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略论

2022-05-30李代凤陆树程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

李代凤 陆树程

摘要: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有利于创新社区治理形式、形成社区的文化品牌。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整体呈现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社区居民对志愿精神认识不足、社区宣传动员能力不足、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不健全、对志愿活动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加强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要不断优化社区居民志愿精神的培育环境、拓展社区居民志愿精神的培育载体、健全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助力社区治理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社区;志愿精神;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O42)。

作者简介:李代凤,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陆树程,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江苏苏州215006)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8-0067-03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志愿服务展馆,称赞社区志愿者们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的内涵及培育意义

(一)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的内涵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2]。志愿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可以说,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内化志愿精神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自觉践行志愿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自愿为邻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精神。

(二)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的意义

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有利于创新社区治理形式。社区居民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职业,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凝聚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进步,增进邻里情感,减轻社区治理压力。志愿精神培育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志愿精神培育,既能提升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和服务能力,还可以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为培养社区志愿服务领袖和骨干志愿者奠定基础。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外化于志愿行动之中,通过一系列志愿活动带动身边人共同践行志愿精神,引领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形成志愿服务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志愿精神培育可以形成社区的文化品牌,有利于吸引共建单位和爱心企业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对社区发展大有裨益。

二、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存在问题

2021年4月,笔者就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问题在湖北省荆州市展开调研。本次调研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以荆州市荆州区29个城市社区为样本。调研发现,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居民个人方面

1.社区居民对志愿活动认识不足。一是参与人员来源单一。当前社区志愿者以退休老年人和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居多,老年群体态度积极热情但能提供的志愿服务类型有限;下沉社区的党员干部大多是因为工作单位的强制要求而参与社区活动,其服务具有短期性和目的性。这两类群体对志愿精神都缺乏正确认识,导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性不强、活动开展效果不佳。二是参与动机不纯。部分居民片面地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或者优先权,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会有选择地参加,志愿精神也并未内化于心,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驱动力。

2.社区居民志愿活动形式单一。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是在社区干部的组织下居民广泛参与的促进本社区发展的相关活动,一般情况下是根据社区需要开展。社区居民践行志愿精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参与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为生活困难居民捐款捐物、个人助人为乐行为等。从调研情况来看,多数以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其他活动类型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活动时间与居民工作、休息时间有冲突,居民不方便参与志愿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的能力水平有限,对于复杂的、专业性强的志愿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志愿活动流于表面。

(二)社区方面

1.社区宣传动员能力不足。社区是居民们的共同家园,社区的宣传引导对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的宣传动员能力直接影响志愿精神的培育效果。从调研情况来看,一是宣传意识淡薄。社区对志愿服务大多处于应付状态,对未开展或已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未进行有影响力的宣传;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未及时给予肯定与表彰;活动结束之后更没有及时总结反思,一些好的做法以及经验没有得到及时推广,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社区居民志愿精神的培育效果。二是宣传技巧欠缺。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时,只有只言片语,社区居民对志愿服务的细节知之甚少,导致参与度不高。三是宣传渠道狭窄。志愿服务信息只发布在社区工作群或社区宣传栏,这两个信息传播渠道的受众非常有限,居民对志愿服务信息的知晓度不高,信息掌握不及时,即使有参与热情,也经常错过志愿服务活动。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

2.社区志愿服务保障不力。一是志愿服务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社区从事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干部大多身兼数职,维稳、综治、防疫等工作任务繁重,对“看起来不重要”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二是社区缺乏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多由社区自上而下组织开展,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多为自发状态,既缺乏制度约束,也缺乏規范的流程,导致社区对志愿活动开展难以持续、深入跟进。三是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时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老年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突发情况,这方面的顾虑也降低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政府方面

1.志愿精神培育机制不健全。志愿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助力。首先,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同作用发挥不明显,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背景下,主管志愿服务工作的民政局和主抓文明城市创建的“创文办”的工作内容有部分重合,两方同时负责志愿服务,但民政局和“创文办”各有一套机制和实施方法,出现志愿服务工作多头领导的局面,甚至出现两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其次,大多数社区在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上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这就需要政府发挥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的作用,在志愿者权益保护及激励、志愿队伍建设及管理、志愿活动开展及保障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志愿活动管理及运行,使志愿服务有章可循。

