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周恩来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2022-05-30郑超张雪婷
郑超 张雪婷
[摘要]长征是百年党史中一段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长征中,周恩来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具體体现在四个方面,政治坚定党性坚强、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担当直面矛盾、不畏艰险团结友爱。这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长征;初心使命;党性;顾全大局;团结友爱
[作者简介]郑超,恩来干部学院副院长,江苏淮安 223200;张雪婷,恩来干部学院教师,江苏淮安 223200。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8-0023-03
长征时期,周恩来是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长征的重要策划者和指挥者之一,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征也见证着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坚守。
一、政治坚定 党性坚强
周恩来坚决执行中央决定。1934年夏,共产国际和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团”对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博古、李德负责政治和军事,周恩来只负责具体工作的督促落实。对此,周恩来毫无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亲力亲为落实战略转移各项具体工作。这些具体工作包括行军路线的选择、实地考察、组织架桥铺路、制定军事突围方案、解决后方收容运输问题等,这些具体工作的落实使得战略转移有序推进。
在党外和党内斗争中态度坚定。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周恩来一直靠前指挥、从未退却。面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周恩来坚定站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一方。两河口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指出应该在川陕甘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因为那里不仅地理位置好适合机动作战,能够发挥红军运动战优势,而且群众基础好,适合发动群众壮大红军队伍。张国焘对北上方针表示怀疑,周恩来等人据理力争。会后,周恩来根据决定制定攻打松潘的战役计划,张国焘依仗自己兵多,借口组织问题未解决故意延误战机。沙窝会议上,张国焘公然对红军北上方针表示怀疑,周恩来极力劝说张国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①,但张国焘南下的决心依然没有改变。在认识到张国焘北上再无可能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即决定北上,周恩来率后梯队出发。
周恩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党小组组长魏国禄看到周恩来很忙就没有通知他开会,周恩来得知情况后严肃说道:“我是个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②之后,只要时间允许,周恩来都积极参加党小组会议。有一次,周恩来去交党费时得知自己五分钱的党费已由魏国禄代缴,周恩来找到魏国禄并说道:“国家大事重要,交党费也重要。”③红军进驻遵义时,放牛娃出身的魏国禄将捡来的金戒指戴在手上,周恩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魏国禄才明白自己违反了纪律,马上就把金戒指交给了公家。红军进入云南时,魏国禄在一个无人的老乡家里拿了两碗苞米和十个鸡蛋,周恩来得知后坚决不吃,教育他“每个同志都应该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④,魏国禄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写了检讨书并留了银元给老乡家里。
二、顾全大局 不计得失
通道会议公开支持毛泽东。湘江战役后红军内外情势危急。外部,国民党已知晓红军欲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调整战术将沿途设置封锁线的策略改成布置口袋阵,想要歼灭红军于去往湘西的途中。内部,博古、李德的指挥已不得人心,他们也无力无心指挥红军,而党内军内大量的工作又需要做,这时周恩来实际承担起党内和军内的大量事务。在这种危急时刻,摆在红军和周恩来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红军应该何去何从?1934年12月12日通道会议召开,由周恩来主持。在此之前,毛泽东长期被博古、李德排挤,失去参与军事决策的权力。周恩来和朱德觉得此时的红军和中国革命需要毛泽东,所以破例请毛泽东参加通道会议。会上,毛泽东深刻分析敌我形势,主张转兵到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对此,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公开表示支持,促使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听取。
黎平会议采纳毛泽东意见。通道会议后,博古、李德因觉得贵州不具备湘西有根据地和有红军部队两项有利条件,想利用手中权力让红军去往湘西。因此,身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张闻天向周恩来提议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向博古转述张闻天等人召开政治局会议想法,博古一开始反对,后在周恩来劝说下同意开会。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召开,讨论红军战略方针问题。会上,博古、张闻天等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周恩来坚定支持毛泽东转兵贵州主张。最终少数服从多数,会议形成统一决定,将毛泽东转兵贵州意见上升为正式会议决定。
