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苏南书家研究

2022-05-30尚靖珍

东方收藏 2022年8期
关键词:唐代苏南书法

摘要: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借鉴、取法的领域愈加广泛和自由,特别是当时苏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书家,书法发展有了新境界。因此,窥探唐代苏南书家,能使我们对唐代书法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唐代;书法;苏南;发展

研究唐代苏南书家的关键在于把握住有限的原始资料,而现有针对唐代地域书家的文献研究资料较少,因此,根据第一手资料挖掘出历史线索,对我们研究苏南地区书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苏南”,主要是指狭义范畴上的概念,但又有所变通。具体而言,从唐代行政区划上看,《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初唐时分天下为十道,对江苏的分属包括河南道、淮南道以及江南东道,共计九州四十县。唐初武德年间(618—621),苏南设十县,分别隶属于苏州、常州、润州与宣州。其中,苏州领四县,四县中的吴江、昆山、常熟属苏南地区,嘉兴县则不属;常州领四县,晋陵、江阴、宜兴、无锡皆属苏南;润州领五县,其中的丹阳和延陵在苏南地区;宣州领八县,仅潥阳县属苏南。而据《元和郡县图志》考证,唐开元年间(713—741)的苏南地区,设有十三县,入唐后新增武进、金坛、长洲三县,分属苏州等四州。唐天宝年间(742—756),苏南州县设置均与开元年间同。依据官修史书《旧唐书·地理志》以及中唐史臣李吉甫编集的《元和郡县图志》整理分析,可知“苏南”是南方文化区的一小部分,相当于今江苏省所辖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其辖县(市),还有镇江市辖内的丹阳市。

一、书家索引

蘇南作为唐代文化、经济的重心,官宦重臣、文人名士在此交游频繁。因而,研究唐代苏南地区的书法状况,就必须对这一时期苏南地区书家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关古代书家及其著作的界定,因受社会变迁、朝代更迭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在地域划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对于唐代苏南地区的范围,前文已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笔者从现存的书法著论、史传著作、文人笔记、书画品鉴入手,并参考苏南地区各地方县志中收录的唐代书家来确定在此区域内的书家,以相关文献中记载的唐代苏南地区本土、游宦、移居或占籍苏南时间较长且有较大影响的书家作为认定苏南书家地域归属的主要依据。本文所列书家简况表或提供了一个唐代苏南地区书家整体面貌的参考,见下表:

从表中所示书家籍贯与地域归属来看,苏南地区书家的构成类型分为四种,即本土、移居、游宦、占籍——本土:祖籍地为苏南地区者;移居:籍贯本地,去往他方为官者;游宦:籍贯外地,苏南为官者;占籍:本人或祖父先人辈为官迁居,入籍苏南定居者。从唐代苏南地区书家的人数及构成来看,本土籍贯居多,零星游宦和移居,多居苏州一带。此外,占籍则是从父辈开始入户苏南地区。这与自唐代开始苏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书风活跃、科举人才集中的情况基本相符。

苏南地区书家皆有官职在身,这种特殊的身份让其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诗文酒会、结社集雅、切磋书艺。加之,苏南书家书风多源自于家族书法传承,数代延续传承不中断,像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三代善书递传的现象,大都是近亲之间的延续;又如“草圣”张旭受书于其舅父陆彦远,笔力更新、自成一家。正是家族书法的沿袭,致使他们交游追求更高的层次与更广的品位,书法艺术得以延续、发扬光大,苏南地区书家的书风才得以鼎故革新、精彩纷呈。苏南地区书家擅长诸体,尤工行草书,且书家大都取意于晋人妍美风韵,这一时期苏南地区书家之间联系多是家族书法的沿袭,尚未出现有影响力的门派,书法总体水准较高,多追溯晋人书风,书家大部分或以官居高位、或以史名、或以贤达以享有书名,或以书而被世人所知者也不乏其人。苏南地区书家因书名显世,可见书法在唐代苏南地区的高官显贵和学士名流中,已经不再只是公务之余消闲解闷、消磨时光的翰墨余事。

然而,书法在当时是作为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对于帝王搜罗的魏晋名家法帖,只有亲近王公大臣才能一览真迹,而市井平民只能通过当时出名的书家墨迹间接学习前人笔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不够开放导致了书法只能在高门显贵间传承,这也使苏南地区的书法艺术与时代风尚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苏南书法也未能出现流派现象。

