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性化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2022-05-30杨扬

心理与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

杨扬

对很多父母来说,看到女生留寸头、男生做护肤美甲,会感到莫名不适。在他们看来,女孩儿要有女孩儿样,男孩儿要有男孩儿样,一个人的心理性别跟生理性别匹配了,才是对的、是健康的。(知识小链接——心理性别:一个人内心认定的性别归属,就像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性别标签。)

男性VS女性,谁的心理更健康?

真的是这样吗?曾经全世界都是这么认为的,直到1974年双性化概念的提出。心理学家贝姆认为,存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知识小链接——性别角色: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恰当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行为模式,类似于一种性别的标签,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或者“男人刚强,女人温柔”等。性别角色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角色是不同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正是我们之前普遍认可的性别观念:男性具有强壮、勇敢、主动等明显的男性化特质;女性具有柔美、温和、被动等明显的女性化特质。而双性化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都明显。与之相反的是未分化,就是说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体现都不多。

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人社会适应能力最强,心理最健康。这是因为,双性化能够取长补短,集合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一些女性在工作中既发挥了耐心细致的女性化特质,又能展示出男性化的杀伐决断、果敢坚毅。不少耳熟能详的名人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武则天、董明珠、革命烈士秋瑾等。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看到一些体魄健壮的“奶爸”,在家庭中男性体现出细腻、温柔、照料婴儿的女性化特质,这会让另一半因此获得更多休息时间和个人空间,从而增进夫妻感情和家庭和谐。

双性化特质需要培养

那么,双性化就是不男不女吗?绝对不是。在媒体中看到皮肤白净、细声细语的那些“美少男”“娘娘腔”,或者爱好男装、行为粗俗的“伪男”,他们的内心未必有双性品质,他们只是外表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双性化人格,应该是内在的心理素质兼具男性和女性优秀的特质。

性别角色不是天生的。一般来说,孩子3岁左右就知道自己和别人是男孩还是女孩,但也只限于从外表来区分,并不理解性别角色的本质。直到青春期,孩子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性别角色概念,它的形成会受到先天遗传倾向、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怎样进行双性化教育?

首先,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让外表和行为与生理性别保持一致。因为,社会环境对“性别酷儿”等西方前卫的价值理念还没有接受。(知识小链接——性别酷儿:是指不同于主流的男女性别二元观念,他们并不认为仅存在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而是存在很多可能。性别酷儿可能觉得自己的性别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觉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绝任何“性别”。)不管男孩子梳小辫、背粉书包,还是女孩子打架骂人,都会受到同伴的嘲笑、排挤甚至欺凌,这些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还应首先遵循主流价值观。

比如,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给孩子起个合适的名字,避免男孩叫“花、芳、凤”、女孩叫“刚、强、虎”等有明显异性特征的字词。还要注意给孩子买的衣服,不要给男孩子穿粉色等色彩过于艳丽的衣服、给女孩穿男装。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带有自己的性别偏好,避免因为个人有生男或生女的渴望,出现“男孩女养”或者“女孩男养”的现象。对于幼儿来说,跟多数人保持一致,才容易被群体接纳,获得认同和心理健康。

其次,要培养孩子内在的双性化品质。比如,鼓励他们跟异性玩耍,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并学习对方的优点。在手工活动、角色游戏中,培养男孩子耐心细致和同理心;在竞技类活动中,鼓励女孩子勇敢和坚强,以此来培养心理素质的双性化、能力的多样化。

要接纳孩子偶尔的异性化特征。比如,很多男孩子突然说想穿裙子,家长不要大惊小怪,这时候他只是好奇穿裙子是什么感觉,想体验一下。大人可以告诉他,穿裙子跑太快容易摔倒,还容易被别人踩到,坐下的时候得把臀部遮住等一些限制,然后允许他在家里穿一天裙子体验一下,好奇心一旦被满足,孩子通常就放弃了。

最后,不要让刻板的性别角色限制孩子的潜能。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个体差异永远存在。如果发现孩子确实存在异性化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要接纳而不是打压,因为在某方面着力培养,可能会收获像梅兰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把孩子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人才。

总之,在性别教育上,建议塑造孩子内在的双性化特征,外在与生理的一致性,让他们更适应社会、心理更健康。另外,还要接纳孩子偶尔的异性化行为,及时发现异性化特长,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展。

猜你喜欢

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油画创作中的女性化语言分析
对《消失的地平线》中布琳克洛小姐矛盾的人物性格的探讨
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研究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体育活动提高男生基本特质与作用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