猴场会议坚定支持毛泽东主张。1934年12月红军达到猴场,准备渡过乌江,挺进黔北。看着滔滔的乌江水,博古、李德害怕红军重蹈湘江战役覆辙,反对过乌江,再次提议转兵湘西。接连的胜利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越来越多的人想早日结束这种错误的军事指挥,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时机。正好趁此时机处理这个问题。1934年12月31日,猴场会议召开,周恩来主持。会议再次重申先前转兵贵州的主张。同时,会议还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即“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⑤这项决定实际上取消了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精心筹备会议、用心准备报告。他一到遵义,就确定会议召开地点、安排人员打扫会场、亲自检查会场布置情况。因遵义会议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扩大到军团长一级,参会人员相对较多,周恩来亲自通知相关参会人员、派发电报通知。为开好会议,周恩来还找来敌我双方的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从中分析研究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的得与失。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与博古的态度截然相反,他客观指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并作自我批评,明确提出要改变错误的军事领导,全力推举毛泽东参与领导红军。经过三天激烈的讨论,会议形成一致决议。决议中“毛主席同志选为常委”⑥,标志着毛泽东重回党和军队的领导核心。决议中“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⑦,标志着彻底取消“三人团”,结束错误的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后,周恩来在遵义天主教堂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会场上爆发出激动人心的欢呼,长期压在红军心头的阴云散开了,红军和党又迎来了光明。
三、勇于担当 直面矛盾
“鸡鸣三省”会议做通博古思想工作。1935年2月,“鸡鸣三省”会议召開,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解决遵义会议未解决的政治局常委分工问题。这一议题之前就形成统一意见: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任党内的总负责。但由于博古情绪低落、思想上存在想不通的地方,这个事情就搁置了下来。要想实现党内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做通博古的思想工作就成了关键所在,谁去做呢?周恩来就成了不二人选。原因有二:一是两人同是原“三人团”成员,二是博古在与周恩来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对周恩来的能力和人品都是认可的。1935年2月5日,周恩来与博古进行了一次长谈,周恩来从中国革命前途、自己和博古军事战略眼光、毛泽东的革命经历等角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博古讲述中国革命需要熟悉农村革命的毛泽东来领导,只有他才能带领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和赢得革命的胜利。经过一番长谈,博古终于想通了,交出了象征党的最高权力的相关文件和印章,顺利完成了党的最高权力的交接。
苟坝会议采纳毛泽东不打打鼓新场的建议。1935年3月,红军到达苟坝,召开著名的苟坝会议,会议的议题是打不打打鼓新场。会上绝大数人同意打打鼓新场,原因是那里国民党守军少,战斗力弱,打一场歼灭战不成问题,而且可以获得大量补给。会上只有一个反对的声音,那就是毛泽东,他不赞同打。因为毛泽东分析国民党肯定在打鼓新场设置了不止了解到的兵力,打鼓新场很可能是敌人设置的圈套,很可能被敌人打成一场歼灭战。但还是没能扭转大家攻打的决心,会议决定攻打打鼓新场。晚上,毛泽东思来想去不放心,觉得还是要去找周恩来商量。毛泽东分析当前形势和利弊,劝说周恩来。周恩来被毛泽东说服,决定推迟打打鼓新场决定。后来在截获敌人的电报中发现确实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敌人兵力远不止我方所了解的数量。周恩来采纳毛泽东不打打鼓新场的建议,避免了红军损兵折将。会后,毛泽东提议不能像之前那样指挥军事,周恩来采纳毛泽东意见。成立新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也就是新“三人团”,周恩来任团长,团员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虽为团长,但他并不揽权,尊重团员意见,特别是尊重毛泽东意见。
会理会议巩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地位。1935年5月,红军到达会理,会理会议召开。起因是自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毛泽东与敌人兜圈子的办法长途急行军,而军委高层为了避免泄露行军目的只传达行军命令而未解释行军原因,致使基层战士疲惫不堪、产生不满情绪,而这种情绪后来蔓延至军内领导层,发展到由林彪提议撤换军事指挥毛泽东。会上,身为新“三人团”团长、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的表态就显得至关重要。会上,周恩来批评林彪的行为,并坚定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战术,肯定在之前的行军中红军就是靠着毛泽东运动战的方式,才摆脱了力量几十倍于我方的敌军的围追堵截。周恩来的表态平息了军内的风波。
