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解读运思之“倾听理性的声音”
2022-05-30张倩倩谢涛
张倩倩 谢涛
主题阐释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空间纷繁复杂、乱象频出。在众声喧哗之时,让我们学会选择倾听文明理性的声音,坚定我们的梦想与担当,思考前行路上的困难和艰辛,感受奋进中国的前进力量。
素材集锦一
网络谣言流量变现,可以休矣!
近年来,各类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网络暴力、“流量变现”对社会舆论、营商环境、个体尊严等造成恶劣影响,带来越来越沉重的社会成本。
寻亲少年刘学州以生命的代价,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激愤与深思。当我们为戛然而逝的生命扼腕叹息时,更应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营造一个更健康的网络环境?网络乱象层出不穷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治理闭环,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2022年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进行重点整治。
日前,全国首档网络安全电视栏目《网安天下》揭露了“自媒体敲诈勒索产业链”,一名幡然醒悟、改过自新的自媒体从业人员讲述了如何通过在网上发布谣言变相敲诈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节目播出之后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深圳市公安网警表示,目前查出有一批自媒体账号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进行造谣传谣,甚至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敲诈勒索,这些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网络秩序,侵害了民众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指出,未来将进一步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建设,健全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加大对网络暴力、“饭圈”乱象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整治力度,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強网络执法统筹协调,创新网络普法方式,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来源:2022年2月 人民网 有删改)
素材解读
角度一: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媒体也要尊重事实、理性传播,严格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底线,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青少年如果长期频繁接受各种低质量、非理性的信息的“投喂”,很容易陷入非友即敌、非粉即黑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角度二:网站平台还存在责任意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从而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屡禁不止。部分网络平台追求“流量至上”,却沦为谣言的温床。打击网络乱象,铲除自媒体灰黑产业链,已成为我国治理网络舆论环境的核心命题,其紧迫性与必要性已愈发显现。
角度三:一方面,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个人网络行为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对违法处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个人网络造谣的打击力度,建立网络账号运营者的失信黑名单制度,让造谣者寸步难行。全社会共同监督,让网上造谣者成为过街老鼠,使他们“不敢、不能”通过谣言流量变现,这样才能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适用话题
谣言 网络暴力 网络营销 流量至上 理性发声 责任 法制
素材集锦二
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传播的策略与环境
“什么样的主旋律作品才可能在新媒体上被传播?被传播的东西是什么?真知识、真情感、真意志是前提。”2022年3月22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承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会上谈到,主旋律作品在年轻观众那里“破圈”,新媒体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被传播的主旋律作品都体现了“真”,“真”不只是真实的现实,而且包含呈现的真实。从表演、场景、故事来看,如果编的痕迹、演的痕迹、偶像的痕迹太重了,破坏真实性就没有新媒体传播的逻辑。
尹鸿认为,新媒体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之间要保持平衡。因为引导的去向是已经形成的结论,例如向上、向善、向美、向前应该加以引导。但是社会在变化在发展,社会也会越来越多元,而且我们要培养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质疑能力,所以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文化求同存异才能繁荣发展,在互联网上有舆论强势,会有一种求同的倾向,可有的共识达成可能对存异带有强烈的排斥。为了追求点击、流量、关注、破圈,有时新媒体的逻辑会走向极端,往往不能包容不同的声音和理性的声音,以及那些不愿意用极端的方式表达的可能性。
(来源:2022年3月 中国艺术报 有删改)
素材解读
角度一:在“真”的前提下,“梗”才会产生趣味性、可延展性,才能跟青少年群体达成更多的互动、共情和共鸣。新媒体传播反过来会对主旋律创作产生影响,比如《山海情》《人世间》就不仅反映了真实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尊重了艺术的真实呈现。
角度二:青少年更喜欢通过自己熟悉的渠道和媒介来接受外界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是青少年获取主旋律影视作品信息的主渠道。用青少年喜爱的网络新媒体手段向他们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思想观点,是非常有效的。
角度三:我们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这里的媒介素养是指他们认识和评判网络、运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人们面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的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适用话题
求真 理性 审美 独立思考 青少年教育 网络新媒体
素材集锦三
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时空限制 “教授开讲”引发网课热潮
“大家好,我是骆玉明,今天我正式入驻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了。请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2022年年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的实名认证账号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视频末尾,他表示很快将会推出一门关于《诗经》的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选择在年轻人喜爱的视频平台上开课,“在视频网站上大学”这句网友曾经的调侃,正在走向现实。
不仅是骆玉明,随着短视频平台影响力增大,不少专家学者在这里成功“破圈”,受到年轻观众追捧: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短视频平台成为他们传播知识的舞台。于赓哲认为,“明星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是好的现象,“新一代年轻人已经长大了,他们对知识和学术有更迫切的渴望,作为学者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责无旁贷。”
2021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透露,该站的活跃用户是2.23亿,用户的平均年龄是22.8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已有超过300位名师学者入驻B站,覆盖近百个学科专业,800多个认证高校号、近万个学院号也已入驻。年轻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对知识共享的重视有目共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日趋主流化,通过视频社区、短视频平台进行日常学习,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选择和习惯,看视频、直播等并非只是既往僵化印象中的消遣娱乐,也被赋予了学习等主流文化功能。”
(来源:2022年2月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删改)
素材解读
角度一: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博主,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片面的、情绪化的信息也在互联网上被不断放大,这会对“触网”的年轻人甚至低龄段的学生造成误导。因此,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真正的学者发出理性的声音,用专业知识破除迷障,年轻人也要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角度二:短视频的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是一个全球流行的文化现象,主流文化包括学术界都需要适应这种节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固然不够系统,但不失为一种引发年轻人进行学术研究兴趣的好方法。运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年轻人进一步接触完整、系统的知识绝对是有帮助的。
适用话题
互联网教育 碎片学习 出圈 责任 青年 教育 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