2.对志愿活动投入不足。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街上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无论是日常巡逻、文明劝导还是街道清扫都需要大量志愿者的参与。社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需要工具、物品等,这都需要物资支持。从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志愿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政局拨款,由于财政投入有限,经费不足则需要社区与周围共建单位共筹。有的社区由于地理位置、搬迁等原因,周围共建单位较少,社区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较少,志愿活动受限甚至无法开展,进而影响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成效。

三、城市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路径

志愿精神培育是整体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3]。社区居民志愿精神以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内化于志愿活动之中,志愿精神培育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落实。

(一)优化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环境

1.发挥骨干志愿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骨干志愿者是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培训的核心力量,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高、服务本领强、号召能力强,对这些骨干志愿者进行表彰的同时,还应对其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首先,要大力发掘社区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对其加强宣传和展示,发挥其榜样示范效应,借此在社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其次,社区要注重骨干志愿者培育工作。在社区广泛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党员、干部,选拔一批优秀典型进行培养,并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和技能培训活动。再次,要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推动社区居民与志愿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2.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要紧扣“增强居民认知,动员居民参与,让居民满意”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一是拓宽宣传渠道。民政局要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加强与城市文明办、红十字会等单位合作。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与分工协助,凝聚力量,共同做好居民志愿精神培育工作。二是重视宣传载体创新。社区干部是志愿服务宣传的主力军,新媒体时代,要扩大宣传效果和范围,就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户外LED屏、公交站牌广告栏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

(二)拓展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载体

1.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提升志愿精神的影响力。实践是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通过志愿服务实践,社区居民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又能深化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让居民认识到志愿服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社区内部要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供需有效衔接。当前社区志愿服务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部分志愿者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却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提供志愿服务;而部分居民需要帮助却找不到合适的志愿者和资源。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加强平台建设,实现供需平衡。社区之间要实现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志愿服务基础较弱的社区,可以与邻近社区开展合作,进行资源共享、经验交流。

2.拓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丰富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内涵。社区居民志愿活动是丰富多样的,不仅表现为清洁家园、安全巡逻等日常的志愿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志愿服务涉及社区卫生、扶残帮困、扶老敬老、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知识讲座等社区生活的各个领域[4]。由于各社区资源优势不尽相同,社区干部可以因地制宜,发挥社区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利用社区资源设计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有的社区具有学校资源,可以发挥教师志愿者的优势,开展培训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有的社区具有医院资源,可以开展健康宣讲以及义诊类志愿服务活动;有的社区具有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可以邀请退休干部、老党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来社区开展各种便民志愿服务活动。

(三)健全社区居民志愿精神培育机制

1.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首先,应加强线上志愿服务系统的使用管理。社区干部必须熟练掌握志愿服务网络系统的操作步骤,熟悉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活动记录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数据清晰可见,线下资料整理成册。其次,要加大社区志愿服务培训力度,实现培训常态化、内容多样化。具体工作由社区干部总协调,邀请专家进行理论宣讲与实践指导,就志愿服务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指导策划一系列志愿活动;也可以邀请志愿服务示范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就志愿者及志愿队伍管理进行交流,不断提升志愿活动管理能力。再次,应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可设置骨干志愿者及志愿服务项目展示牌,建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站点。

2.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居民自愿进行并且不求回报的行为,因此更要完善保障机制,让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参与[5]。首先,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的权益。美国出台了《志愿服务法》《志愿保护法》,加拿大也出台了《志愿工作法》。我国政府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出台相应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其次,要多方联动加强资金保障。一是制定志愿服务相关政策,构建政府、社会团体、高校多方协同助力支持体系,为资源筹集拓展路径。二是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设立地方财政专项资金。三是鼓励社区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比如将惠民资金进行分流,将部分资金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与周围共建单位及其他单位加强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张晓松.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19-01-20(1).

[2]丁元竹,本刊记者.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访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吕玉,何金龙.《守望家国》:在防控疫情大考中淬炼志愿服务精神[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9).

[4]夏辛萍,胡莹.社区志愿服務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薛玉佩.美国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城市社区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探究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