绘画的发展寻到了新的出路。本文正是以此为着眼点来展开探讨的。

关键词:王一亭;吴昌硕;美术文化人;海派

一、引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一亭被称为“海上奇人”,他不仅在民族实业、慈善组织、佛学弘法、中外文化交流的领域里筚路蓝缕、贡献良多,而且是20世纪初期海派绘画由“前海派”向“后海派”过渡的领军人物。可以这样讲,对于这位海上先贤的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美术文化人”这个概念,是指包括20世纪与美术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人”,以及超越了美术专业领域的美术家。他们常常具有多重职业和文化身份,或在相当时期内跨专业兼职,能美术或懂美术、研究美术或参与美术运动。这也许不是20世纪中国所独有的现象,但在20世纪尤其是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特别突出。他们的存在,给20世纪美术包括美术运动、思潮、教育和创作带来强烈的文化色彩,也对它的形态与内涵产生了影响。②

学者郎绍君在《“海派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美术文化人”的概念,按照他的理解,“美术文化人”不仅在美术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能够跨越学科的壁垒,于其他领域有所建树。这些人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不排斥“行家”,另一方面又能与时俱进、海纳百川,融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五四”新文化于一炉。除了投身于美术创作之外,他们还积极地参与美术教育、美术运动、美术期刊和社团的组织活动,对当时的美术创作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派后”的画坛之所以出现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皆与之相关。

“美术文化人”现象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领域里特别引人瞩目,而其聚集之地尤以上海最为突出。上海是当时的金融中心,伴随着经济的活跃,全国的画家和文化名流相继云集于此。影响较大的“美术文化人”,如康有为(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蔡元培(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新美术运动的主要支持者),李叔同(诗人、戏剧家、作曲家、书画篆刻家、佛学大师),王一亭(著名买办、实业家、画家、艺术赞助人),丰子恺(散文作家、翻译家、画家),潘天寿(画家、诗人、美术史家),张大千(画家、诗人、鉴定家、收藏家)等。其中,对“前海派”后期的绘画发展影响之重要者当为王一亭。

二、王一亭的生平与绘画成就

(一)王一亭简介

王一亭(1867—1938),名震,字一亭,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因其家乡吴兴北面有白龙山麓,故40岁后又号白龙山人。说到王一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是清末民初上海三大买办之一。但他与徐乾麟、虞洽卿不同的是,王一亭在海上艺坛也驰名中外,尤其是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王画吴题”在当时盛极一时。从他的画像中,我们认为他是一个不善言笑、庄重、严肃的实业家,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有着常人的那种幽默。比如,曾经有人指着他画上的署名,问他为何写“白龙山人”。王一亭笑着回答:“我的书画有些收受润笔,有些是他人相托,并不收润,其非‘白弄,故名白龙山人。”③这显然是他的戏谈,但从中也显现他那种不拘细节、随和的心态。这也为他后来崇奉佛教、热心于慈善事业奠下了伏笔。

(二)王一亭的绘画传承

王一亭擅长花鸟、人物、梵像、山水等绘画题材,幼年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故待其晚年退出商界潜心作画时则以佛画居多。其绘画风格分为两个时期,48岁(1914年)之前的绘画受到任伯年影响较大,画面干净利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如创作于1895年的《瓜瓞绵绵》(图1);后期画风多沉郁之气,用墨浓重,个人风格日渐鲜明(图2)。

王一亭早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是受其老师任伯年的影响,他通过不断临摹和努力研习,再加上任伯年的细心指导,准确地掌握任伯年的绘画技巧,为其后来的艺术发展奠下了稳固的基础。