二、书风渊源

在魏晋时代,草书、行书、真书已经摆脱了隶书的影响,书体的发展是书法走向成熟的标志。三国时期,孙权成为江东之君,苏南地区作为吴国重要的政治文化区之一,皇象、孙皓、刘纂、朱季平、张昭等名家手迹到东晋尚存不少。虽然现在吴国书迹大都不复存世,但清代学者们将隶书《谷朗碑》、篆书《天发神谶碑》和《禅国山碑》这三通风格诡秘独特、具有极强装饰性的碑刻视为“吴士书”的典型。吴国虽然人文学风强盛,但建国后仍遵循汉朝传统,吴国大鸿胪葛洪就有“不改桑梓之法”的主张。苏南地区的文人学士相较于中原士大夫,观念比较守旧,这也导致这一时期流行于中原的新书风,在苏南地区并不为人所重视。 直至吴国灭亡,晋室南迁,保守的吴士旧风在钟繇新体书风和“二王”今体书法的共同掩压下偃旗息鼓。

曹魏后期,西晋始皇司马炎南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在西晋兵戈扰攘的情形下,苏南地区的书法遗迹历来少见。宋代内府里收藏着两晋君臣的墨迹,存于世的只有西晋名家陆机的草书尺牍《平复帖》墨迹。陆机所书的草书,点画“尤带古风”,书风朴实雄厚,颇具奇趣,历经千载沧桑,成为我们管窥西晋书艺的重要法帖。

公元317 年,司马睿南迁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此建立起东晋政权。在政治经济中心由北向南转移的时代背景之下,人口大量南迁,新兴的文化风尚也被南迁的大批中原士族、名士带到了苏南地区,文化中心渐渐地由洛阳至苏南一带迁移。东晋书法大都出自“门阀政治”格局下,呈现出家族绵长传承的趋势,出现的名流书家无不出自高门士族,如琅琊临沂王氏、陈郡阳夏谢氏、高平金乡郗氏、颍川鄢陵庾氏等。其中,琅琊王氏家族因与晋琅琊王司马家族世代交谊,其因此成为苏南第一名流书门,但是王廙、王导以后的王羲之、王献之沿袭钟繇、卫铄(卫夫人)书法,变故出新,并且建立起了王氏书风系统;高平金乡郗氏跻身士族,受益于与王氏的政治联姻,不仅使郗氏身居高位,同时郗氏也成为书法门户,驰名当时。

在前朝处于政教边缘的书法到了东晋有了长足发展,书艺不仅是士族书家显示高雅品位和家族权贵的象征,同时也是士族之间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新体书法发展到新的阶段,其书法也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政治利益烙印。琅琊王氏家族声名显赫,以“二王”为主的王氏家族发展今体书法,形似新巧轻灵取纵势,去质增华,将汉魏书体的质变和华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妍丽之风推进到新境界。在“古质今妍”的社会风尚与审美追求的推动下,于家族势力关系网的传播下,王羲之“新体”书法已成为当时苏南书风的主导潮流。

到南朝时,苏南地区先后成为宋、齐、梁、陈四朝的文化交流的枢纽。书法仍以延续“二王”的“草隶”书风为主流,除楷体和行草外,南朝还出现一种“杂体”书法,其字体活泼多变、笔法夸张、富有浓厚的装饰性。东晋以来,书法显示出的“妍美”书风至南朝愈演愈烈,书法不仅仅是少数士族名流之间的私密交流,文人骚客皆以善书为能事,书法的风格和面貌也趋于多元化。这一时期,除羊欣为首的“隶书”书家和王僧虔等人的“二王”一系书风外,“草隶”“篆隶”“散隶”和抄写佛经的写经体、墓志、造像记、摩崖题铭等同时并存。在时代书风下,书写者的书写目的、心境、身份地位和应用材料的不同,呈现出的书法风格面目姿态万千,书法的书写形式和材质从南朝起变得愈来愈丰富。然而,因书法家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各种民间野趣仍然无法与士族大夫的书风相媲美,南朝书坛主流方向依然是“二王”流丽妍美的书风。