四、不畏艰险 团结友爱
主持与国民党粤军的谈判,使红军相对顺利地突破前三道封锁线。1934年9月,粤军陈济棠因不满蒋介石长期借红军之手削弱自己实力而向红军抛来橄榄枝,周恩来和朱德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力主和陈济棠谈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时,作出这个决定周恩来也是承担风险的,因为在1933年国民党蔡廷锴、蒋光鼐等人也曾向红军抛来橄榄枝,但当时党内以他们迟早有一天还会反革命、他们不能成为革命的坚定力量等理由拒绝合作。面对红军即将进行战略大转移、面对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封锁线,周恩来坚定主张与陈济棠军进行谈判。双方达成五项协议,其中“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⑧一项,为红军相对顺利通过前三道防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不惧艰险深入前线,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当红军突破第四道防线湘江时,身为红军总政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指挥人员渡过湘江,他还特别专注毛泽东有没有过湘江,当得知毛泽东还未过江时,他安排通信兵快速传令让毛泽东早日过江。作战前,周恩来对我方每个师战斗力强弱、擅长打正规战还是游击战、每回战争的伤亡和补充等等,他都事无巨细去了解。除此之外,周恩来经常深入基层,部署排和连的工作、详细询问战士的思想状况、鼓励指战员坚定胜利信心等。周恩来鼓励自己所在的党小组的成员都要走到抗日前线去,在他的鼓励下,党小组成员都顺利到达陕北。因周恩来长期留着长胡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或“胡公”。
不畏艰险,艰难翻雪山过草地。红军过夹金山时,很多人因缺氧喘不过气来、因寒冷无法坚持行走、因山路难行没能走出雪山,周恩来一边艰难爬山一边叮嘱战士不要在雪山休息、走不动就相互拽着走,鼓励大家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雪山。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周恩来高烧不退、患肝脓疡,依靠自己走出草地绝无可能。但党和红军不能没有周恩来,毛泽东将周恩来交给了红三军团,严令必须确保周恩来安全过草地。彭德怀为腾出人手给周恩来抬担架扔掉了几门迫击炮,陈赓、杨立三等人担架不离身,经过六天六夜长途跋涉,终于将周恩来安全抬出了草地。因此,周恩来与这些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更深了。
小结
从周恩来坚守初心使命走过长征这段苦难而辉煌的历史中,可以汲取以下几点力量帮助大家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完成伟大的长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有信仰,有对初心使命的坚守。面对当今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可能取得新时代长征胜利的。2.始终立场坚定,提升政治“三力”。虽然在长征期间没有政治“三力”的表述,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践行着政治“三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每个人都要涵养政治判断力、培育政治领悟力、保持政治执行力,为新时代的长征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3.敢于迎难而上,坚持党的优良作风。长征期间,虽身处艰难和险恶,但每位红军战士都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攻坚克难,让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长征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一段段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鼓舞人心的奋进力量。要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注释]
①周恩来年谱(1989—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92.
②③魏国禄.随着周恩来副主席长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版:76.
④魏国禄.随着周恩来副主席长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6年版:35.
⑤周恩来年谱(1989—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75.
⑥⑦周恩来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463.
⑧周恩来传(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450.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党中央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党把握新时代外交工作大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我们运筹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党同世界上五百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深化政党交流合作。适应“走出去”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不断完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有力应对了一系列海外利益风险挑战。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