任伯年是海派的台柱子,他可算是一位全能的画家,无论肖像、人物、花鸟或山水皆擅长。任伯年的画给人的第一种感觉就是干净简练,在他所作的人物画中有不少是以钟馗为题材的。王一亭的人物画,亦有不少以钟馗为主题的。王一亭在1919年所作的《喜至庆来》(图3)与任伯年于1894年作的《钟馗图》(图4)十分相似。王一亭借用了任伯年在《钟馗图》中,独特的泼墨与没骨人物相结合的画法。他以色代墨,不先勾勒,径直以朱砂描绘钟馗的衣服动态。在画面的选材上也与任伯年出奇的相似。在任伯年的《钟馗图》中,钟馗想用手接住一只要掉下来的小虫,而在王一亭的《喜至庆来》中,钟馗蹲伏,注视着一只正在爬行的小虫。不仅如此,他们的落款还都落在了画面的左上角。由此可见,任伯年在王一亭的艺术生涯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言之,由于十分欣赏任伯年的作品,王一亭经常临摹之,而任伯年拿手的人物画更是王一亭的描摹对象。故此,王一亭早期的人物作品,无论题材、人物的造型、用笔以至画面构图,皆可以找到任伯年人物画的特点。

王一亭早年虽然忙于经商,而这恰恰为他的学画道路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王一亭此时家境富裕,已不用再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累,所以此时他便能静下心来沉浸在书画的乐趣之中。在他经商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下画笔,仍然每天坚持作画两三个小时,并经常参加各种艺术社团,与很多艺术家交流。 1911年吴昌硕被王一亭请到上海后,两人遂成为挚友。由于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书画,王一亭的画风渐渐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从他此时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吴昌硕对他的影响十分显著。

三、“前海派”后期的困境与出路

(一)“前海派”后期的困境

海派从成立之初起便带有浓厚的商业性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上海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各国列强纷纷在此设立享有治外法权的租界,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上海,国内官僚、民商也开始相继进入上海,兴办银行、商行和工厂企业。上海经济日益发达,远远超过了扬州、苏州和杭州,成为当时国内最繁华的商业经济中心。由于经济的发展,艺术也随之繁荣,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齐聚上海。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上海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画家出于各种原因纷纷被吸引到上海。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他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绘画观念乃至绘画风格,因为要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生存下去,经济是第一位的,没有经济基础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个大都市里立足。所以在上海居住的画家们在艺术观念和风格上逐渐有了一些共性:那便是雅俗共赏、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艺术家身兼数职的现象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从事销售画作、美术教学、行政职务、商业美术、文字编辑等职业,生活压力又很大。在上海这种繁华的地方,艺术家们大量地开始转行,抛弃了艺术这一高雅的娱乐。在这种情况下,王一亭为了保留海派艺术家的力量作出了各种努力。

(二)举办美术展览

王一亭首先做到的便是美术展览,我们知道美术展览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各类展览模式都以“公开展示与画作销售兼举”为运作模式。通过美术展览可以让各个阶层的人了解到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使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仅如此,在美术展览中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直观性。美术展览中的售画方式与画家订润卖画方式相比,待售画作是具体的,购画者选择范围大,可以避免订画中不满意的麻烦,因此美术展览的售画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购画者看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可以直接购进。因此通过美术展览,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容易地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王一亭从一开始就积极地倡导美术展览,并在美术展览中担任一定的职位,如表格所示。

通过美术展览,王一亭确实解决了一大批艺术家的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艺术中徜徉,为海派保留了一大批精英。比如就吴昌硕而言,他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定居,可以说与王一亭有着莫大的关系。吴昌硕初到上海时,书画销售并不畅,在这种情况下是王一亭悄悄地将其作品买下,以安抚老人,并帮助吴昌硕举办书画展览,而且在上海商界、金融界大力推广宣传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大振。吴昌硕的书画在上海这个市场中逐渐地走上了正轨,并登上了海派领袖的地位。

(三)赞助社团制定润例

我们知道古代画家的绘画主要是通过制定润例,然后通过大众传媒或艺术经营机构,面向社会公布,以此来卖出自己的作品。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未成名的画家,自己定制了润例,然后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出去,到底会有多少人来买呢?实际上买画的人,他们大多数都不会欣赏画,在这种竞争激烈的上海,他们肯定会选择出名的画家,于是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便很难在上海生存下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一亭就赞助艺术社团,由艺术社团来帮助不出名的画家制定润例,因为在艺术社团中的会员大都是在上海比较出名的艺术家,因此他们给一个画家定制的润例,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价值。比如王一亭赞助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这个社团成立于清光绪中叶,首任会长是汪洵,汪去世以后由吴昌硕接任,王一亭、陆恢、黄宾虹、钱瘦铁、吴待秋等海上名家都在旗下。“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就通过名人效应为艺术家定润格,从而提高其作品在书画市场上的成交量。如吴昌硕曾为王个移、徐穆如等制定润格,使其名声大振。

