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有:攀登高峰 乐在其中

2022-05-30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融媒体报道组

科学大众(中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物理系半导体物理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融媒体报道组

“阿斗,走慢些,天太黑,我害怕!”“这个字不念斗,念炓(liào)!”天蒙蒙亮,崇山峻岭间,传来两个孩子的对话。儿时的郑有炓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去永安县上高中,那时没有大路,他就与几个小伙伴相互鼓励,翻过一座座高山,奔向他们心心念念的知识殿堂。时光飞逝,郑有炓身上那股吃苦耐劳、对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一直都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是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我们做研究工作要顶天立地,几十年来,我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攀登了一座座高峰,就是为了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郑有炓告诉记者,此次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深感荣幸、备受鼓舞。

嘿,奇妙的“电”

1935年,大田这个山区小县还没通上电,那时,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只有煤油灯。10月,山风微凉,在大田一户普通人家里,伴着摇曳的光亮,郑有炓出生了。

郑有炓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家里通上了电,原本看书用的煤油灯被白炽灯取代。本以为黑夜里最亮的是天上的星月,不承想,一根钨丝却带来了光亮。刚通上电的夜里,郑有炓失眠了,与其说是睡不着,不如说他压根就不想睡——太奇妙了,从未有过的好奇与兴奋撩动着这个小小少年的每一根神经。

一有空,郑有炓就往县里的发电厂跑,去观察厂里怎么发电,而后电又是怎么被输送出去的。回来后,他就琢磨组装了一大堆关于电的小发明。

自此,郑有炓对电产生了向往,近乎痴迷。上初中后,物理这门课让他极感兴趣。“我有太多关于电的疑问,这门课正好就是讲解这些内容的,所以当时对我来说,物理就是电,电就是物理。”正是因为兴趣,郑有炓的物理学得很好。到了高中,物理老师每次批改郑有炓的试卷,总要比其他同学更严格一些,即便如此,每次又不得不給郑有炓打满分。

1953年,高考结束后,报纸登载“放榜”结果,郑有炓早早地到邮局门口等着,一拿到报纸就逐条逐列地寻找自己的名字。“南京大学物理系,郑有斗”——“这人肯定是我!”尽管少了“火”字旁,但他认定这人就是自己,物理梦终于圆了。

走,一路向北

郑有炓到了南大后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好,简直就是天堂———饭堂提供的饭菜丰富又营养,还全免费;以前只在书里见过那些有名的教授,现在可以看到真人了。郑有炓心潮澎湃,暗下决心,发愤图强。

1956年,机遇不期而至。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发展半导体技术被列入国家支持的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因此,国家决定从当年秋季开始,抽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当时的东北人民大学)等5所高校的物理系师生,集中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半导体专门人才。

如果说考进南大物理系是圆了郑有炓的物理梦,那么到北大物理系攻读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则开启了他一生研究半导体的征途。到了北大,他又见到了另一番风景——大师级别的名师比比皆是,很多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刚回国不久的一位知名教授讲授量子力学课程,由于他的嗓子不太好,讲话声音很轻,因此每次上他的课,都要抢第一排的座位。教授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在黑板四周安装了多个拾音器,讲课还用上了扩音喇叭。即便是这样,声音还是不大。为了争第一排座位,郑有炓都会赶在吃早饭之前行动。

1957年,郑有炓在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毕业留校后,又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在北京两年多时间,他除了去过一次天文馆,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埋头读书和做实验上。

苦,挡不住路

1986年,身在大洋彼岸的郑有炓登上班机,结束了对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访学回国。这段访学经历,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在美国访学时,郑有炓就定下了目标,要继续在低维半导体这一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当时,用于研究的国外设备价格很高,加上巨额的转运费,买不起也用不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郑有炓他们硬是咬着牙,挤出经费在南京734厂买了一台苹果电脑。

经过近两年的筹建,郑有炓他们研制出了一套计算机控制的光辐射加热超低压CVD材料生长设备,制备出了优质的锗硅异质结构、超晶格、量子阱材料与器件,其团队也成为半导体研究领域的“国家队”。

那段时光,镌刻着郑有炓特别的记忆。材料生长设备使用的压缩空气机轰轰作响,他们遭到不少“投诉”,换了不少次实验室,最后迁入一栋实验大楼的实验室。后来,他们发觉,楼下就是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郑有炓让男同学们千万不要告诉女同学,因为生长材料通常要通宵达旦,她们一害怕就不敢来了。

一穷二白,挡不住前行脚步,执着让郑有炓收获了成功。在之后的10多年,锗硅异质结构材料依然没有过时,仍是半导体研发的热点。

锲而不舍的钻研劲头,让郑有炓无时无刻不处于“警备”状态。国门外,别人在研究什么、准备研究什么,一点点信息都会撩动他敏感的神经。

如今,虽然年过八旬,郑有炓还经常东奔西走,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去园区、企业,到产业一线作报告,极力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

“刚入半导体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学科;研究深入时,又正是国家需要之际。”此话说得云淡风轻,但其中的辛劳只有郑有炓自己知道。俗话说,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才是成功的真正秘诀。“与那时相比,现在的科研环境好了不少,经费也宽裕,年轻人更要珍惜。如今,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基地,也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还有这么多年轻人一起去闯、去攀登科学高峰。条件好了,但艰苦朴素、勤奋刻苦仍不能丢。”郑有炓说。

科学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过了一山又有一山。攀登高峰,郑有炓乐在其中。

前行,少不了人才储备

郑有炓认为,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科技大省、人才大省,江苏在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在新时期实现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必须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方向。

长期以来,郑有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设立了“南京大学郑有炓教育基金”用于支持人才的培养。“任何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要营造会聚天下英才在江苏这片沃土上发挥聪明才智的氛围。过去我们团队把握了国家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好时机,做出了一些成绩,今天必定会开拓更多的发展机遇。我深信,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会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取得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郑有炓表示,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固态照明、紫外探测、新型显示、射频微波和工业电子等主要科技领域,有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将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将珍惜荣誉,把握新时代新机遇,为江苏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再接再厉,开拓进取,继续奋斗,努力创造新业绩。”

猜你喜欢

物理系半导体物理
只因是物理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应用及现状
处处留心皆物理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2018第十六届中国半导体封测年会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抑制SFS相对强度噪声
我不是教物理的
酷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