到唐朝,统一王朝逐渐建立,“二王”书法揭开了中国书法史灿烂夺目的篇章。唐太宗李世民观书览迹,唯王羲之“尽善尽美”。以王羲之为楷模的魏晋南朝书法逐渐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审美风格和标杆,沉博绝丽、影响深远。然而,我们依旧不能否认,每一时代、每一地区、每一群体、每一阶层都在竭力挖掘这一传统资源,伴随时代的变迁和书法史的演进,赋予个人见解、时代和地域烙印。苏南地区作为“二王”江左风流书风发源地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亲和力,书法得到了比其他地域更为有利的润泽。

如上所述,东晋南朝时期奠基了“二王妙迹”的书法传统,后世书家往往以“二王”为典范,顶礼膜拜,苏南地区也因此成为后世书家心中的圣地。追寻六朝遗韵,探赜二王流泽,寄情于书而能自出新意,一直是书家的不懈追求,这也为唐代苏南地区书家的再度活跃埋下伏笔,书法文化历经沧桑发展至此,进入了一个新旧融合的重要阶段。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使历史与书法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伴随市民文化和市民审美意识的逐渐生长,大量书论文献、书法作品广泛传播,为中国书法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时期江苏书法家因受后天独特的地域影响,与同时期周边地区的书法家交流较甚,造就了从唐初承袭“二王”书风到唐中期书家鼎故革新,以及唐代后期继起的一批又一批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方面的一个新发展。这一时期,书法尤以追溯魏晋、崇尚法度为主流。

三、总结

苏南地区书风取法上仍延续、汲取和继承着魏晋风韵,同时在书法创作中积极开拓出唐人法度新天地,既是时代与观念的必然趋势,也是苏南地区文化氛围熏陶的必然结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南地区书家的发展。

古人“门阀政治”下的书风传承遂以“兰亭”集会,今人以展览切磋,古人车马劳顿换来的片刻书艺享受,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达到……这些有利条件促使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书法风格更加多样化,在书法技法方面的表现上更加酣畅淋漓。观唐代苏南地区书家,陆柬之于五岁开始学习书法,七岁便拜虞世南为师研习书艺,随后游览山川古迹,寻味古人法帖,博采众长,颇得魏晋潇洒风韵而又能走出窠臼,成为当时妇孺皆知的大书法家;张从申,其少年时期就酷爱书法,后受李邕书风熏染,研习隶、楷、行书而能俱入妙境,楷书取法李邕神采而变其形质,又学“二王”结字遒密,因而书法能一窥“二王”风范,风格奇崛稳健、秀达隽雅,能与前人各异,别出新意,可谓唐书家之卓绝者;再如沈传师,书法幼承家学,后师从颜真卿、柳公权,工楷、行、草,尤精写楷书大字,既有颜字之雄强挺拔,又有柳体之苍劲雅致,在他的作品中兼具清雅方整与刚健强劲,能较好地体现出唐代书风虽肃然巍峨亦放纵自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风貌。诸如此类,可知唐代苏南书家始终是在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精进不休、吐故纳新的,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因此,我们应重视自身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融会百家之长,追古溯源,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在技法上多加探索和揣摩,多交流多研习,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走出前人窠臼。

苏南地区是文人士族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地域,这就为苏南地区书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契机。名流学士多到苏南一带交游生活,三国的皇象、西晋的陆机、南朝的陶弘景到本文研究的唐代苏南诸家,宋朝的范仲淹、元朝的倪瓒,明朝的沈度、王宠、董其昌以及清朝的吴熙载、阮元……他们在这一地域中留下珍贵的书法足迹,推动着苏南书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表格所列书家生卒年主要参考以下文献资料:《旧唐书》《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史》及部分名人辞典等,同时也參详了其他相关研究,对众多文献中涉及到的诸多书家,综合比对取其合适的书家。

②表中有关书家的生卒、行迹、官职、书风与交往的记载散见于各类史料文献之中,因文献浩瀚,限于时间与精力,无法进行全面的检索。本表仅以作者所考虑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并参考相关文献,择选参照文献著作中观点雷同或一致者。文献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因此,在编辑本表时会出现一些遗漏,尚祈雅正。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刘诗著.江苏历代书法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

作者简介:

尚靖珍(1996.8-),女,汉族。宁夏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唐代苏南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苏南年俗亦动人
书法
书法欣赏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