(四)鼓励商人走上艺术之路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展览会和社团这样的中介外,市场的终端,即买家不能忽略。回首中国古代的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除非万不得已,身为文人的画家才会将自己的书画作为商品来卖,以为糊口度日之资,“商”为封建社会中的“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即使有钱,社会地位也是比较低的。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拥有较多的物质财富,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阶层,在艺术市场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商人成为美术消费群体的重要一员。当然商人成为这重要的一员,与王一亭有着莫大的关系,王一亭本身是上海巨富,曾经担任上海总商会议董,在此期间王一亭利用自己的关系,给商人大量宣传艺术思想。加上王一亭本身就是一位艺术家,因此商人便很快接受了绘画这一门类。在那个时期商人购买书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其购画有提升其地位之意,如《申报》所载的一篇名为《雅俗与经济》的短文所言:“商界诸君:厅堂客室卧房之中有字画者雅;无字画者俗。雅:受人敬仰;俗:被人耻笑。”加上商人这一有钱的群体,因此海派艺术家的作品便打开了一条很好的销路。

(五)海派艺术走向日本

王一亭在国内做出成绩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到了国外,尤其是日本。我们知道在日本最出名的中国画家就是吴昌硕。吴昌硕的声望在日本如此之高,可以说与王一亭有莫大的关系。吴昌硕刚到上海,还没有声望时,王一亭便把吴昌硕推介给日本人。我们知道上海当时有一个日本人的社交中心“六三园”,王一亭利用他跟日本人的关系,在“六三园”里为吴昌硕举办书画展览会,把吴昌硕的书画作品介绍给日本人。同时邀请很多的日本名人跟吴昌硕做交流,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吴昌硕的名声,就在上海的日本人当中传开了,随后便慢慢传到了日本国内。20世纪20年代,是中日美术交流的鼎盛时期。不少日本画家访问上海,日本画展、中日画展也在虹口等地频繁地举行。其中最重大事件是石野哲弘创办“中日美术协会”以及由该会连续举办的五次“中日联合美术展览会”和“中日美术会馆”的建设计划。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王一亭都是中国方面的主要联系人,如下表所列。

四、总结

作为“美术文化人”的王一亭,在海派衰微的情况下,他与一般的职业画家不同,而是积极地为拯救海派,拯救中国画而奔波,由于他的多重身份,所以更多的压力也就压在了他的肩头上。那个时期也只能够靠他这样的,不仅在艺术领域,还在实业、外交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才能够使中国的艺术丰富发展。今天,人们谈到王一亭,更多的是他的实业家、买办家的身份,其实王一亭正是靠着这样的身份,才为海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①海派绘画经历了三个时期:1840年至1930年为“前海派”绘画时期,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为代表;1930年代至1949年前为“后海派”绘画的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刘海粟、张大千、吴湖帆;新中国成立后,程十发、刘旦宅等人推动了海派绘画的第三个高峰,即“新海派”绘画时期.

②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③陈传席.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王一亭[J].国画家,2006(03):7-9.

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各派系独占一方。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了两次战争,统称为“直奉战争”.

参考文献:

1. 单国强.试析“海派”含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02):43-50+95.

2.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3. 罗戟.海派、岭南派对林风眠中西融合观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7(12):117.

4. 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5. 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 泠文,泠风编著.中国画名作赏析(三):画坛宗师白龙山人王一亭专辑[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

7. 陈祖恩,李华兴.王一亭传[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 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9. 顾伟玺.“前海派”繪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10. 周文婷.王一亭艺术活动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贡献[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1):55+56.

11. 周文婷.论王一亭绘画艺术的师承与发展[J].艺术探索,2009,23(02):92-93+151.

作者简介:

张健(198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文物鉴定

猜你喜欢

吴昌硕海派
吴昌硕论画家素养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剪纸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赏石艺术流派——沐浴书香,静听海上石语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